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導語

上世紀40年代年,地質學家袁見齊來新疆考察,途經烏魯木齊。之後,他向全國人民寫了一篇推介烏魯木齊的文章,介紹了當時烏魯木齊方方面面的情況。城市建設、商業發展、地理環境、民族、生活飲食等方面均有描述,為我們留下來寶貴的資料。

通讀全文,可以發現作者客觀描述烏魯木齊的筆端下,流露出對此地獨特民族地區的喜愛,以及對此地建設和發展的殷殷期盼與信心。

本文發表於1945 年《鹽務月報》,正文如下:

迪化市容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迪化大十字南北大,1947年

迪化,蒙語稱為烏魯木齊,唐稱北庭,地處新疆中部,扼天山南北交通之衝,為政治中心。城市位於烏魯木齊河東岸,城內商鋪多為楊柳青人所經營,當左宗棠西征時,商人駕小車載貨隨著軍隊大營販賣,謂之趕大營,等到戰事停歇,這些人於是就在迪化和奇台開設商鋪,販賣北平、天津的雜貨,用來交換新疆土產,在沙漠中風塵僕僕,備受艱苦,但獲利豐厚,使得商人們一年往返數次,即成鉅富,於是掌握迪化執商場之牛耳。

但是自平津淪陷後運道阻絕,營業清淡,遠遜於往年。城外南關多維族店鋪,販運南疆各地土產,尤其以地毯、大布為大宗,商鋪中貨物雜亂的放著,並不佈置,規模也非常狹小。近來因為外貨來源稀少,本地土產銷路轉好,營業繁盛,反倒盛於城內。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烏魯木齊南關文昌閣,清末

南關以外為南梁,過去是俄商聚集處,今多歸化僑民(今俄羅斯族)寄居,商業繁盛。雖不及南關,而風景清秀美麗,冠於全市。烏魯木齊河西岸有新關市區(即今沙區),由政府建屋,獎勵移住,只是現在剛開始倡導發展,還沒有見成效。

迪化靠近沙漠,街道泥沙沒脛(意為泥沙能淹沒小腿),雨雪之後滿街泥漿,有淹死駱駝之說。近於城內則開闢街道,地面鋪上瀝青,市容整潔,為後方各大城市所不及。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西公園一隅,1933年

城西隔河有公園(即今人民公園),其中樹木繁陰,可供遊憩,引水成池,清澈的可以游泳,每當夏天,遊人如織。只是樹多楊柳,秋天後十分蕭瑟,遊人絕跡。城北有體育場,我到的時候,恰好正值運動會期間,迪化區屬十二縣均派員參加,會期一共4天,盛極一時。各族人民齊聚會場中,人們都說迪化為人種展覽會,則運動會場尤為其精華所在呀!

城市交通

迪化城市交通工具種類繁多,汽車與駱駝隊交錯交織,駱駝昂首挺胸慢慢地走,莊嚴靜穆,與汽車的風馳電掣相映成輝。貨物進入市場多用大車,車寬尋丈(約2.5米),車輪幾乎與臺子平齊,需要駕六匹馬來牽引,發出嘚嘚嘚嘚的響聲,大車前後相望。政府機關所備用的西式馬車,則非常靈便。居民往來,多徒步,只有哈薩克族習於騎射,進入城市也不下馬,勒馬使馬停止前行,就與人討價還價。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迪化特色交通工具——六根棍,1947年

"六根棍"為迪化唯一公用車輛,以木棍六根並列於架上,下至四輪,用馬來牽引,轔轔轆轆,行駛的很迅速。木棍多用榆樹,堅硬有彈性,不需要彈簧,而無顛簸的弊端。夏季張開布幔來遮蔽烈日。乘客沿途攀搭,根據里程付錢,最為便利。

天時氣候

迪化位於北緯44度,冬夏兩季,晝夜長短相差非常巨大。夏季3:00即黎明,20 :00仍然見到夕陽;冬季則8:00天剛破曉,16:00已經天色昏黑。此地氣候較寒冷,盛夏時,著單衣不會流汗,入冬後酷寒,平時溫度在零度以下者,每年達5個月之久。所以房屋牆壁非常厚,常有一尺多,門窗皆雙重,室內裝有合抱大的火爐,高和屋子相等,內砌有土塊,外包鐵皮,生火一次,就可以終日溫暖。

出門必披著老羊皮裘,戴皮帽,這樣仍然感到寒氣難當。終年少雨,而冬季多雪,每次下雪都有一尺多厚,導致街道交通因此而阻塞,屋頂不堪其重,必須加以剷除。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烏魯木齊南門一帶,民國

偏僻的巷子之中,掃除非常困難,人馬踐踏後,都成了堅硬的冰塊,到了春天冰雪消融後就成了泥漿,白天融化夜裡結冰,經月不幹。院內積雪不除的話,長時間堆積能把門堵住,雪融化後成水,就會倒灌入室,所以居民除雪,必須僱車運至郊外,每年的花費比買煤炭的錢還多!

特殊景色

新疆與內地交通,雖然可以遠溯至漢唐,但當時準噶爾盆地僅為遊牧區,中原王朝使節所到之地,都已南疆為限,北疆的開發,還是清代的事情,所以迪化城郊並無漢唐殘跡可尋。至於深山大漠之中,不是沒有奇景,然道途艱險,交通阻絕,不是習慣於旅行的人是不能到達的。人工建設(道路)一事,政府剛剛開始倡導,還不成規模。但是因為北疆自然環境宏偉奇麗,假以時日,一定大有可觀。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天山之巔博格達峰,1947年

博格達山為天山東部之主峰,海拔5400公尺,萬山之中三峰並峙,積雪皚皚,終年不消。其地方雖在百公里外,但是站在迪化街頭,仍然可以看見,每當夕陽西下,山光反照的時候,翹首東望,胸襟為之一振。山頂雪中,相傳產雪蓮、雪蛆等藥材,雖然有記載,但是並沒有看見過。據說兩者均為生長於雪中,不是蓮和蛆蟲,而形狀略相似,性大熱,有起死回生之效。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天池之濱,1947年

山腰雪線以下,積水成池,名曰天池,池畔有寺廟可供遊憩。池水澄清,每當春天后,雪融水漲後溢出湖岸,匯流山下,以供灌溉。現在經過鑿渠引水,用來灌溉新開闢的農場,足有萬頃田地。

迪化城南有紅鹽池(即今紅雁池),本為鹹水,經過引烏魯木齊河水灌入後,水味已淡,引注農場灌溉田地也有4000畝。大概新疆農田用水,全賴山中融雪,但融雪季節未必與農業農田相符,以致於很難充分利用,所以水流的管制實在是開發新疆的關鍵,天池與紅鹽池的利用,算是其中簡便易行的。此外,還應該在山中大量建置水庫,以截住水流,則現在的荒漠,也不難為膏腴之地。至於水利的利用,算是其餘的事情。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水磨溝公園的水磨,1947年

城東十里的水磨溝有泉水出自石罅(xià,縫隙),泉水微溫,可以用來沐浴,泉流水入谷地成為溪流,推動水磨運轉,故名。溝兩側土壤潮潤,林木蔥鬱,風景清幽,為城郊所僅有。

其東5公里的八道灣,產煤最富,現在就煤炭水流的便利,於溝外開闢為工業區,建酸廠、鐵廠、紡織廠、化工廠等,新疆省民生工業,將以此為發祥地。

十四民族

新疆為歐亞大陸之通衢,為東西方人物薈萃之地。全省人民,以種族源流及宗教信仰來分別,共有14個。各族語言、服裝、生活習俗,均不相同。迪化為新疆省政治經濟中心,各族人民雜居於此,生活習慣尚未完全融合,故街頭人物的服裝面貌,蔚為大觀。

14個民族的名稱,近年開始由省政府加以規定,新疆省人民,為了方便記憶,編了五言三句曰:"漢、滿、蒙、回、

,錫、索、哈、柯、,三塔加一。"實際上,14個民族之中,維、哈、柯及三塔一烏,信仰相同,言語文字,衣服居室亦多相似,剛來迪化的人,很不容易分別。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回族老者,民國

漢、回兩族,同種而異教,生活習慣最初並無二致,只是回族信奉伊斯蘭教,不食豬肉,喜歡戴白色小帽,稍能區別而已。這兩個民族文化較高,在政治及商業上居領導地位。

蒙族為元代後裔,清代蒙族人從新疆進入俄國境,不久又東返,居住在天山南北,生活習慣一仍其舊。滿族、錫伯、索倫均為滿族分支,清代隨著八旗兵進入新疆,駐屯伊犁河畔,其中移居城市的人多能講國語,與漢族無異。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歸化人軍隊,民國

歸化人為蘇聯革命時移入的白俄,來時也都是赤貧,經政府救濟後開始能夠謀生,生活習慣仍然保持西方人的習慣。

14個民族之中,虔誠信仰伊斯蘭教者,一共有8個,除回族外,語言文字皆相類似,尤以維吾爾族人口眾多,佔全省70%以上。維族舊稱畏兀兒,其人多留鬍子,語言文字略同於土耳其,信仰伊斯蘭教最虔誠,每日禱告5次,雖在旅途之中,也必定按時下馬,向西跪著祈禱。性格誠實篤定而保守,近年提倡民族平等,維漢之間感情融洽。

塔蘭奇本為維族,因為移居伊犁,所以習慣稍微有區別,塔蘭奇的意思,即勤快的農民,起初打算併入維族,其人堅持想要留此美名,所以也成為一族。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帳篷外的哈薩克青年,1947年

哈薩克、柯爾克孜兩族,均為遊牧民族,語言文字略同於維吾爾,但是相對簡單,住氈帳,吃牛羊肉,生活略似蒙族。哈族人民,多來自俄境,因為喪失其牲畜,無法生活下去,於是從事攘奪(掠奪,奪取)。其稍有資產的人,都很豪邁好客,因此未必如所傳之野蠻食人。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塔塔爾族女子,民國

塔塔爾為元代人進入歐洲與白人通婚的後裔,所以多是深目高鼻,語言文字同維吾爾一樣,而生活則多歐化。烏茲別克也是維吾爾族別支,只是文化水準較高,塔吉克族聚居於帕米爾高原,多從事畜牧業,語言略同維吾爾,大概也是其分支的後裔。

飲食所尚

迪化各民族雜處,飲食種類也非常繁多。漢族的飯館均在城內,規模宏大,只是午後4:00即停止營業,後面的客人就只能失望而歸了。回教的飯店較小,營業也很繁盛,南關多維吾爾族的饢店和飯鋪,售賣羊肉、抓飯和燒包子。南樑有售西餐的,吃飯的人不多。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街邊烤肉,1947年

夏季天熱時街頭有售啤酒和馬奶子的,啤酒都是歸化僑民仿製,馬奶子為遊牧人民飲料,以馬乳發酵而成,略帶酒味,多飲也會醉。此外,則有街頭路邊的烤肉,為迪化獨特的味道,其方法取鮮嫩的羊肉切成小片,貫穿在鐵絲上,放置在炭火上烤,稍微加點胡椒和鹽,一會兒就熟了,味道最為甘香,每當夕陽西下之時,散步歸來,攤邊小坐,隨手取食,別具風味。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1947年

新疆瓜果,質量高產量還大。迪化居交通要衝,南北疆所產都集中於此。春季南疆的桃杏碩大甘美,勝於江南;夏季葡萄種類甚多,小者味道甘甜且無核,尤為上品,西瓜、甜瓜(哈密瓜),價格便宜極了,吐魯番冬瓜,久藏不壞,次年春末,仍然可以吃;秋季有綏來(今瑪納斯、沙灣一帶)的蘋果;冬季有庫爾勒的梨,汁多味甘,勝過華北所產。大概由於天時土壤的特別,所以如此。

遊藝娛樂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每逢佳節或貴賓蒞臨。迪化人會舉行晚會,以表示同樂來歡迎嘉賓。會中游藝以漢族、歸化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為主,維和烏兩族,民間歌舞最盛行,烏茲別克族在迪化的僅有40餘戶,能登臺表演者超過10人,且有樂隊伴奏。其音樂管絃並舉,中西雜陳,有銅絲琴、梵啞鈴(即小提琴)、短笛及其民族的都特和彈木兒(兩者均似琵琶,只是都特用弦、彈木兒銅絲),並以手擊鼓來打節拍,表演者載歌載舞,多就民間情歌的曲子,譜上抗戰建國的新詞,音調輕快而詞意莊嚴。

1945年烏魯木齊:楊柳青人撐起商業、八道灣有工業區、民族大融合

果園裡的梵啞鈴獨奏,民國

維族人數較多,技藝有特別高超的,音樂歌舞與烏族人大致相同,除男女歌舞外,且有男聲獨唱和梵啞鈴獨奏,奏梵啞鈴的人呢,把樂器立置膝蓋上,如拉二胡一樣,也運用自如。

注:因作者行文半文半白,編者根據需要加以改動。

本文由“瀚海淘沙”獨家整理併發布

看完您有何看法,不妨交流一下。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