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為何人才都願意跟隨曹操這漢賊?貝爾效應完美詮釋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一生可以用“譭譽參半”來形容,本來立志於做大漢的平息大將軍的曹操,卻因為各種迫不得已的遭遇,走上了篡漢的不歸路。就算當時的東漢王朝已經算是苟延殘喘了,但是還沒有忘,曹操的種種行為,讓他背上了“漢賊”的不好名聲。但是這個漢賊的名聲,並沒有對曹操產生多大的影響。

按照正常來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人人喊打的角色,但是曹操卻滅袁紹兄弟、滅呂布等等,一路所向披靡,並且各種人才都投奔於他,一大批的能臣猛將都來投奔曹操,讓曹操手下人才如雲。曹操的作為不受待見,為何那麼多人才都選擇曹操呢?緣由就是貝爾效應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國演義》:為何人才都願意跟隨曹操這漢賊?貝爾效應完美詮釋

曹操

什麼叫“貝爾效應”?就是:一個上位者,一定要具有伯樂精神、人梯精神,在吸引人才的過程中中,不要太在乎個人的利益所得,要以團隊的目標為重,慧眼識英才,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敢於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提拔比自己還強的人,能夠為手下創造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三國演義》中那麼多人才都選擇曹操正是貝爾效應最顯著的體現。

荀彧的加入給曹操的是“雪中送炭”,荀彧感受到了貝爾效應的好處,接連送給曹操兩份大禮

首先說說荀彧,荀彧被稱作“王佐之才”,可見他的能力有多強,他在28歲的是投奔於曹操,曹操非常的高興,說了一句“吾之子房也”,子房就是說的張良,幫助漢高祖劉備取得天下,這裡可以看出來曹操對於荀彧的到來是很意外的,同時也是很興奮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荀彧是潁川大族,是名門望族之後,這對於曹操來說真的是“雪中送炭”,因為曹操曾殺了邊讓,得罪了士族,這可不得了,世家大族在當時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世家大族有著很廣的人脈關係,如果能獲得一個大族搭上關係,那麼他能獲得的資源是不可想象的。

《三國演義》:為何人才都願意跟隨曹操這漢賊?貝爾效應完美詮釋

荀彧

就像劉備一樣,如果劉備沒有麋竺的資助,恐怕一輩子也只能賣鞋了。而荀氏作為當時世家大族的佼佼者,在士族中的影響是非比尋常的,所以,對於荀彧的加入對曹操來說是“雪中送炭”,這是第一份大禮。

這第二份大禮,可了不得,在荀彧的薰陶之下,荀氏子弟荀衍、荀悅、荀攸也都加入了曹操陣營,而荀彧的主要功績不在於出謀劃策,而在於推薦人才,以荀彧為中軸,前前後後為曹操介紹了鍾繇、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一大批頂尖人才。

鍾繇位列三公,陳群三朝重臣,杜襲出任過曹真和司馬懿的軍師,《三國志》中,有戲志才的一點介紹,‘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大概意思就是說,戲志才死後,曹操感慨沒有人和他商議大事了,可見戲志才的才能確實很高。而郭嘉,自不必說了,幫助曹操一步步戰勝袁紹,平定北方,李霞汗馬功勞。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感慨,有郭奉孝在,何至於此敗。

可見荀彧的這第二份大禮也是豐厚無比,明明當時的情況是袁紹是最有實力的,曹操是弱小的一方,但是卻能得到這麼多人才,這和他推出的唯才是舉是不無關係的,唯才是舉的推出,讓天下廣大學子有了念頭,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抱負的好機會,而且曹操知人善用,而生為名望極高的荀彧,率先做出了表率,給曹操的兩份大禮,就是“貝爾效應”讓他把曹操當做明君,並且奉為知己。

郭嘉、荀彧從袁紹轉投曹操,貝爾效應給了他們以強烈暗示

要知道郭嘉和荀彧一開始並不在曹操這裡,他倆都在袁紹那裡呆過,可最後都轉投曹操來了,曹操當時可是要人沒人,要地盤沒地盤的,為什麼會看上他呢?

先說郭嘉,郭嘉離開袁紹是因為他看透了袁紹,認為袁紹並不是一個明君,底下謀士各自為戰,終究是成不了大事的。他在臨走之前,當時和他同在袁紹手下的老鄉的辛評、郭圖來給他送行,郭嘉直言不諱的對他們倆說:“兩位都是智者,而智者的重要一點就是選擇助攻,只有在明主的手下,才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袁公雖然想學周公的招賢納士,但卻只學會了表面功夫,並且袁公善謀做事優柔寡斷,沒有決策力,難成大事。”說完,郭嘉就回到了潁川。

《三國演義》:為何人才都願意跟隨曹操這漢賊?貝爾效應完美詮釋

鬼才:郭嘉

而荀彧和郭嘉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從荀彧評價袁紹的話中可以知道,他說:袁紹能聚集人才,但是不會用。可見袁紹僅僅是看中了荀彧身後的背景,而並不是真心的相待,所以荀彧毅然的離開了袁紹。

再看荀彧和郭嘉投奔曹操的前後順序,荀彧是離開袁紹後馬上去了曹操那裡,而郭嘉則是回到老家待著去了,荀彧和郭嘉肯定是認識的,郭嘉這時的心裡潛臺詞可能是:你先去曹操那裡看看貝爾效應適不適合我們,合適的話我再來。當時的諸侯有很多,但什麼偏偏選擇了曹操呢?

其實開始荀彧也不知道自己要選擇誰,因為當時的諸侯有很多,他只能選擇幾個來考察,先來考察的曹操。考察結果讓荀彧非常滿意,是讓自己滿意的主公。因為在當時,曹操還是忠於漢室的,而且對手下的人才待遇很好,能夠人盡其用,這是他最看重的一點。

還有一點就是荀彧和曹操有共通點,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宦官之後,正式因為這種身份,曹操遭受到了很多白眼,被很多人所不齒,就算在後來曹操實力大漲的時候,還是有人罵他,在官渡之戰之前,陳琳就公開大罵曹操“贅閹遺醜”,但是陳琳最後被曹操俘虜後,還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三國演義》:為何人才都願意跟隨曹操這漢賊?貝爾效應完美詮釋

郭嘉與曹操

共通點就是荀彧的老婆,是中常侍唐衡的女兒。唐衡也是宦官,看到這裡想必大家明瞭了吧,荀彧跟曹操差不多,都算“宦官”的一份子,所以兩個人也算是心有靈犀吧,讓荀彧更容易的認同曹操,並且曹操禮賢下士,對手下的態度非常好,知人善用,能施展自己的大好抱負。荀彧認同了曹操後,後面的事情就很自然了,把曹操的如何會用人的好處給郭嘉說了,把郭嘉也推薦給了曹操。

荀彧和郭嘉如何選擇了曹操,並且忠心不二,為什麼會這樣?這同樣也是貝爾效應產生的作用,在一般人看來,袁紹無疑是當時最好的選擇,擁有四州之地,地盤、人口、財富都是最強的,是普通人所向往的。但是郭嘉和荀彧並非一般人,這也正是貝爾效應給了他們強烈暗示!

程昱剛戾傲慢、賈詡計殺曹操兒子愛將,但在曹操手下都得善終,貝爾效應給他們以心安理得

程昱性格剛戾傲慢,說白了,就是不合群,這種人一般主公是絕不會用的,曹操不僅用,而且還是重用,看看程昱的一生,在倉亭之戰,程昱給曹操貢獻了“十面埋伏”之計,讓袁紹一敗塗地,在關羽知曉劉備的消息後,想要去找劉備,在千里走單騎時,程昱趕緊讓曹操殺掉關羽,不要養虎為患,但奈何曹操沒有聽,乃至後面差點讓曹操身死。

再到曹操赤壁大敗,在走到華容道時,遇到早就埋伏於此的關羽,程昱在客觀的分析了關羽的性格之後,斷定關羽此人知恩圖報,於是讓曹操親自去和關羽談談,打打感情牌,結果果然讓關羽動搖了,讓曹操成功逃過一劫。

《三國演義》:為何人才都願意跟隨曹操這漢賊?貝爾效應完美詮釋

程昱

同樣在赤壁之戰時,程昱特意提醒了曹操要注意“連環鎖船”、“東南風起”等事,可曹操卻不以為然,黃蓋來詐降的時候,也是程昱最先識破其船有陰謀,但已經遲了,最後被周瑜火燒連營。

可以說縱觀曹操一生,程昱貢獻了很多良策,並且多番的頂撞曹操,有人告程昱謀反,曹操還是一如既往的相信他,這就是程昱深得曹操貝爾效應的好處,換做一般主公,不光不會用他,反而會直接殺了他也是可能的。

賈詡就更不得了,賈詡的一生可謂精彩紛呈,賈詡本身是董卓手下,在董卓死後,慫恿李傕、郭汜反攻下長安。在李傕等人死後,他又投奔了同鄉段煨,經過幾番周折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用他的計策前後兩次擊敗了曹操,並且讓曹操痛失愛子曹昂和愛將典韋,這可都要歸功於賈詡。

但是在這之後,賈詡又勸張繡投降曹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策劃殺了自己兒子和愛將的人,還敢來投降,一般人早就把他拖出去砍了,但是曹操沒有,曹操把賈詡奉為上賓,並且重用,絲毫沒有因為之前的間隙對他有所抱怨,在這裡曹操把貝爾效應用到了極致,連殺子之仇都可以放下。

所以賈詡也盡心盡力的輔佐曹操,官渡之戰時,賈詡就主動讓曹操和袁紹決戰,最終獲得勝利。在赤壁之戰前,賈詡認為應當先安撫百姓,不應該這時候去打江東,曹操不聽才有了赤壁直白。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時,賈詡獻離間計成功瓦解了馬超和韓遂的聯盟,讓他們自相殘殺,最終讓曹操一舉平定了關中。

《三國演義》:為何人才都願意跟隨曹操這漢賊?貝爾效應完美詮釋

賈詡

程昱因為自己不合群,常常頂撞曹操,賈詡毒計殺了曹操兒子和愛將,但是最後都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要是換做平常主公,兩人可能都要死上好幾遍了,但是他們倆最後都得以善終。程昱80歲才死,賈詡77歲死,這放在三國那個時代已經可以算是非常長壽的了。

說白了,賈詡和程昱只不過是曹操手下,生死全在君主的一念之間,程昱敢於頂撞曹操就是貝爾效應給了他信心,賈詡敢於殺了曹操兒子後還去投奔他,這也是貝爾效應給了他勇氣。

結語:那麼多人才都選擇曹操,正是貝爾效應使然

從荀彧和郭嘉考察主公開始,曹操就把對人才的渴望,推行“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降人才,獲得了他們兩人的認可,賈詡和程昱作為普通人,自身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和君王處於對立地位的時候,曹操依然毫不猶豫地選擇相信他們,這也是貝爾效應最好的體現。

這些人都為曹操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跟曹操之間與其說是君臣關係,倒不如說是知音,“千金易得,知音難尋”,“士為知己者死”就很好的詮釋了他們的立場,把自己的一身都奉獻給了曹氏,換種說法,他們也只能選擇曹操,其他諸侯都達不到曹操這種程度,曹操就是他們的不二選擇,這還是貝爾效應所產生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