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村裡有了第一臺電視時全村老小都跑去看,當時放的什麼電視劇?

道13231


說到小時候看電視,真的是滿滿的回憶,還記得小時候,農村剛有電視,是我們學校買的一臺14英寸的黑白電視,由孫老師專人掌管,平時是看不到的,只有晚上下自習課之後,才能去看。當時是在學校的操場上,全部人都是站著看,並不只是學生老師,還有附近的村民。為了接收到電視信號,天線是綁在一根長竹竿上的,並且是將竹竿插在房屋上,以增加高度,孫老師在電視面前調試電視,一個村民在房子上轉天線,等調好了才能看,但是這個村民是不能下來的,因為信號會隨時不好,等著隨時調,他就只能在房子上看了。就是這樣,看到的也是大片的雪花,模糊的人影。但是大家看得很起勁。當時放的是霍元甲,那個稀奇勁真是不擺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唱兩句霍元甲的主題歌,喜歡不喜歡的都要嘿嚇嘿嚇的舞兩下。想想一臺電視上千人的圍著看,想想吧,這樣的記憶只能是在兒時了,隨著改革開放,生活慢慢地好起來,電視進入千家萬戶,現在電視純粹是每個家庭幸福擺設,看的都是老年人了。


川鄉丹丹


記不得是哪一年了。二伯父家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那應該是村裡第一臺黑白電視機了。因為他在縣城工作,條件比較好。



那時的電視機,單調的色彩不說。信號還特別差。看一會兒就要移動天線,不然畫面上都是雪花。人們剛開始也是好奇幾天,就不願意看了。可惜,我真的記不清看的什麼了。可能是一個外國的連續劇吧。

曾記得,集鎮的禮堂裡買了一臺大屏幕黑白電視機。畫面非常清晰。公開賣票。幾乎附近的村民都曾經看過。應該演的是熱劇《霍元甲》。票價大概一兩毛錢。初一初二貴一些。過去的晚了,只能坐在後面,只看見電視屏幕上的人晃來晃去,根本看不清也聽不清他們在表演什麼,只是在唱主題曲的時候才知道本集結束了。即便買了票,喜歡看的就看一會,不斷的有人過來,又不斷的有人離開。好像幾個小時就這樣循環下去了。



大概90年左右,我家買了全村第一臺彩色電視機,是“福日”牌的,十四英寸。父親託一個大城市裡的親戚捎回來的。畫質音質特別好。剛買回來的時候幾乎全村的人都來觀看了。正好是夏天吧,天比較長,悶熱,又沒有多少農活。人們唯一的娛樂就是看電視了。畢竟,彩色電視的視覺效果絕對比黑白的好太多。人們當然爭先恐後的欣賞節目了。每天,剛近傍晚,一些小孩子就早早的來我家等待著了。



尤其到八點左右電視劇開始的時候,屋裡,院子裡都是人。板凳都不夠用呢。更不要說屋子裡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有些人不好意思打擾,就在門口脫掉一隻鞋子坐在上面。邊看邊裹著旱菸,儼然很享受的樣子。父親還定了一些矮矮的長長的木板凳。人特別多的時候還是不夠坐。有些人來的遲了,只好站在窗戶外邊觀看。比唱大戲都熱鬧。

記得那時候看的是《籬笆,女人和狗》,《唐明皇》等等一些比較長的連續集,人們都特別喜歡。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從頭看到尾。記得演《楊乃武與小白菜》時。演到小白菜受酷刑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抹眼淚。那時的電視連續劇大概是從八點演到十點左右吧。除了開頭和結尾曲,中間也不加廣告,看得真過癮呀!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不知演的什麼節目,畫面上很多好吃的東西。鄰居剛剛五六歲的小女孩看的直眼饞。一個勁的吵著要吃。伸著小手。都哭起來了!大家都不住的逗她。她哭的越發厲害了!她的爸爸媽媽怎麼也哄不住。直到看不見那些誘人的畫面,小女孩才慢慢止住了哭鬧。

一直持續到天冷了,人流才慢慢地減少。後來,村子裡陸續增加了好些彩電。人們的興致才降低一些,家裡才不會那樣熱鬧了。



不過,那些擠一屋子人看電視劇的情景,真的讓人懷念呀!濃濃的親情,濃濃的鄉音,濃濃的,淳樸的民風是值得一輩子懷念的!


今夕月映


我記得小時候村裡有了一臺電視機,那是我村的一個在部隊任營級軍官,通過關係搞到的,聽說費了好大勁。

人們聽說後,一到晚上便拿著凳子不約而同地趕往他家去佔位子;唯恐遲了連站的地兒也沒有了。

那年好像十來歲吧,記得看的第一個電視是美國片《加里森敢死隊》。

你沒有見那場面,那才叫人挨人、人擠人,真正的水洩不通啊。

屋裡太小,沒辦法只好把電視挪到院裡,把正屋的方桌抬出來,電視放上面;這樣才勉強都能看上‘看眼’。

我人小就鑽過大人的縫隙,擠到最前面,只到電視上出現了雪花,最後才戀戀不捨地回家睡覺。

最早放的國產電視劇好像是《敵營十八年》,港劇是《霍元甲》……

以後電視慢慢地就普及了,也就沒啥當初的新鮮感了。


柔情似水書夢人


小時候都很窮,一個村子也沒有幾臺電視機,還是十四寸的黑白電視機,誰家要是有個電視機,夏天都是搬到堂屋門口,放到吃飯的桌子上,好多人就坐那看,冬天在房子裡看電視,屋裡面滿滿的一屋人。當年電視劇霍元甲,陳真,射鵰英雄傳。

我記得有一次,跟著我姐去我們村東頭晚上看電視,看到很晚了我姐也不說回家,我是瞌睡的坐著就能睡著,也不敢回家睡覺,因為害怕走黑路,回家有一里多遠,怕路上有鬼,只能等著看完了跟著一起回家,跟著我也害怕呀,走前面也怕,走後面也怕,一路踉踉蹌蹌的回都到家裡面,因為以前的都是土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不像現在路平平的,還有路燈,走路不害怕。

慢慢的附近的都買了這樣的小電視,也不去那麼遠看了,就自己去別人家晚上看電視居。離我家有幾十米遠,還是害怕都是一路跑回家的,到現在我也是不敢走黑路,都是小時候那些大人老是講鬼故事,所以心裡留下的陰影



我是農村人hqj


那年的一天,咱大院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老林家從香港帶回一臺電視。那年,認識了心中的英雄“加里森、酋長、卡西諾、戲子、高尼夫”

老林家在香港有親戚,時不時就去一趟,帶回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突然有一天,竟然帶回一臺14英寸黑白電視。我們大院上百戶人家,光聽說過有種小電影叫電視,誰也沒看見過。

一傳十十傳百,消息不脛而走。傍晚,先是鄰居孩子們嗚嗚嗷嗷闖進老林家,後來大院裡其他孩子們也闖進屋。再後來大人們也來了,人越來越多,把老林家要撐爆了。而且,樓下還有很多人都想看看新奇玩應。

後來,有人建議把電視放到窗臺上,屏幕衝外。老林家是一樓。這樣,大家就都能看到電視和裡面的節目了。我們孩子能擠,都擠到前排。

那天,看到了痛快淋漓、熱血沸騰的《加里森敢死隊》。從此,孩子們嘴裡哼哼著抑揚頓挫的主題曲,手裡木片小刀“嗖嗖”地到處飛。課上,老師教的東西怎麼也記不住,那裡的“加里森、酋長、卡西諾、戲子、高尼夫”,幾十年了都忘不掉。

總之,沒記住童年有啥可回憶的。倒是《加里森敢死隊》填滿了新穎、刺激、興奮、高亢的童年生活。


0大木瓜0


我記得村裡有第一臺電視的時候是在1983年,那時候第一部電視劇是射鵰英雄傳,那時候看電視的時候屋裡都坐滿了人,動畫片是米老鼠和糖老鴨!那時候我們看的是我們本來臺是唐山電視臺和央視一套節目!1990年,我家買了一臺17英寸的熊貓黑白電視機!我第一時間看北京的亞運會,屋裡也坐滿了人,那時候看電視時室外有天線,那時候我覺得還有意思的!


多彩人生夢


1978年我家第一臺電視機是我父親自己組裝的,12寸黑白電視,木頭盒子清漆面,裡面密佈發光管,屏幕貼著一張紅黃藍三色塑料版,顧名思義,傳說中的彩色電視機誕生……信號來自房頂的室外天線,一根能架多高就多高的杆子,偶爾需要轉動需要調整信號。每天家裡,屋裡屋外人滿為患,不到十一點信號停止,家裡不會少人。那時比較小,有印象的第一部電視劇是《敵營十八年》第一部電影《神秘大佛》。


我的中國心HRB


我的鄰居土世新買了一臺黑白電視,咱也不懂什麼幾吋的,只覺得似饃盤子大,他是小孟莊的中心校長,有錢。放的《再向佛山行》,大人、孩子擠了一院子。

每天晚上,兒子非拉我去看,不然就鬧,真沒辦法。一集接一集的看,很是有趣,不肯散去,土世新怎好意思關門,天天如此的耗著。

再者說,一個農人,白天干活,夠累得了,晚上再看電視,真想早早休息。

後來,又有幾家買的,兒子各家都去,我很擔心,常聽人說有偷小孩的,沒辦法,買一臺吧,省得擔心害怕了。


欣賞3O\n


1979年,我們鄉鄉政府有了第一臺黑白電視機。那時候鄉不叫鄉叫公社,我們鄉也不叫文臺鄉,而叫戰旗公社,很有文革特色的名字。我們家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屬丘陵地形。遇上天旱,田裡收成便低,所以十分缺米。於是省和地區經過反覆考證和研究,決定在家鄉不遠的魯班鄉修建一個大型水庫。這項工程十分巨大,搬遷三個鄉共十三個村,一萬餘人。動用三縣人工合計一億多個工,我們公社和大隊基本是全體總動員。我們生產隊有勞動能力的一百二十人,派去修水庫的便達三十餘人。經過廣大人民群會長達六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在1979年建好了水庫,由於我們公社廣大社員群眾表現良好,縣水庫建設指揮部特獎勵一臺十九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那年我剛好十歲,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去公社舞臺看電視。剛開始,電視上雪花特別多,圖像極其模糊,但我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美國電視劇《加里森敢死隊》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看完的。後來圖像清晰了,由於觀眾太多,公社政府還收線,二分錢看一晚。後來有人去公社找書記主任說理,這電視是我們全公社群眾用血汗掙回的獎品,還收費。後來,電視機管理人員乾脆把電視搬上了公社戲臺,戲臺高,前面是半個足球場大的壩子。從此這壩子特別熱鬧,像看電影一樣,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都會彙集幾百觀眾,但大多是青少年。黃元申主演的《霍元甲》和祝延平主演的《武松》便是在這個壩子裡一集不剩地看完的。後來哥哥也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那年我已經上初中三年級了。


來自桃花源


我小時候,家裡沒有電視,我跟我叔伯姐結伴晚上推推這家門,推推那家門看有沒槓門的就去了,村裡有電視的都去過,誰家愛槓門誰家不愛槓門,天天晚上糾結今天晚上上哪家看,光去人嫌煩。有時轉一會兒又回家了,心想家裡有電視多好,哎一晃快三十年了,時間真快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