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自盤古開天劈地,山西面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我們華夏的發源地,在這裡,炎鞭百草,稷教稼穡,有了華夏第一餅堯餅開始,有漢之"煮餅"、晉之"燙,唐之"冷淘"……詩曰:“天下面食數太原,山珍海味難比鮮。味壓神州南北地,舌上涇渭天下天。”俗話說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山西不愧為麵食之鄉”。

山西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華夏兒女的發源地,有著古老的文化,有著響譽世界的麵食文化,上古稷是周王朝的祖先後稷,他教給百姓種植糧食的方法,把人類帶入了農耕文明。於是人們把當時的糧食作物黍就叫作"稷",他也被奉為穀神。傳說今天的晉南稷山縣就是后稷生長和教民稼穡之地。

如今山西人在節日或嫁娶時,仍用黍(糕米)來做油糕。很多人不知道,歷朝歷代的黃鐘大呂就是用黍來定音的。現在晉南以及山西好多地方流行的堯王餅(石頭餅),也常把人們帶回到遠古的石烹時代。。。記得遊山西的時候要吃石頭餅哦,好多婦女在生了孩子的時候要吃它哦,幫助消化易吸收,改善胃腸道,胃不好的人要多吃……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黃米油膏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石頭餅


山西它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孕育出了眾多的雜糧,世人稱之為"雜糧王國",莜麥、蕎麥,玉米麵,高粱及各種豆類,均可製成營養豐富的各種麵食。糖尿病人要記得多吃雜糧,粗糧哦,山西面食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播變化。

東漢時期從運城傳到陝西的羊肉泡饃,聞名中外的岐山掛麵。陝西歧山掛麵一直譽亭中外,它是山西面食的一個分支。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稷山縣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掛麵生意,字號叫“順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掛麵還沿用這個老字號。過去的皇家貢品,如今蜚聲海外。元朝時,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太原,將山西面食帶回意大利,風靡世界的意大利通心粉”,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此後山西面食開始遠播世界各地。

遠古的堯王餅到如今的鮑汁面,從封建宮廷中的豌豆黃、小窩頭到民間的烤澇和灌腸,從山西刀削麵到西方的通心粉,從太原的晉陽飯店到北京的晉陽飯莊,從太原街頭的麵食館到日本的蕎麵館…… 山西面食從遠古走向今天,山西面食從黃土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山西面食可做幾百上千個品種,山西它是面的家園,山西它是面的花卉和海洋,山西面食種類繁多,山西煮制面食品種豐富,製作多樣,製作方法有擀、拉、撥、削、壓、擦、揪、抿等幾十種,所用原料除小麥面外,還有高粱面、豆麵、玉米麵、蕎麥麵、莜麥面等。所以山西面食有“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的歷史。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嚐到天天不重樣的豐富美味的麵食。主要有拉麵,大拉麵、刀撥面、撥魚、剔尖、河撈、貓耳朵、,名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你說山西的麵食絕不?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山西面食

做為一個山西人,我不僅把我們的古老文化帶給大家,帶給全國乃至世界的朋友,也要把我們山西的麵食文化帶給大家,來山西旅遊來也要了解山西的麵食文化,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來山西,嘗麵食。感覺一下面食“絕”活哦,真誠地歡迎您到山西旅遊來,並嘗一嘗山西面食,一飽口福哦。。。。

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做法:

★刀削麵---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山西刀削麵

山西的刀削麵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刀削麵同北京的打滷麵、山東的伊府麵、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麵,同稱為中國五大面食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關於刀削麵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他們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10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後,讓老漢去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老漢的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撿起來揣在懷裡。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裡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囔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麵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葉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滷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傳統的操作方法是一手託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開水鍋裡,其要訣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條線,一稜趕一稜,平刀是扁條,彎刀是三稜。”要說吃了刀削麵是飽了口福,那麼觀看刀削麵則飽了眼福。有順口溜贊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做刀砍面先用面、水5∶3的比例和好面(水溫為冬熱、夏涼、春秋溫),然後用溼布蓋住,醒20分鐘。把醒好的麵糰揉成橢圓形面塊放在面案上,左臂託案,右手拿刀一刀一刀的往下削,注意出力要平,用力要勻,這樣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每條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

★拉麵---

又叫甩面、扯麵、抻面,是山西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麵食名吃。拉麵的種類也很多,有大拉麵、小拉麵、龍鬚麵及空心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為大拉麵,7扣以上的為龍鬚麵,一般家庭做的為小拉麵。大拉麵的表演在太原街頭巷尾並不鮮見,為了美觀和營養,麵糰被和成了綠色的蔬菜面,抻開,捲起,再抻開,再捲起,如此數扣之後,師傅們將拉好的面放在撒滿面粉的几案上抖開,而後兩手像搭毛線般地將面抻開並抖動著。整個景象就如碧綠的瀑布嘩嘩瀉下一般,蔚為壯觀。片刻之後走上前去,看到拉好的面已如絲般纖細,這已是龍鬚麵的標準了。

★八姑(撥穀)---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撥穀

相傳在唐朝貞觀年間,八百里秦川天旱三年,顆粒不收,於是皇上李世民下旨百姓向綿山求雨,果然大雨傾盆而下,救活了莊稼,為此李世民特帶領滿朝文武赴綿山朝聖,隨同前往的還有他的叔妹世姑。豈料世姑到達綿山後即拜五龍聖母為師,不願再返長安。一日,她為一老婆婆做飯,但她自幼生長在皇宮,哪會做飯呢?所以和麵時,面幹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終久和成了稀面,實在無法下鍋。於是順手拿了一隻筷子向鍋裡撥面,但是怎麼撥也撥不斷,結果便撥成了長面,老婆婆吃飯時,順口問了一聲:“孩子,這叫什麼?”可是世姑卻因心慌將“這”字誤聽為“你”字,此時她已身入空門,不願再說真名,只好將乳名說了出來:“叫八姑”。

從此,介休便有了“八姑”這種麵食。做“八姑”時先用面、溫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後不斷加水,不斷揣面,直至水面適中後,再用溼布蓋在面上,約醒放半小時置於碗內或盤中,下鍋的時候左手端碗,右手用削尖的筷子沿碗邊向沸鍋中撥出,煮好後撈出,澆上澆頭即可。

★剔尖---

剔尖又叫撥魚,是“八姑”演變而成的,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但和的面沒有“八姑”那麼稀。做時先用面、水5∶3的比例加少許食鹽和好面,然後用手蘸上水在面上拍好後置於碗內或鐵板上醒放15分鐘。下鍋時一手將盛面的鐵板向鍋邊傾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專用的鐵筷將碗沿的面往鍋裡撥,撥成兩頭尖,中間粗的小魚形。是我喜歡吃的麵食哦。。。

★揪片---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片又稱掐疙瘩,也是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這裡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後擀成圓形,切開對摺,然後根據歲數先切成大片,再將大片用手分別揪入沸水鍋內,撈出後約半飯碗。吃此飯有歲歲平安之意。做揪片需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水溫為夏涼,春、秋、冬溫),蓋溼布稍醒。把麵糰揪成若干小麵糰,用拇指和食指將麵糰掐薄,揪成指甲蓋大小的片。為使揪片不粘鍋,不粘手,可蘸少可蘸少許清水或食油

★貓耳朵---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貓耳朵

介休人訂婚時,丈母孃一般以貓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讓姑爺聽話。做貓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溫、夏涼),揉勻後蓋溼布稍醒。將和好的麵糰擀成約半釐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撲後,切成1釐米大小的面丁。然後雙手拇指壓住小面丁向前推;也有將面用刀切成3釐米寬的長條,然後左手執面片,面片頭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頭肚大小的面丁,反方向搓捻,使面丁成為貓耳朵形。也是我喜歡吃的麵食哦。。。

★莜麵栲栳--- 糖尿病人的主打飯哦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莜麵栲栳

莜麵栲栳是山西晉北、晉中、呂梁一帶家庭主婦的拿手戲。她們將一大塊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託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

★高粱面魚--- 糖尿病人的主打飯哦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這在晉北的忻州、定襄、五臺、原平、代縣一帶是家常飯。主婦們將和好的面擠成棗樣大小的劑子,兩手同時從大案兩頭搓起,成細若香頭的小魚,蒸好澆上湯菜食之。若是時間緊,來不及搓魚,便捏成很薄的紅面殼殼。要麼掰成塊加菜拌食、要麼切條,用雞蛋、酸菜炒食,同樣令人垂涎。過去村裡孩子玩餓了,取一個紅面殼殼,在裡邊倒一點鹽醋,滴一點食油,從邊上掰一塊蘸點鹽醋吃,吃到最後,鹽醋、殼殼來個一口香,老百姓叫“油鹽蘸窩窩

★包皮面--- 糖尿病人的主打飯哦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包皮面

又稱夾心面。相傳古代晉中有位婆婆在家務活上經常給兒媳婦出一些傷腦筋的“難題”。一天,她讓兒媳用白麵和豆麵擀麵條,條件是不能將兩種面事先和勻,而在吃的時候要有均勻感。這位聰明的媳婦並沒有被婆婆的題目所難倒,做成了兩種麵粉組成的包皮面。包皮面的做法:先將豆麵和白麵按1∶1的比例準備好,用溫水將白麵和豆麵分別和好。然後將豆麵團揉成球狀,白麵團擀成餅狀。最後用餅狀的白麵把球狀的豆麵包住,擀成麵條即可。食用時用芫荽(香菜)酸湯、蔥絲辣調最佳   

★餄餎(hé lao)---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餄餎

餄餎是山西民間常做的一種家常面。也叫河撈,做法簡單,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製的餄餎床(當地人叫“捺把子”)內,反覆泵壓手柄,器具壓迫使麵條從餄餎床下方的許多小孔壓出,待壓到一定長度後用刀或薄鐵片把麵條截斷,下進鍋裡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或打滷食用。起面速度快,味道可口,而且頗具觀賞性(鄉巴佬進城啦)。    

★撥爛子  降血脂的主打哦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撥爛子

是我喜歡吃和做的麵食,有土豆,豆角,蘿蔔,西葫蘆,芹菜等原料,這道菜是我非常喜歡的麵食哦,撥爛子有的是先蒸後炒,做法就是,先將土豆擦成絲,豆角,等切成丁丁和白麵拌起,面和菜攪均勻,回開了,開始蒸,大約8分鐘8成熟了,再炒哦,先放油,再放蔥,炒蒸出的撥爛子,放鹽,五香粉,反覆炒三分鐘再放雞精,或味精出鍋。有的是先炒7成熟再蒸比如豆角哦。。。。前後兩炒,中間蒸。你不妨試試哦。。。

★沾片子   糖尿病,降血脂的主打哦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沾片子

也是我喜歡的麵食哦,原料是白麵,豆角,土豆,茄子,菠菜,玉谷等。先將菜洗好睏了水,豆角的煮到9成熟,其他菜就不用焯了,然後就是和麵了,挖好白麵後,再白麵裡放一,兩顆雞蛋,放點豆麵,比例白麵和豆麵的比例是5;1倒水後就不停的攪,到可以掛住面為止,放半小時,再攪一攪,坐好開水,把洗好的菜放進鍋裡煮,熟了就可以撈出了。調料是蔥烹醋調和,辣椒末,蒜末,香菜末,肉片,西紅柿醬,韭黃醬,花生米粒。沾著吃美極了,香香的,吃一口,菜多面少,會軟化血管哦,喜歡嗎?/喜歡的話就做一下哦,不懂了問我,我是特喜歡做的哦。。。。

★麵塑---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麵塑

民間俗稱“麵人”、“面羊”、“羊羔饃”、“花饃”等。用麵粉塑制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的麵塑。山西面塑以上等的白麵為原料,經過揉麵、造型、籠蒸、點色而成,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山西民間麵塑主要包括兩類:花饃和禮饃。花饃是配合歲時節令祭禮或上供的饃。如“棗山”在祭祀神靈之中,還寓意“早生貴子”。又如,用於清明節的“飛燕”花饃,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飛來,陽光明媚。禮饃,則是伴隨誕生、婚嫁、壽筵、喪葬等人生儀禮而製作的饋贈物品。在山西晉南平原每當嬰兒滿月時,姥姥家都要蒸一種又圓又大、中間空心的花饃饃,俗稱“囫圇”,婦女們把它用紅包袱裹起來,一手提著囫圇禮饃,一手拉著小孩,來往於鄉間小路,互贈於親戚鄉里之間,傳遞著濃厚的鄉里鄉情。

煮的麵食我說了好多,也說說炸的吧。。

-  ★炸糕---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炸糕

行家對山西面食作了這樣的概括:“晉南的饃、晉中的面、晉北的糕”。在雁北,蓋房要吃上樑糕,喬遷要吃搬家糕,婚嫁要吃鑼鼓糕,逢年過節要吃節日糕……雁北炸糕有“素糕”、“毛糕”、“脆炸糕”三種。素糕是把黍子去皮磨面,蒸成的糕,也叫“黃糕”;連皮磨面做成的糕為“毛糕”;將素糕包上餡兒,入油鍋炸出的,就叫“脆炸糕”。做油糕最講究做完糕後要留“糕根”,即在包完糕之後要剩一塊素糕,把它捏成豬頭狀,即為“糕根”。預示有永遠吃不完的糕。“好吃不過油炸糕”,可見這炸糕在晉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炒小米---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炒小米

炒小米,類似於揚州炒飯,就是把大米換成小米蛋炒飯,蛋絲、蔥絲、火腿粒,樣樣不缺,小米較大米細小得多且有嚼頭,黃澄澄的色澤很誘人。

★太谷餅---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太谷餅

太谷餅是山西省傳統名吃,因產於太谷縣得名。始於清代,太谷餅具有甜而不膩、酥而不碎,味美鮮香等特點,以其香、酥、綿、軟而聞名全國,享有“糕點之王”的美稱。太谷餅為“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那首清脆悠揚的“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更是讓太谷餅的美名傳遍天下。

★煮餅---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煮餅

說到山西的名吃聞喜煮餅,大家早已非常熟悉,它有著山西“餅點之王”的美譽。煮餅在明末就已有名氣。從清朝嘉慶年間至抗日戰爭前的300年間,聞喜煮餅不僅暢銷於天津、北京、西安、濟南、開封、太原等內地城市,而且聞名於上海、廣州、海南等地。晉南的一些縣城和大集鎮,一般經營食品的店裡,都掛著“聞喜煮餅”的幌子,作為招攬顧客的名牌。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有“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見聞喜煮餅確實聲名遠播。煮餅是一種油炸的點心。在晉南民間把“炸”就叫“煮”,炸油條都叫作“煮油條”。聞喜煮餅形似圓月,由於外皮粘滿白芝麻,所以外觀是月白色。掰開兩半,外皮可拉出3-6釐米的一窩金絲,吃到嘴裡,酥沙鬆軟,不皮不粘,甜而不膩,食後回味,有一種松柏的餘香。聞喜煮餅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種大眾食品,在雙合成等餅店都很常見。

★孟封餅---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西面食天下絕

孟封餅

清徐縣孟封村的傳統名食,以香、酥、軟、甜、涼聞名,是太原、清徐一帶逢年過節、探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孟封餅創制於清光緒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時南里旺村有一姓馮的財主,僱傭孟封村的趙晉山做飯。馮家財大氣粗,苛求每天吃飯不重樣,頓頓要調劑花樣。儘管趙廚師手藝高超,也經不住這頓頓變樣,技藝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一天,偶用麵粉與油、糖炒成油酥面和麵粉加水混在一起和成麵糰,不料麵糰過稀,無法做餅,只好一塊塊堆在鏊子上,自然攤成餅形。熟後一嘗酥軟香甜。擺到桌上,財主一吃,非常可口,問這叫什麼餅,趙廚師因家住孟封,隨口道:“孟封鍋塊”。後來趙晉山回到孟封,自己經營起餅鋪,“孟封鍋塊”又改稱孟封餅。如今,在超市或麵包店,孟封餅仍很常見,而且做得也更精細。旅遊的時候回家給家人帶點嚐嚐哦。。。。

★一窩酥---

一窩酥,那是太原近代著名的風味小吃,它是由晉陽飯店特一級麵點師胡世年老先生於1958年在龍鬚麵的基礎上改進創新、烤制而成,成為筵席中的一道佳點。一窩酥的做法其實比較簡單,將稍醒的麵糰上案,按照拉麵方法,上下晃勻拉條,最後拉成10扣的拉麵(1024根)。然後均勻放在案子上,在麵條上刷勻植物油,再順長卷起後,剁成20個小段,旋成圓餅坯,擺在烤盤裡,入烤爐用溫火烤至金黃色即成。一窩酥現在已發展為夾裹豆沙、棗泥、蓮蓉、果料等餡心的系列食品。

★甩餅---

上黨潞城的傳統小吃,據傳,是清末民初由潞城南流村的呼國珠師傅製成。因風味鮮美,逐漸流傳,遠及黎城、壺關、長治、長子、屯留、襄垣等縣。民間流傳:“要想真解饞,咱到甩餅攤,飽飽吃一頓,如同小過年。”和甩餅面時有個技巧,熱天要用冷水,冷天用溫水。沾水把面扎勻,蓋上籠布稍醒。將醒好的面揪劑子擀開,撒上蔥花、椒鹽並捲起,盤成圓形,再邊擀邊甩成圓形薄餅。烙的時候以中火為宜。

★鍋貼---

鍋貼,一種與餃子有聯繫又有區別的食品,言簡意賅地說,就是一種煎制的露餡的餃子。煎制,是說烹飪方法不同於餃子,不用水,而用油,不用深缽,而用淺鍋。露餡,是說餃子的兩邊不封口。

★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據說,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到民間是兩股麵條粘在一起的。清朝乾隆年間,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並製作銷售,並不斷改進技術,把原來的兩股變成三股,擰在一起,炸成金黃色,細絲花紋很是喜人。現在的稷山麻花花樣越來越多,有的麻花粘上瓜子仁、芝麻、冰糖、花生仁等,風味更佳。至今晉南民間仍將麻花作為饋贈親朋的禮品,過節時也缺不了麻花,往往是一盤花生、瓜子和糖,一盤麻花放在炕桌上來待客。有時候,以麻花作主食,就上湯,也是一頓晚餐。可見麻花在百姓生活中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鍋魁---

鍋魁是原平市的傳統吃食,原名“鍋饋”,是一家麵餅鋪的學徒偶然創制出來的。一日店主和師傅出去辦事,徒弟便把做月餅剩下的麵粉,加了點油酥,包點糖餡,壓成鞋底樣的餅子放入烤爐。師傅回來,見徒弟咬著個黃澄澄、香噴噴的餅子吃,拿來一嘗,酥脆香甜,味道妙極。此後,便按徒弟的做法制餅,上市銷售,生意興隆。取饋贈之意,叫“鍋饋”。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逃難路經原平時,縣官邢夏林準備的筵席上就有“鍋饋”。慈禧食之津津有味,聽說此食叫“鍋饋”,就信口讚道:“不錯,不錯,爐食之魁嘛!”從此把“鍋饋”就改名“鍋魁”了。

一面百吃,有時間大家看看,也學的做點吃點,因為麵食文化是一種古老文化,源遠流長,推陳出新……對山西人來說,不吃麵就覺得沒有吃飽的感覺,對於好多山西人來說是吃主食當然是喜愛吃麵了。南方人不是不想吃,是麻煩做麵食哦……,真誠的歡迎大家來山西,歡迎到山西吃麵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