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翻車現狀:運營商集體吹捧,消費者卻不買賬


5G翻車現狀:運營商集體吹捧,消費者卻不買賬

2019年被稱之為5G元年,而今年將迎來5G第一股熱潮,包括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等設備供應商,以及手機廠商和全球各地的電信運營商都已積極佈局,5G似乎成為不可抗拒的新一代技術變革。對商業而言,5G帶來的好處多到數不勝數,VR、無人駕駛、智能醫療等領域均能夠因5G的到來迎來突破性發展,真正達成萬物互聯時代的一切需求。

不過,目前現階段的5G卻似乎並未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一方面,運營商集體吹捧為各自的5G業務提前進行宣傳,力求爭取到更多用戶;而消費者卻似乎並不買賬,場面極度尷尬。2019年10月底,三大運營商公佈5G商用套餐,並於11月1日正式上線5G商用套餐。並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宣傳,但雷聲大雨點小,導致5G始終不溫不火的問題出在哪呢?

5G翻車現狀:運營商集體吹捧,消費者卻不買賬


一、5G套餐和手機價格偏高

想要享受到5G網絡,首選要具備兩個條件,一部支持5G網絡的手機和運營商提供的5G套餐,但目前市面上的5G手機和套餐價格普遍偏高。受疫情影響,以及5G芯片、基帶等和核心零部件漲價的影響,今年已發佈的5G手機價格動輒高達五六千元起步,即使相對便宜的5G手機也保持在三千元以上,其漲價幅度好售價均遠超過4G手機。包括三星S20、小米10、華為Mate 30在內,售價從四千元到上萬元不等,遠超過大部分普通消費者的心理價位。

其次,到目前為止,三大運營商推出的5G套餐也同樣並不便宜。包括移動、聯通、電信在內,資費最低的5G套餐也在100元以上,並且套餐內容也並不盡如人意,包含的流量甚至不如一些同價位的4G套餐,既不實惠、又不便宜。而套餐和手機價格偏高,相當於直接抬高了消費者的最低消費標準,門檻偏高的5G手機和套餐直接導致了消費者不買賬。

5G翻車現狀:運營商集體吹捧,消費者卻不買賬

二、5G並非消費者剛需,4G仍是用戶首選

5G能夠帶給消費者什麼好處?或許,這也正是所有普通消費者共同的疑惑。5G給最直觀的感受無非是網速的提升,這也是5G網絡的主要賣點,按照目前公佈的數據顯示,5G的理論網速可達到傳統4G LTE蜂窩網絡100倍以上,最高可達到10Gbit/s,數據傳輸率和網絡延遲是4G網絡根本無法同日而語的。


5G翻車現狀:運營商集體吹捧,消費者卻不買賬

但問題在於,5G雖然能夠帶來近百倍的網速提升,但隨之而來的流量損耗也更高,這就好比性能強勁的發動機會產生更大的油耗一樣,而目前為止,5G網絡流量單價資費似乎並不能夠讓消費者滿意。一旦轉入5G,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上網流量,併產生更昂貴的套餐及流量,使用成本偏高,缺乏性價比的同時,成熟且穩定的4G網絡仍是大部分消費者的首選。畢竟,如果對網速沒有過高需求的話,4G網絡已經完全能夠普通消費者的需求,追劇、刷微博、玩遊戲,物美價廉的4G已經足夠了,而價格昂貴且門檻偏高的5G並不是消費者的剛性需求。

一部價格五六千元起步的手機,每月最低消費在100元以上的套餐,高門檻、高成本,以及不具備替代4G的5G,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窘境。而5G的背後是廠商們的狂歡,消費者的無奈,手機廠商、設備供應商、電信運營商,為推出5G網絡、5G手機以及研發生產芯片、基站和各類5G的基礎設備及技術,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人力,投入大把資金的5G產業鏈導致耗費的造價和成本,必然需要消費者買單。包括技術維護、電費、零部件等各環節,都造成了運營商較高的成本投入,急迫的需要變現、實現盈利,以此減少壓力。

5G翻車現狀:運營商集體吹捧,消費者卻不買賬

5G時代的到來,對運營商、手機廠商、設備供應商而言意味著其中孕育著巨大的商機,升級換卡套餐升級、智能手機換機潮,5G是廠商們的狂歡,也是一場千載難逢且不容錯過的風口。

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動輒五六千元的5G手機和昂貴的流量套餐,卻意味著需要被迫承擔更高的費用和成本,而這也正是消費者的無奈。運營商集體吹捧,消費者卻不買賬,促成了5G尷尬現狀的局面。那麼,大家對於5G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