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酉民:扭轉“SCI至上”局面需要系統性方案

作者 | 計紅梅 陳彬 溫才妃


破除“SCI”神話之後怎麼辦


編者按 | 近日,教育部聯手科技部發布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直指論文“SCI至上”這一學術圈多年沉痾,引發廣泛關注。


其實,現在學術界更急需回答 “破除‘SCI’神話之後怎麼辦”這一重要命題。


為此,中國科學報《大學週刊》特策劃了本期專題,以期拋磚引玉,將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引向深入。


席酉民:扭轉“SCI至上”局面需要系統性方案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


近年來,學術圈內過於看重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的風氣,導致很多科研人員將大量精力及資源花費在指標的追逐上,雖然獲得了好看的指標甚或排名,但卻導致學術偏離目標,造成了極大的智力和資源浪費。


各界的抱怨和呼聲導致教育部聯手科技部發布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然而,要想遏制或扭轉“SCI至上”的局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濟於事,這一頑疾的根治需要系統性方案。


“SCI至上”的病因雖然很多,但目前我國科教資源配置體系是根本原因。


儘管已經討論和改革多年,但目前我們依然沒有擺脫以各種“項目”“工程”為引導的資源配置方式,這使得大學校園失去了應有的寧靜,領導者和教授也很難靜心於教學研究,而是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各種“工程”及諸如SCI類指標的追逐中。


因資源配置過分倚重名目繁多的工程和項目,而其篩選有賴於容易操作的簡單指標,從而誘致教育與科研活動的扭曲,造成科技資源的巨大浪費。


甚至連“以人為本”“迴歸教育本質”等天經地義的事情,都不得不由主管部門號召和推動,而且效果不佳。


認真觀察當下的高校狀況,在全球教育重塑的大好時機面前,各高校本應不失時機地探索適應未來需求和社會環境的教育模式,幫助學生和社會創造終生學習機會,以及搭建線上線下結合的更有效教育環境,為提升人們生活樂趣和生存價值營造更有吸引力的人生體驗新生態。


然而,由於資源配置和評價體系驅使,大家卻在不遺餘力地製造甚至包裝那些指標,以為學校爭取資源、獲得某種名頭或更好的排名。坦率地講,因陷入這種競賽機制中,80%以上的大學領導和教授們在努力地做著他們明知道不對的事情。


要改變這種被鎖死的無奈狀況,國家及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放棄以各種“項目”或“工程”配置資源的基本邏輯,針對研究型、教學型、職業教育等不同定位,根據其大學類型、性質、規模等,形成比較科學、規範、透明的資源配置體系,並根據學校運行情況持續修訂完善。


沒有了那些不合理的“指揮棒”,校領導和教授們便無需再整天填表、“溝通”“跑動”爭取資源。


假以時日,大學便可慢慢恢復應有的寧靜,校領導和教授們便有可能靜心專注於自己該做的事情。


對國家重大工程問題,可通過競投標方式吸引各種有潛質的科技資源合作攻關;對於企業所需解決的難題,可經由市場競爭吸引有強大的科技力量予以解決。


這樣,不僅不會因各類名堂扭曲大學和教授的行為,反而使大家聚焦於自己的研究,一旦有機會,便有用武之地,大學和科學家的活力也會得以充分釋放。


論文確實是大學教師科研成果的重要體現,SCI、論文數量等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雖能體現科研產出,但其質量卻無法簡單靠指標度量,同行評審可能是一個繞不過的基本評價方式。


但就我個人觀察和經驗來看,在過度的指標追隨環境下,科學家的職業精神被侵蝕,在同行評議過程中過分關注數“數”(各種指標),或寥寥數語敷衍了事,更有甚者還找關係影響評審,從而使同行專家的判斷價值大打折扣。


觀察國際同行評審經驗,我發現最大的差異是職業精神。絕大多數國際知名學者在同行評議時都會認真對待,並給出比較客觀、合理、嚴肅的評價結果。


例如,教授晉升,不僅會關注被評審人的論文數量和質量,更會關注其研究問題的重要性、學術成就、未來潛力、學術領導力、指導博士生的經驗,以及國際學術圈的地位等。 


在西交利物浦大學,我經常被問及你們怎麼應付各種各樣的評估問題,如何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係。


其實,我們從辦學伊始,就努力排除各種影響,探索一種適合未來的教育,所以“以學生為中心”,專注和靜心於教育探索是我們的立校之本。


對於教學與科研關係,就是“教學為生,科研為升”。


育人是學校和每位教師的核心業務,是決定其生計的大事。


按照個人興趣做好科研是學者職業生涯的內在動力,因為他們需要用自己的成就獲得國際學術圈子的認可,如此才能得以提升。


最後,我想特別強調一下學者的職業精神問題。


當前學術生態確實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會助長浮躁風氣。


但放眼未來,如果我們真想擁有一個有意義和價值、受人尊重的學術人生,更要求每位高校教師要力戒急功近利、圍繞數字指標打轉,遵從自己的內心,崇尚科學精神,迴歸教育本質,堅守學者原則,享受尊嚴人生。


在目前的情況下,要想系統性地扭轉“SCI至上”的局面,需要在資源配置體系上動大手術。


當然,校領導和教授們不能等待手術結束後再行動,因為即使在當前學術環境下,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這需要大家拿出一點勇氣,聽從內心、無問西東、敢於獨立思考、大膽突破,智慧地走出一條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


《中國科學報》 (2020-03-03 第7版 視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