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諸葛不出",真的是因為郭嘉比諸葛亮厲害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自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直到司馬炎滅吳,60年間,中國進入魏蜀吳三國時期。可能是受演義影響,三國君臣之中,諸葛亮最受後人尊崇,他協助身無長物的劉備建立蜀漢,先主去世後,六出祁山,希冀恢復漢室,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過,不知從何時開始,出現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把郭嘉拔高到與諸葛亮比肩,甚至更高。在他們看來,郭嘉不死,諸葛亮都不敢出山,那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不可否認,郭嘉確實是整個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謀臣。他曾在袁紹賬中做事,後看到袁紹“優柔寡斷、只圖虛名”,離開袁氏。196年,曹操謀臣戲志才去世,荀彧向他推薦郭嘉,二人經過一番深談後,曹操發出“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的論斷。郭嘉也沒有辜負曹操的信任,官渡之戰前,曹操甚是忌憚袁紹,旗下謀士也處於“戰和之爭”中,是郭嘉推出了“十勝十敗”,一舉振奮了曹軍士氣;官渡相持時,有間者將孫策偷襲曹操大本營許昌的意圖告知曹操,也是郭嘉,說出“策輕而無備,……必死於匹夫之手”的論斷,幾天後,孫策果然被殺。此外,在徵呂布、定遼東等事情上,郭嘉也是算無遺策,曹操更是言聽計從,計劃託付後事。公元207年,輔佐曹操十餘年的郭嘉病逝,年僅38歲。說來也怪,郭嘉去世後,曹操相繼歷經赤壁戰敗、東失荊州、西川易主、馬超反叛,最終帶著未能統一全國的遺憾去世。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論調的核心,主要是曹操赤壁戰敗後,說出的“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一句話。彷彿在曹操看來,如果郭嘉還在,就不會有赤壁之敗。但是,早有史學家指出,曹操哭郭嘉,目的是為了羞辱身邊的謀臣,就像借典韋之死感動眾將士一樣。而且,看似郭嘉在曹操統一北方時提出了各種論斷,但是卻沒有多少實質性操作,“十勝十敗”的核心內容,是告訴曹操,主公能贏袁紹,至於怎麼贏,軍需糧草如何調配,將士如何統兵,後方如何籌措,郭嘉沒有絲毫涉及。在官渡之戰過程中,平定後方,是聽從荀彧之策,顏良文丑,是荀攸定計,至於偷襲烏巢,也是他和賈詡謀劃,與郭嘉更無半分關係。其他如針對呂布、劉表、遼東等,郭嘉的作用,也只是以自己的判斷力,告訴曹操“主公最棒,主公肯定贏”,僅此而已,其中有多少運氣成分,更是不得而知。史料中,曹操的謀主是荀彧,並將他與張良相提並論,死後追贈太尉,而郭嘉,只有一個“貞侯”而已。


與諸葛亮相比?郭嘉更無法相提並論了。公元208年,也就是郭嘉去世後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當時劉備,年近半百,先後在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處為客卿,除了劉關張趙,和一個空有虛名的“皇叔”頭銜,無尺寸之地,處處碰壁。

看到劉備的遠大抱負,諸葛亮直接祭出《隆中對》,佔據荊州益州,東聯孫權,北拒曹操,最終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一舉而傳檄而定,不光有指導思想,更有具體操作細則。

有諸葛亮輔佐之後,10餘年間,劉備相繼佔據荊州、西川、漢中等地,稱帝建國,成了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的諸侯,史稱“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如果不是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最終天下姓司馬還是姓劉,尚未可知。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更是將純臣發揮到極致,建牙開府,封丞相,領益州牧,朝廷上的大小事務,均由他做主,劉禪更事之如父。以當時諸葛亮的威望和能力,如果有篡位之心,以劉禪的實力,根本無法阻擋,但諸葛亮為了劉備的理想,六出祁山,最終在五丈原去世。

諸葛亮去世後,有人猜劉禪會“秋後算賬”,告發諸葛亮結黨營私,被活活打死,幾年後,更為劉備和諸葛亮建祠,成為中國歷史上君為臣建祠孤例。就算是在滅國前夕,劉禪還是相信毫無統兵經驗的諸葛瞻,雖然沒能改變結局,單單這份君臣相知的赤子之心,遍佈中國歷史,無人能及。就連與諸葛亮有私仇的陳壽,也在《三國志》中不得不承認其“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將之與管仲、蕭何比肩。

可以說,不管是治國、治軍,還是後世評價,諸葛亮都完爆郭嘉。作為後人,我們也只能感嘆郭嘉去世太早,沒有看到二人的相互鬥法,至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除了出山時間的巧合之外,再無任何證據可以佐證。比較有黑色幽默的是,劉禪出生與郭嘉之死年份吻合,那可不可以說一句“郭嘉不死,後主不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