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的時候是否需要代入自己,還是以旁觀者的態度去看故事?

沈小米童鞋


我認為不需要

讀書,是經歷的“二手人生”

既然有二手,那就肯定有一手的,那就是自己腳步去旅行體會到的人生感悟。

既然是二手的,我們不必去將個人完全帶去進去,有時候旁觀者清的態度更能看出問題和作者所表達的深層含義

所謂的代入感,我理解為共鳴,有的時候會感覺故事中的人物好像就是自己,那說明這是一本好書,因為文學這東西,本身就是來源於生活,平凡的生活。

比如魯迅所說,“有兩棵樹,一顆棗樹,和一顆棗樹”,前段時間在雜誌上看到一位大媽將他改成了另外一個版本,“我是個醬油的,有一瓶醬油,和一瓶醬油”



永豐柳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書籍的種類繁多。

除了文藝類的書還有工具類等其它分類,很多種類的書我們無法從閱讀角度帶入自己,比如哲學。



所以回到提問上面:

看書的時候是否需要代入自己,還是以旁觀者的態度去看故事?

既然問題裡面談到了故事,那應該是指向的文藝類的書籍的閱讀帶入感相關的問題。

那麼我就自己的感受來聊一聊。不一定正確,也歡迎各位指教。


  • 從作者角度來看,憑藉自己一己之力讓讀者進入到故事裡面,從而獲得足夠的代入感。這是很多作者一直夢寐以求的寫作能力。





在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裡面有一個片段就大概就是講主人翁之一的孫少平通宵苦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的情節,他一個晚上的時間,在草堆上就著昏暗的燈光從頭到尾看完了。



這算是被迷住了吧?完全的代入了其中。



舉這個例子是因為我們也有和孫少平類似的經歷,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廢寢忘食讀書的時候,比如各種網絡小說。學生時代拿著玄幻或武俠小說偷偷地一看一宿也是我至今未忘的回憶。


這種代入感可能除了我們自身以外,一部分是作者的努力。


  • 明白了故事代入感是好的作者帶給我們之後,我們讀者需要以旁觀者的態度去看故事嗎?我覺得需要,但請在讀完故事之後。


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去看待故事,才會明白故事背後更多的故事。


  • 從一般讀者的角度,我們可以考慮為什麼故事裡的這個人物這麼讓人憎惡,或者讓我喜愛。

  • 從寫作愛好者角度,我們可以考慮作者為什麼這樣設計情節,對話,衝突。

  • 從文藝評論者角度,我們可以判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如此這般的深層次內核。


而這些我們都需要走出故事,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判斷和揣摩。


終上所述,我認為看書的代入感,除了讀者自己去努力之外,作者背後對故事的付出也有一定比例。

而以旁觀者的視角從頭到尾看完一個故事,可能是因為這個故事是失敗的,或者你是一個文藝評論家,才會對自己沒有興趣的故事從頭到尾看完。不然你可能早就半途而棄。

而看完一個故事之後再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回憶分析感受,才應該是我們讀書的目標之一。


每月弓長


簡單說兩句

我們普通人,凡是喜歡看書的大概都有一種共同的體會,那就是當文字描繪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時,讀者就會情不自禁的由衷而發。或者當作者的觀點引起自己的共鳴亦或引起自己極大的反感時,讀者都會在內心即刻產生反應。這種情感的投入極其自然,所以,一般人很難以旁觀者的心態去讀書。

人最大的優點是學習,不管有用沒用,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會下意識的去看去學。人最大的缺點就是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能完全掌控自己,讀書也一樣,不管是正在讀或是看完做思維總結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堅定的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最正確的,殊不知這種“正確”都是暫時的。

我們都欽佩那些聞名遐邇的史學家和政治家,因為他們的理論大部分通過實踐證明,基本都符合現實社會的實事求是的社會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這些人都擁有大智慧,他們異於常人最大的特徵就是無論看什麼書、人、事都極其冷靜,絲毫不受其情感的影響,總能在其細微之處揣摩端倪,這才是真正的旁觀者。

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盡其所能的做一個旁觀者,雖然我覺得這不可能。


何必強求


這個問題就要回到人為什麼要讀書上來了。

人讀好書可以在書中多活幾次,特別是小說,當你將自己代入時,會有更加豐富的體驗。比如你可以去想,如果自己是書中人,碰到了同樣的問題,自己會怎麼辦?然後對比別人是怎麼辦的。這樣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看問題的深度,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好的,我們就像書本學,壞的,我們就要躲避,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這樣,我想這大概就是讀書的意義,讓我們站在別人肩膀上,用別人的經驗教訓警示自己,讓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少犯錯,更好地活著。

這是我的看法,供你參考。



好書精讀計劃


可入,可旁。入戲,戲如人生,別人的經歷或許也是自己的某一片段。或者是別人的成就圓了當初自己的夢想。把自己入戲,如圓夢,美哉!可旁,人生如戲,別人的遭遇,幸好不是如今的自己,惜時惜己惜眼前,你也可以!


純陽向北


旁觀者清


做自巳想做的事


看書的時候應該帶入自己,身臨其境,感受書中人物之間惟妙的關係,深切感受到,其中人物間複雜的情感。


婧超可愛


既需要情入之中!也需要冷眼能觀!即應能進能出!否則,不是進不去!就是失迷出不來!


大正中直


深入難 淺出易


文之讓


我認為要分情況,閱讀時不要強求自己站哪種立場。有些書我們之所以看得很投入,是因為自然而然地會帶入自己,無法自拔。而有的書,我們如果堅持帶入自己,以自己的三觀去讀,那絕對看不下去。我們讀書,本就是為了看看世界的各式樣子,如果始終放不下自己,找不到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或者書中角色的視角,那閱讀面是很狹窄的。


下面我舉例說明:

讀《雀起鄉到燭鎮》這本書時,我常常會覺得自己是書中的勞拉。她的童年生活是我熟悉的,從她的玩伴、鄰居們身上我能找到自己熟悉的人的影子。勞拉微妙的情緒,我也能完全理解,感同身受。如果不是我把自己代入了書中的角色,這本書其實就是一本流水賬。《雀起鄉到燭鎮》是送給和主角經歷類似的所有人的一份禮物,書裡尋常的故事、樸實的表達和我們的經歷一樣,簡單卻珍貴。我們如遇故人,相談甚歡,在其中重溫自己的童年時光,它讓我們帶著甜蜜的回憶繼續前行。

我看過兩次亦舒的《喜寶》,也因為這本書初次瞭解了這位作家。廣受追捧的名句“我要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那麼就要很多很多錢。”就出自《喜寶》,其實還有下一句“如果沒有很多很多錢,有健康也是好的”。初讀這本書的人對這本書的誤解就像對這句話的誤解一樣。如果沒有站到合適的閱讀立場,這本書就是一位小三的上位史。但以合適的視角去讀,便會讀懂主角喜寶的美麗與哀愁,理解這本書想要呈現給讀者的並非犧牲色相出賣靈魂的小三橫行場面。



當然,每本書讀畢後,我們會從書本構建的世界或思路中抽離,以自己的經驗或立場表達對這本書的看法,這是後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