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女子的愛與狂,安娜和蘩漪為何都是悲劇?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在他的三部長篇鉅著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出美麗優雅而又可憐不幸的悲劇人物——安娜;中國話劇的偉大作家曹禺在話劇《雷雨》中塑造了同樣美麗且追求自由愛情的女子——蘩漪。二者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卻有著相似的靈魂,並最終都走向精神崩潰的悲劇。為何在不同的國度和時間裡,卻開出了同樣的愛與狂相結合的兩株可悲可嘆之花?

法國比較文學家凡·提格亨說:"一個心智的產物不是孤立的,不論作者有意無意,象一幅畫,一座雕象,一個奏鳴曲一樣,一部書也是歸入一個系列之中的。"產生如此類似的現象,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係,蘩漪面對的是強大的禮教和軟弱的周萍,安娜要擺脫的是宗教對精神的束縛和同樣搖擺的沃倫斯基,面對相似的束縛,她們勇敢地以生命作為武器,追求著理想的愛情。二人如同撲向光明的飛蛾,以孤注一擲的勇氣換來生命一瞬間的耀眼之光。

中西方女子的愛與狂,安娜和蘩漪為何都是悲劇?

接下來,我們先從二人的性格、家庭和愛情的對象分別來看她們的悲劇性。

一、禮教、周萍——蘩漪

蘩漪生活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五四運動之後,隨著先進知識分子傳播的新思想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人渴望獲得精神和婚姻自由,但是頑固的封建勢力絕不可能一旦一夕就消失,猛烈的資本主義又衝擊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歷史的動盪和惶惶的人心之下,蘩漪便是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中生長起來的。

冷漠的周家幾乎消磨掉蘩漪所有的生氣,她本是受過一點新式教育的富家女性,人文主義和個性解放的口號也影響著她,她渴望能做一個"真正的人"。可是,她的丈夫是新興資產階級商人,"商人重利輕離別",周樸園一方面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剝削者,另一方面又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堅定維護者。他利用欺騙的手段娶到蘩漪,希望建立一個井然有序的大家庭,這位冷血頑固的大家長讓整個周家都處於壓抑的環境下,令人窒息的禮教道德捆綁住每個人的身心,因此,蘩漪幾乎與外界失去聯繫,"漸漸磨成了石頭樣的死人",她的負擔更多來自周樸園所代表的禮教,而她積累的憤怒也更厚重,最終一旦決口,便是毀滅性的、不顧一切的。

周萍是一個麻木、空虛、軟弱的富家子弟,蘩漪為他拋棄妻子和母親的責任,但周萍從沒有愛過蘩漪,他同情、可憐蘩漪,和蘩漪一起反抗著周樸園的專制,但他是軟弱的,無法真正在心靈上倔強地反抗父親的壓迫,他和蘩漪發生的一切,他只承認是衝動,而不想負任何責任。蘩漪將他看作生命中的陽光,讓她瀕臨枯萎的內心重新煥發生機,她為周萍付出一切,她放棄尊嚴哀求周萍,卻沒有換來一個卑微的未來,於是她接近"瘋狂","她的生命交織著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他多次威脅周萍,抱著同歸於盡的決心,毀了周家、毀了魯家。

中西方女子的愛與狂,安娜和蘩漪為何都是悲劇?


二、宗教、沃倫斯基——安娜

安娜生活在十九世紀的俄國,在1867年經歷過農奴制改革之後,俄國整個社會暗波湧動,傳統貴族走向沒落而資產階級迅速崛起,處於從封建農奴國到資本主義國家的過渡時期。經濟基礎的改變勢必會導致人們思想的演變,個性解放和自我意識的覺醒要求打破牢牢捆綁人們思想的束縛。在安娜所處的時代,俄國允許婦女偷情,卻不準離婚的婦女再婚,偷情的婦女在上流社會屢見不鮮,也不會遭受冷眼惡語。"垂死的封建的俄國社會,除了用法律來壓制一切異己行為外,還用強大的宗教勢力禁錮著人們的心靈。"在貴族家庭長大的安娜,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識,因此她所揹負的更多是精神負擔,她可以為愛衝破卡列寧的家庭囚籠,卻不能輕易擺脫源自宗教的懺悔和自我譴責失意識,當她成功和沃倫斯基在一起時,她常罵自己是"墮落的女人",這種矛盾的煎熬最終導致她走向毀滅。

安娜的家庭呢?安娜所處的生活環境比蘩漪自由得多,她由姑母安排,嫁給大她二十多歲的高官卡列寧,丈夫一心在政治上,於安娜,更多的是要履行作為貴婦應有的高雅得體。但是卡列寧是個偽善、自私、冷漠的人,他摧殘著安娜身上的生命力,安娜說"他不是人,他是木偶,作為丈夫,他從來沒有了解過安娜的精神和愛。在安娜出軌後,他為了名譽,並不想與安娜離婚,反而一再"給安娜機會"留住安娜,繼續扮演和睦的貴族夫妻,在看到無法息事寧人時,他為了懲罰安娜,剝奪安娜探望兒子謝遼沙的機會。這種精神的折磨進一步激化安娜的懺悔意識,她無法盡到母親的責任,即使他和沃倫斯基有了孩子之後,她始終無法放下對謝遼沙的虧欠,這種自我譴責感時刻折磨著安娜的精神,是沃倫斯基無法體會的,因此安娜無處訴說。

中西方女子的愛與狂,安娜和蘩漪為何都是悲劇?


沃倫斯基對安娜一開始是征服而非愛情,他認為"一個男子追求一個已婚的婦人,而且不顧一切,冒著生命危險去引誘她到手,這個男子的地位就很有幾分優美和偉大。"他是彼得堡的花花公子,表面上聰明英俊,善良正義,在瞭解了安娜之後他十分狂熱而執著地愛上了安娜,但是激情過後,他也沒有放棄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在追求到安娜之後,他的名利心將他拉到從前的圈子中,甚至將安娜看作負擔,漸漸冷漠起來,與安娜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沃倫斯基本質是平庸的、自私的,安娜的悲劇性在於她被愛情衝昏了頭,錯付愛情,也為此付出了一切。

三、因愛情迸發出的短暫生命之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蘩漪和安娜是文學史上兩個不朽的女性形象,她們的藝術魅力主要緣於二人對自由和美好愛情的嚮往。在這個過程中,她們勇敢與周圍的壓迫做著抗爭,正是這種勇敢和傲骨,讓她們的生命充滿了光輝和悲劇性。在備受壓迫的社會中,大膽追求自由的愛,愛給她們帶來生命的活力,也將她們暴露在黑暗的目光下,恩格斯在《致拉薩爾》的信中談到: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抗爭是她們的必然歷程,失敗是她們的必然結果。

由於反抗對象不同,二人的反抗的形式和目的也有差別。蘩漪追求是周萍的愛,她甚至可以和四鳳一塊兒住,只要周萍帶她走,她的抗爭是不徹底的;安娜要的不只是做沃倫斯基的情婦,還有合法的地位,她渴望真實、平等的夫妻關係,厭惡虛偽的卡列寧,她說"我要的是愛情,但是卻沒有。"

中西方女子的愛與狂,安娜和蘩漪為何都是悲劇?


結語

安娜和蘩漪像是兩隻飛蛾,為了理想的生活做著各自的抗爭,表現出在壓迫之下的生命的韌性和力量。即使二人的反抗原因和程度不盡相同,但是她們的悲劇既給予人鼓舞,也引人深思。為什麼她們的反抗都以失敗告終?安娜和蘩漪遇到的沃倫斯基和周萍是偶然的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社會沒有解放的前提下,有了初步自由思想的女性不可能真正獲得平等和自由,社會對男性的寬容讓女性更加被動,沃倫斯基和周萍都是有退路的。她們身上揹負著時代的烙印,在閃現著對愛情、自由、解放的生命之光的同時,也提醒並呼籲著後來者更加徹底而理智的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