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珍四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評上!但她依然選擇留在中國

相比在舞臺和熒屏上大放光彩的明星們,那些默默無聞為國家和人民奉獻的人們才更值得我們崇敬喜愛。許多默默無聞、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科研事業的科學家甚至隱姓埋名,鮮少人知道他們的名字,而他們的內心卻始終將祖國的富強和發展放在第一位。

李愛珍,就是這麼一位默默無聞、為國奉獻的科學家。她的一生都走在中國科研的前沿,但卻並沒有獲得多麼耀眼的榮耀。即便如此,她不慕名利,也從未被外來的橄欖枝所誘惑,而是潛心撲在祖國的科研事業上,誓要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李愛珍四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評上!但她依然選擇留在中國

李愛珍是福建人,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在那個年代,能夠考上覆旦大學,水平之優異可見一斑。更為難得的是,李愛珍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材料學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該領域當時在國內起步晚、難度高,而李愛珍正是“擔起重任、挑起大梁”、引領中國在該領域不斷取得突破進展的優異前輩之一。

畢業後,李愛珍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並且一直專心致力於半導體這一前沿領域的研究,並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先後創建了固態原分子束外延實驗室、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並且在1988年-2000年期間擔任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電子、光子材料專題負責人。

李愛珍四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評上!但她依然選擇留在中國

由於成就突出,李愛珍曾在1980年被公派至美國卡基尼梅隆大學為訪問學者。而那一年,李愛珍才44歲。當時出國留學不是小事,很多人都猜測,這樣一位優異的人才,一旦派到國外交流訪問,回不回來就很難說了!畢竟當時國外的科研條件遙遙領先,對人才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的確,國外的科研環境十分先進,國內尚未見到半絲影子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在美國已經廣泛在國防、醫療等領域得到應用;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先進科研設備、優越科研環境……這一切看上去都相當有誘惑力。

李愛珍四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評上!但她依然選擇留在中國

但李愛珍心中卻完全沒有就此留下、繼續從事科研的想法,而是拼命想著:如何把前沿技術帶回祖國、如何將自己在國外所學帶回祖國。

毅然回國後,李愛珍憑藉自己堅韌專一的科研精神,“咬著一口氣”,一定要讓祖國的科研事業更上一層樓,而不被科技強國所看不起。如上文所說,回國後,李愛珍帶領團隊先後建立多所實驗室、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並且在科研方向上不斷深入前進,取得相當卓越的成績,甚至開闢了量子級聯激光器這一前所未有的全新領域。

李愛珍四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評上!但她依然選擇留在中國

幾十年如一日,李愛珍對科研事業和祖國的熱愛都沒有改變。但是遺憾的是,她四次申請中國院士都未能入選,隨後反而卻被美國評為院士。這樣“戲劇性”的結果,實際上並不是因為李老成就不夠,更不是因為她資歷不足,而是因為當時國內院士評選的規定。

按規定,院士評選還是較傾向於年輕化,即超過六十歲以上的科研者需要六位院士的推薦信,六十歲以內的只需要兩位院士推薦。李愛珍第一次申請院士時已經六十三歲,能夠成功評選上的難度就稍大一些。正如屠呦呦一樣,成就頗高,但是因為年齡不佔優勢而遺憾未能選上院士。

李愛珍四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評上!但她依然選擇留在中國

這種頂尖人才在國內未受肯定,卻在國外得到極高榮譽的“尷尬局面”,實際上並不少。而很多人也為此感到憤懣不平,稱這些頂尖科研人才未能評選上院士實在是太不應該。是否有可能放寬年齡的限制、合理調整規則,讓更多不僅水平高超且經驗豐富的科學家們得到應得的榮譽?

不過,李愛珍並不看重那些所謂名利,只是感到有些辜負那些大力推薦自己的院士們。而她在被美國評為院士之後,卻也沒有接下這旁人求之不得的橄欖枝,而是一如既往潛心撲在國內科研事業上,直至退休也還是奮鬥在科研一線,從未放棄。

李愛珍四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評上!但她依然選擇留在中國

而李愛珍滿腔的愛國情與專注一生、奉獻一生的科研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永遠不會褪色。

聲明:文章和圖片均轉載自“中國高校在路上”,原標題為《她四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評為院士,竟依然選擇留在中國!》,謝謝分享!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