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詩歌走向末日”,有人說“詩歌正在振興”,你怎麼看?

封護勝463


憑感覺說幾句。

“中國詩歌走向末日”的說法肯定是不對的,好像很多年前不少人“大喊大叫”說“文學已死”或者“文學將走向死亡”類似的預言,可是從八十年代到今天三十多年過去了,文學沒有死亡,嚴肅文學在體制內外依然有無數的人在認真創作,努力寫出一鳴驚人的大作,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尤其讓中國嚴肅文學粉絲圈嗨了一陣,這是好事,不是壞事,起碼在普及嚴肅文學方面大發展了,現在知道莫言小說的人肯定遠多於八十年代,那麼詩歌怎麼會走向末日呢?

“末日”什麼意思?滅亡的意思,滅絕的意思,可現在認真在寫詩的人仍然不少,頭條上就有不少一本正經在寫詩的寫手,我偶爾寫寫,不算認真,我的認真主要在寫自己的小說,但詩歌也算我興趣之一,包括自由詩和格律詩詞。網上搜索了一下,還是有不少詩歌網站的,在這些詩歌網站裡,真的有不少人在一本正經寫詩,不過主要是自由詩,挑著讀了幾首,品質當然都算不上頂尖的,但我的評判標準起碼目前為止是顧城、舒婷、北島等詩人的詩作品質,中國詩歌方面再要出現他們幾位如此頂級優秀的詩人,總歸不可能每年都能出來,需要時間,但現在寫自由詩的人很多,從量變到質變,詩歌品質肯定會越來越提高,新一代北島、舒婷甚至超越北島舒婷的頂尖詩人遲早會出來,只要中國在文學發展方面不出什麼大問題,包括詩歌,整體的中國文學比現在大大的振興、發展,絕對是可以預期的,這一點我很有信心,為什麼?看看中國歷史上文學發展的最鼎盛的兩個時期,唐詩宋詞,很說明問題不是嗎?唐朝和宋朝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最好的兩個朝代,宋朝在唐朝的基礎上其文化發展尤其進入了中國最巔峰時期——

只要保持和平、發展的局面,文化必定會大發展,而只要文化大發展,文學必定也在文化洪流中共同發展,詩歌不是說走向末日,而是可能振興、發展到什麼樣的高峰問題。


天淞子


詩歌的繁榮時期,有兩個時期:(一)正是民族與國家繁榮昌盛時期,(二)正是民族與國家最充滿激情燃燒時期。這兩個時期也正是歷史長河這滾滾激流所激盪出最美麗浪花的時期,因為兩個時期,正是民族與國家最充滿自信與自豪的時期,這一點歷史已得到驗證。

從歷史上來看,我國詩歌(詩詞)的最繁華時期,是唐宋兩代最繁榮時期,人們常言“唐詩宋詞”的偉岸,常讚歎唐詩宋詞的光輝燦爛,詩歌之所以在唐宋有這樣的豐碑,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繁榮強大的時期,而北南兩宋時期,雖然武功不振,但經濟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繁榮發達的國家。

再看近代,“五四運動”這一時期,雖然國家正處於積貧積弱時期,但這一時期各種新思想新思潮衝擊著一些腐朽沒落的沉渣,有著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們,為了民族的振興,發出了一聲聲的吶喊,這正是有著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們激情燃燒的歲月,所以“五四”運動時期,現代詩歌出現了火山式的爆發與繁榮,出現了一大批天才般的詩人,創作出瞭如星星般燦爛光輝的詩篇。

可以明確說,中國詩歌正在走向振興,因為中國正在走向民族復興的光輝路上,當偉大的民族偉大復興夢實現時,詩歌也必將會結出一朵朵美麗的一花朵。那麼,為何現在詩壇給人一種好似衰落的感覺呢,這是因為,人們正走在路上,許多的人將目光盯在了經濟上,盯在了錢上,這雖然並沒什麼錯,但難免缺乏了情懷,缺乏詩意的情懷,詩歌也暫時處於不振的時期。要深信,當偉大的民族復興完全實現時,民族詩歌定會光輝燦爛於世界文學之林。

沒有詩歌的民族,總是令人感到沉悶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的詩歌光輝燦爛於世界。這不僅僅過去是這樣的,將來更會走向繁榮。


春日之虎


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只是用了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 第一種說法“中國詩歌走向末日“的合理性在於:
    中國古體詩的漸行漸遠,我們彷彿已經被定義為新時代的寵兒,沒有古時文人雅士的仕途多難、多愁善感,也沒有古時文人雅士的山川情懷、怡情怡景。白話文替代了詩歌的韻律美,替代了詩詞的對稱美,白話文更是毫不留情的將古詩詞慢性扼殺了。所以我認為之所以說“中國詩歌走向末日”不過是從古體詩的切入點切入的,不過是站在了古詩人的角度來衡量了現代人的生活氣息。
  • 第二種說法“詩歌正在興起”的合理性在於:詩歌在沉睡了數千年之後開始人為的活躍起來了,當代的人們開始注重內在修養,開始挖掘被遺忘的美,學會用古文化來涵養自己了。正如《中國詩詞大會》等等央視節目的上映都為字節的跳動提供了很好的流量平臺。再者,我們都是新時代的人,我們不想單純死板的迴歸過去,我們選擇用流行的音樂來搭配彰顯詩詞的美感,比如說央視大型文化類節目《經典詠流傳》等等,藝術的相融跨過了時代的阻隔,詩詞的美彷彿並不會永遠不會過氣,它被時間、被時代所定格了。
我也是靜下心後才發現古典的美,被塵封的美,帶著音樂的節奏,詩詞的美被印在腦海,久久不能忘懷。

我們不能主觀的評價某一方面,而應該結合總體而言,全局思想,詩詞也在處於一個風口浪尖。我們要靜心欣賞,留住消逝的美好。


輕瑤


如果以“唐詩宋詞”的文化高度,來評判當下的中國詩歌,是的,中國詩歌正走向末日。如果用“白話詩”的發展角度來看,也可以肯定,詩歌正在興起。


一、“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是當時國盛民強的體現。唐詩,雖說發展伊始大概是供於皇室宮廷的娛樂和工具。但在文學藝術上,是文化傳承發展途中崛起的明星。而宋詞,更是在唐詩發展的基礎上,推成出新的結果,她拓寬了唐詩的寬度,不受詩體格式的束縛,更進一步得將民風民俗、精神意趣融合其中。放到現在,拿去未來,都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峰。

而相較於現代詩歌,唐詩宋詞顯然被賦予更多歷史的浪漫。古代詩人詞人隨著時代背景的逝去流傳至今,也被賦予了更加高潔的情操。文人品質的高尚,作品被時間認證的偉大。二者相結合下具備了無法比擬的優勢,在大部分人們的心裡,已為古詩詞加冕。


二、白話詩,也就是現代詩歌。雖不比古詩詞多樣的形式,和含義豐富的詞藻。但卻更貼近於普羅大眾的生活,真真切切的從人民百姓中走出來的中華文化。她突破了古詩詞“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與直率陳述。更能反應時代的“新生活,新思想”。我們就以兩句現代詩歌為例進行探討:

  1. 《鄉愁》--余光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淺淺的海峽”,在版圖距離上分割兩岸,海峽成鴻溝。而在盼望回家的思念情中,這鴻溝並非無法跨越,只是淺淺而已。現代詩能夠用更加通俗易懂,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詞彙造句。在三言兩語間,便表達了“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1. 《雨巷》--戴望舒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這句詩歌給予讀者的臆想,是多少男孩中學時期的美好願望啊。這就是朦朧詩題材所帶來的意義,用象徵的意像,來營造抒情空間,既汲取了古詩詞中的營養,又表達出和諧的音律美。更令人詫異的是,這是作者在經歷了當時時代的政治白色恐怖之後,用朦朧的意象來表達內心失望與希望交錯、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

這正是現代詩歌的魅力所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真真切切的去表述當下的生活乃至內心的情感。


綜上所述兩點,不論說是中國詩歌走向衰落或是正在興起,都是正確的。要看每個人心中對詩歌這一題材的定義和浪漫追求,但我個人認為,中國現代詩歌正在興起。


三天兩狗


如果目前佔據詩歌主流的創作,不用人的語言,繼續讓多數文化人不懂,只分行不押韻,沒有音樂美,熱衷於一味自我丶下半身的創作等狀況不緊急剎車,趕快改變,新詩的覆滅,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領袖詩人盧偉宗


中國詩歌是否走向末路,主要是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個問題。詩歌是一種用言語(文字分行方式)來表達思想情感的文章樣式。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詩歌又分為現代詩、散文詩和古詩詞,其表現方式主要是用文字來描述,相對生澀難懂,對於缺乏想象力的人們無法形象化,導致了近代詩歌和古代詩歌缺乏了一定的吸引力。

而目前詩歌對於文化表現形式,目前以視頻為導向西瓜、快手、抖音…已經逐步取代傳統詩歌的抽象性,通常表現方式為;以圖片、視頻、講解的方式對事物、景、文化、人文等直接的一個描述,會更加通俗化,民眾化。

與其說詩歌走向了末路,不如說詩歌其表現方式上有所不同,通過以視頻、圖片為載體傳遞詩歌的方式上有了突破。所以詩歌並未走向過末日,而是通往振興和發展的道路上。




槲柞櫟


走向未日與體裁和時局有關,太多的人性醜惡與陽光下的黑暗太過辣眼了,有些東西得掩蓋。一首好的詩歌正好有記載歷史和現實的功能,總不能哼哼唧唧屁話連天連自己都不知所以吧,未日派只是認為現階段的中國詩歌無法超越曾經的時代是優秀作品太少,體裁範圍太窄只有卿卿我我的愛情詩才能發揮點才情,可惜丈母孃宰女婿有點狠,房價有點高,人民幣有點少,那點才情還真配不上這個繁華的時代。

大興派認為自己生在這個歷史上少有太平年代和盛世,正好有那麼點才情,得高歌亮嗓,時不時的嚎上兩嗓子證明自己的存在。曾為這個難得的時代努力過,順帶著歌頌下上大人並不為過,現實的傳媒正好提供了廣闊舞臺。社會環境需要吹鼓手,少不了二吊子詩人 。


西窗聽雨9


中國詩歌走下坡路的主要因素是多媒體時代多元化的文化市場所衝擊。網羅上一般寫手寫一首詩歌,一萬兩萬閱讀量以是好詩歌了。這個寫手寫一篇趣味性的悟空問答,出個十萬(十)的爆文大有可能。

詩歌走下坡路是不掙的實事,儘管如此,很多很多的人在寫詩,就筆者字不成型的詩歌網上發佈了一千有餘。由此可見,中國詩文化還正在青春歲月!



白雲3498


近年來,中國詩壇可謂可圈可點的不在少,詩歌走向未日,主要針對現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都急功近利地去追求市場經濟下的金錢效應,唯利是圖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必經之路,生活中不需要文化,生活中需要財富物質的滋潤,而不是文化的浸潤。詩歌走向振興,是因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來也會吟”。加上這幾年對詩歌的商業炒作,詩歌有了一點大眾基礎,縱觀中國作協的領導,能寫小說的能有幾個?都是以寫詩歌出名的居多,所以,詩歌也就振興起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啦。



玫瑰文化藝術玫瑰之鄉歡迎您


記得詩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之時,我曾頗感落寂的發過一條圈:

先秦過後

無人寫出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唐宋之後

再無“落霞孤鶩”“長河落日”

再到明清

只勸天公抖擻降人才

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只是今朝我們還能看誰?

今天過後,你在裡頭,我在外頭

民國後,文字的通俗化,確實對普及漢語漢字貢獻巨大,讓今天我們閱讀,寫作,學習,辦公都能暢通無阻。試想一下,一個初中生可以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裡感受到美好的意境,但如果去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就會覺得生澀難懂了。

題主所說的詩歌振興,在這樣的背景下,確實可以有更多人投入創作,其中也不乏大量精品。但也許是我主觀的偏見,我始終覺得現代文字與古文相比,美感是有所折扣的。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現在流行的所謂新成語:十動然拒,人艱不拆,喜大普奔,不明覺厲…都是從現代語法裡再簡化而來,可以說是毫無美感,作為調侃逗趣無妨,但有人竟提議收入漢語詞典… 按這個邏輯,我只想說一句,此語何鬼—這些成語是什麼鬼~再怎麼通俗化都好,老祖宗傳承千年的精粹希望我們這一代還是少糟蹋的好。

古人做學問謂之求道,今人做學問,多為了養家餬口,追名琢利。心境不同,境界也就不可同日而語。

先秦以天地為道,大道至簡,亦至真,文字裡大氣磅礴,渾然天成

唐宋以社稷為道,家國情懷,江山社稷,都在詩歌中得到最巔峰形態的展現

明清以來,文人的精力更側重於政治,詩詞歌賦也再難達到唐宋的高度…

以上信口妄言,多屬主觀,只是作為一個愛好讀書的人,一些膚淺的感受,希望有機會與大家探討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