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洗衣粉,所以衣服是不是又髒又醜還特別油?

帥氣的小達


古代沒有現代這麼多先進的去汙產品,她們是怎麼去除衣物上的汙垢呢,難道真的不洗衣服,任由衣物髒髒的嗎?答案是NO,這是不可能的。千萬不要小看我們古人的智慧,她們總是能化腐朽為神奇,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出極為巨大的能量,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們從電視上常常看到古代最傳統的一種洗衣方法,拿著衣服到河邊,用搗衣杵或者棒槌在衣服上使勁敲打,用這種方法把衣服裡的汙垢敲打出來,這種洗衣方法被稱為“搗衣”。

這樣的畫面還常常出現在古詩裡。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子夜吳歌》。“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暮寒月,況驚長別心。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杜甫《搗衣》。岑參詩云:“孤燈燃客夢,寒杵搗鄉愁。”

可見搗衣法在當時是最主要的一種洗衣方法,但是隻依靠這樣的敲敲打打就能把衣服裡的汙垢敲打出來嗎?我深表懷疑,於是忍不住去查閱了更多的資料,看看古時的人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流傳於世。不查不要緊,一查發現我們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得了,我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真不是言語可以表達。


一、最早用草木灰去汙

據《禮記.內則篇》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考工記》記載,“練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搖之蜃。”

也就是說古時的人為了使絲帛更加柔軟潔白,他們會把貝殼燒成灰,加上足量的水,然後把絲帛用草木灰水沾溼,再放入貝殼灰水裡浸泡,這樣就可以達到讓絲帛更加柔軟潔白的目的。

這是因為草木灰水和貝殼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了強鹼--氫氧化鉀。古人可能不懂得氫氧化鉀為何物,但是她們在勞動過程中發現這樣可以去除衣物上的汙垢,這都是從勞動實踐中得來的經驗。


二、用澡豆

唐代“藥聖”孫思邈的《千金方》裡有一個配方:用洗淨的豬胰,研磨成粉狀,加豆粉香料做成顆粒。這就是澡豆,俗稱胰子。

澡豆的製作方法是把豬胰磨成粉,這樣就把胰腺中的消化酶充分釋放出來,再加上豆粉中的皂甙和卵磷脂,二者結合就加強了澡豆的去汙能力。但是因為豬胰腺實在是一種難得的原料,無法在民間廣為使用,所以澡豆只在上層社會中流傳,民間使用的還是比較少。


(澡豆)

三、皂角

皂角是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也叫皂莢,一般在五六月開花,大概十月的時侯結果實,這種樹對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一般在路邊就可以栽種。結出的皂角,可以把它的汁擠出來,兌上水就可以直接用來洗衣服。

古人知道了這個方法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使用皂角來洗衣服,但是因為皂角的產量不高,人們無法把皂角當作主要洗滌用品,只能在一段時間內使用。

但是皂角的去汙力很強,而且是純天然的,到了皂角生長的季節,人們會爭先恐後地去採摘,用它擠出的汁液來洗衣物。


(皂角)

所以古代雖然沒有洗衣粉,但不代表古人的衣服都是髒兮兮的,她們所使用的去汙產品都是純天然的。古人總能在實踐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比如淘米水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據說用淘米水洗臉可以達到美白皮膚的作用。類似於這樣的天然產品比比皆是,古人的智慧真是無法估量,他們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蹟,對今人依然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古人確實沒有現代人乾淨,尤其普通人家。衣服都是土呼呼的,這一點在我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農村還是這樣。至於油倒不至於,因為古代沒有現在這麼多工業,汙染少,工業汙染產生的油煙以及油汙也沒有。而且古人吃油也比較少,一家一年也吃不了一斤油,衣服上油也不會太多。所以古代普通人家洗衣服一般採用物理去汙法,拿上棒槌,又要捶又要敲,還得搓,靠這些方法去掉汙垢。我小時候還見人洗衣服時,直接從河裡抓把泥土,放在衣服上然後搓,最後把衣服在河裡漂幾遍,衣服居然就乾淨了,估計一是泥裡含有沙粒起到摩擦作用,就像我們牙膏裡含有碳酸鈣顆粒一樣,二來是泥土略帶鹼性。



當然這樣洗衣服也帶來一個壞處,洗的次數多了衣服也就容易壞,所以古人平時洗衣服很少,到節氣了,該換季了才洗一洗。自然看起來就比較髒了。

至於比較講究的人家會拿草木灰,放在水裡溶化,再濾去髒東西,用來洗衣服。因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呈鹼性,可以去汙。更高級的人家可以用做好的鹼面,當然那時沒有工業制鹼,鹼面是很少的。達官貴人家還會在洗完後,用香料燻,讓衣服發出一股香氣,就像現在的芳香洗潔精的味道一樣。


萊駒為右


我小時候住在農村,(浙江寧波附近山區農村1947~1958年)記得農村人洗衣服,在小河邊有一個專門洗衣服的地方放一個很平整光滑的大石板,那時確實沒肥皂等,洗衣服用一種叫搗碎了的槿樹葉的葉子,一起和衣服揉,然後把衣服放在石板上用木槌敲打,最後放河水裡漂清,小時我農村農民衣服都很破舊,但不是很髒,因農民衣服也洗得很勤。


用戶55104446437


當然不是啊,古代不是有皂莢嗎?古代富貴的人家,都是用香胰子,窮苦人家也可以用皂莢,實在不行還可以用土木灰,土木灰也是有一定的清潔能力啊!因為蘆薈裡面含有鹼,記得我小時候,奶奶自己磨豆腐的時候,都會往豆腐裡面加一些土木灰,想想也是感覺有點怪怪的!

皂莢這種東西的清潔能力還是不錯的。我小時候就在河南的時候見過一回,當時撿了一些掉在地上的拿回去,試著用了一下,發現清潔能力雖然有限,比不上現在人們用的那麼好,但是洗衣服還是可以的,所以不會出現衣服特別髒的情況。

古代人民還是很愛乾淨的,否則怎麼會有休沐這一說法呢?休沐指的就是古代官員上班5天放一天假,放假的那一天就是用來洗頭,洗洗澡的。所以由此可見,古代人民都是很愛乾淨的。





葉子菌



古代沒有洗衣粉,但是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有一種皂角樹?

我小時候村子裡種了很多這種樹,秋天的時候會結出很多皂角來,把這個取下後曬乾,洗衣服的時候弄幾個在水裡,就可以用了。


以前在農村,洗頭也是用這個,許多人的頭髮都烏黑滑順,也沒聽說誰的頭皮屑特多特油,或者其他什麼問題。

還有一種去汙漬的方法,就是沒有皂角樹的人家,把做飯用過的柴灰收集起來,然後放在水裡投幾遍,用這樣的水洗衣服,和皂角的效果差不多。


記得母親說過,她小時候的衣服就是這樣洗。有的時候嫌麻煩,直接把衣服拿到一個不長蘆葦的水坑洗,因為那裡水有鹼性,像是放了天然的洗衣粉。

後來洗衣粉流行開來,洗衣服既廉價又方便,過去的老辦法就不用了。但是許多孩子的皮膚脆弱,用洗衣粉洗衣液洗出來的衣服還會過敏,不如用老辦法安全不過敏。

現在有時候回老家,還會找有皂角樹的人家要點皂角,回來給孩子洗衣服。


戀戀荷顏


古代雖然沒有洗衣粉,但我們智慧的先民們卻懂得就地取材,利用天然的植物比如皂角,動物的胰臟,來洗滌衣服。我小時候就因家庭拮据,母親不捨得買肥皂,就用自己家裡榨油剩下的茶籽餅洗衣服。家人換下的髒衣服,經過母親的反覆搓揉捶打,最後也是乾乾淨淨。


河東老表


千萬別小瞧古人的智慧。


古代雖然沒有洗衣粉、沒有洗衣液,但不代表古人的衣服就是不乾淨、又髒又油的。

說起來,古人其實也有洗滌用品,而且還都是天然的,比如說天然鹼。古代用於洗衣服的天然鹼有兩種,即土鹼和植物鹼。

1.土鹼

所謂土鹼,就是一些鹼地經風化脫水,會在地表上露出白色粉末狀的天然鹼,這種土鹼不僅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於洗滌衣物。

2.植物鹼,典型代表:草木灰


草木灰,即植物燃燒後的殘餘物,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鉀,是歷史上最早的洗衣粉。

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偶然間發現沾上草木灰的器物更容易被清洗乾淨,進而古人就發現了使用草木灰清洗衣物的奧秘。

例如,《禮記·內則》記載:

“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

而這裡的灰,指的就是草木灰。

3.無患子(樹)的果實


無患子是一種落葉喬木,其果實蘊含天然的淨菌素,歷來就是一種天然的洗護珍果,它除了可以洗滌衣物,還可以用於洗頭、洗臉和洗身子,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洗護用品。

例如,《本草綱目》記載:“無患子洗髮可去頭風(頭皮屑),洗面可增白去斑。”

4.複合洗滌用品:胰子


這是一種老一輩時常會提及的洗滌用品,其去汙效果十分不錯。說起來,胰子和現在的肥皂有些類似,所謂的胰子,其主要成分是豬胰臟和草木灰,這兩者混合起來就成了一種去汙效果非常不錯的複合洗滌用品。

早在南北朝時期,賈思勰就已經提到了可以用豬胰臟去垢,而唐代的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提到一個配方,說將豬胰臟洗乾淨後,研磨成粉末狀,然後往裡面加入豆粉(後來人們用了草木灰代替豆粉)、香料,最後將其做成顆粒狀。

這就是古代的肥皂(胰子),也叫澡豆。

胰子可以用來洗澡,也可以用於洗衣服。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人們還會往胰子中加入桂花、玫瑰花等香料,而這樣做成的胰子會帶有桂花香或者玫瑰香。不過以前胰子的造價比較高,一般只有上層百姓才用得起。


另外,以前洗衣服比較費勁。

以前人們洗衣服會用到搗衣杵,在洗衣服的時候要用搗衣杵敲打衣服,用水將衣服裡的汙垢帶出來,所以洗衣服也叫“搗衣”。

如李白有詩云: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這裡的搗衣,指的就是洗衣服。

總的來說,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的洗衣劑,但這並不代表古人的衣服就很髒、很油,他們也有許多把衣服洗乾淨的法子,可以讓衣服變得非常乾淨。


金兔歷史


是時候全面性的給大家科普一下了,古代雖然沒有洗衣粉,但是洗出來的衣服既不髒,也不臭,更不油,那麼古代人用了那些東西來去除衣服上的髒物呢?

這次我們真的忽視了古代人的小東西大智慧,古代人洗衣服的利和弊都有哪些呢?

古代人最早期使用的草木灰洗衣法,最初發現草木灰可以洗掉衣服上的髒物要追溯到西周時期?

草木灰古人洗衣又被稱為“搗衣”。

為什麼洗衣有被稱為搗衣呢?

相信看過古裝劇的我們都看到過這個畫面,一盆一桶一木棍,邊洗,邊打,邊甩衣。

他們在洗衣服前,把桶打滿水,水中放有草木灰,讓草木灰與水溶解,將髒衣服放進桶中浸泡,稍厚再拿出來放到水邊的石頭上用木棒用力敲打。

那麼問題來了草木灰為什麼可以洗掉衣服上的髒東西呢?

首先我們先分析下草木灰的來源和成分,草木灰主要成份是碳酸鉀,古代人不知道,但是用現代人的詞語來形容就是碳酸鉀80%能溶於水,剩餘不溶於水的部分就是我們看到的黑乎乎的水的顏色了,碳酸鉀溶於水後水的PH值約為12,呈現出鹼性。

所以附著在衣服的油性和其他髒東西就會被溶解,在用木棍敲打時,有用到了慣性定律,使得髒物輕浮在衣服上,再用水沖洗,髒物就被沖刷掉了,當然不溶於水的物質多少也會殘留在衣服上所以要多次打水沖洗才可以洗將衣服乾淨。

那麼古人為什麼選擇在河邊洗衣服呢?

因為用草木灰洗衣服很費水,而且古代洗衣服也是一種體力活,可以說既費水又費力,又要花費大量時間其沖洗,才能將衣服洗的乾淨,古人雖然沒有我們現在的化學和物理說法,但是效果同樣是達到了的,這就是為什麼古人喜歡在聚集在河邊洗衣服的原因。

由於草木灰費力費時費水,後期古人又發現了皂角洗衣,關於皂角的洗衣方法要追溯到魏晉時期商周,唐朝時期。

皂角樹

那麼皂角來自於哪裡呢?

皂角源於皂角樹,皂角樹到夏秋季結種,將皂角連同皮一起進行搗碎,留有液汁,溶於水後將衣服放進其中浸泡。

話說到這裡相信大家肯定也猜到了,皂角的原理功能和草木灰的功效是一樣的,但是遠比草木灰省時省力的多,而且不用反覆打水沖洗衣服,大大節省了女人們的體力。

《周禮》中記載:皂角在西周時期也用於“沐浴”和齋戒,齋戒一說始於殷商。

那麼問題又來了,古代皇帝的皇袍也是太監或者宮女用木棍敲打或者用皂角水浸泡的嗎?

如此對待皇帝的衣服豈不是會有很多褶皺嗎?

而且皇帝的龍袍鑲有金絲銀線和奇珍異寶,以上洗衣方法肯定是不被允許的,所以讓大家瞠目結舌的時候到了,皇帝的龍袍其實是有專人搭理的,每穿一次都要清理一次,而且都是局部清除髒物,當然不論是在皇宮還是出巡,皇帝所到之處都是“紅地毯”,自然不會很髒,如果破舊或是過時了直接換新就可以了,一國之君這點配製還是滿足的了的。

大家覺得我分析的有沒有道理呢?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古代確實沒有洗衣粉,當然更沒有洗衣機,但是衣服還是要洗的,並且非常的原始,非常的累。

清水“搗衣”

最開始人們愛乾淨洗衣服的時候,雖然沒有任何的洗衣服的添加劑,但是純粹的使用力氣來洗衣服,並且被稱為“搗衣”。

在古代也許是出於對母愛的一種讚美,有很多關於“搗衣”的作品流傳下來,“西施浣紗圖”成為了後人對於西施最為美好的記憶。

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力氣活,需要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大多是河邊,使用“棒槌”不停的敲打衣服,非常的累。

非常的累,並且還洗不乾淨,可想而知,當然大家所關心的“油漬”更是很難洗下來的。

西周時期“草木灰”

當然在西周時期,我國古代就發現了使用草木灰可以清除油漬,這是因為草木灰是鹼性的能消除油漬,但是大家都知道草木灰是非常的髒的,使用草木灰洗衣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需要經過怎樣的過程才能洗乾淨?

也就是說草木灰雖然可以清除油漬,但是想要用草木灰來將衣服徹底洗乾淨是很困難的。

唐朝時期“皂角粉”

到了唐朝時期,我國就已經發現了天然皂角的能夠清除油漬,並且比草木灰要強的多,洗衣服也逐漸變得簡單了起來,洗衣服的效果也得到了一個極大的增強。

並且在這一時期人們已經不滿足於皂角粉,據說藥聖孫思邈發明出來了非常原始的肥皂,並且逐漸流傳開來。

至於皇宮裡當然有專門洗衣服的宮女,甚至是太監,但是龍袍是不需要洗的,主要是有專門進行維護的太監,這是因為龍袍上面有金線,甚至是有很多的珠寶無法用水洗。

而且皇帝所穿的龍袍,只在重大節日的時候才穿,而且平常的時候有很多其他的可以進行水洗的衣服進行替換,所以龍袍一旦製作出來以後就不洗了。

當然到了現代社會,洗衣服可以使用洗衣粉、洗衣液,並且還有洗衣機,衣服可以非常輕鬆的,洗的很乾淨,但是這與一代一代古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我們現代人實在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古代人確實對於化學不怎麼精通,也沒有什麼元素週期表,也沒有什麼元素週期表,但是你把當時人們的生活想的一團糟,那你就太幼稚了。

古代人的科學確實不怎麼發達,但是他們有善於發現世界的眼睛和善於思考問題的大腦,這讓他們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後世才出現的生活用品的簡單替代品。

比如說古人在洗衣服去除油漬這方面,曾經經歷過好幾次產品升級,用過好幾個版本的洗衣小幫手。

在一開始古人洗衣服的時候是一個體力活,就是拿著衣服到河邊,拿根棍子拼命敲打,這種方式費時費力,效果還不好。古代人的飲食與我們現代不同,根本就沒有那麼大油,所以古代人的衣服上真心沾不了多少油漬,採用這種純物理方法,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的。

當然,古人們不可能滿足於這種低效的高體力勞動,後來人們使用了草木灰作為現代洗衣粉,洗衣液的簡單替代品。草木灰這個東西很神奇,在古代應用的挺廣的,連婦女的月事帶裡也是以草木灰作為填充物。

勤勞智慧的古人發現草木灰有去漬效果,在洗衣服的時候,就會拿出草木灰放在水中,等它慢慢的溶化,再去洗衣服,能夠有效的去除汙漬。草木灰,這個東西其實就是碳酸鉀,這是一種呈鹼性的物質,具有一定的去汙效果。

這種用草木灰去漬的方法流傳了很久,到了漢朝有另外一樣使用更加簡單,效果更加好的產品出現了,那就是石鹼。這種東西價格不貴,但是去汙能力很強,可以大大節省洗衣服人的體力,是一種價廉物美的洗衣佳品。

再說古代人,不可能像我們現在吃的這麼油膩,所以,就算衣服上沾染了油汙,也不會太多,用這種價廉物美的方法,很好解決。

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發現,鹼性物質對於去除油汙清洗衣服非常的有效果,另一種叫做皂角的東西,對於洗衣服也很有幫助,於是人們就開動腦筋,是不是可以將這二者合二為一呢?

於是一種特殊的皂角被髮明瞭出來,皂角加上各種鹼類組成了古代版本的超強去汙劑,為了使自己的產品看上去更加高級,以迎合上層人士的喜好。

製造商們還在裡面加上了香料,使得在清洗衣服的同時,還能在衣服上留下淡淡的香氣,這種高級產品,很快就打開了高端市場,進入了富貴之家。

所以說古人對於油漬還是有自己的心得的,完全能夠將油漬清塗乾淨,這就不勞我們現代人費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