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多年書法,別人卻不共鳴,原因找到了

原文標題:書法審美“共鳴”的前置條件 文/嵇紹玉

書家通過文字形體,融匯自己心境和情趣而創構出意象,這種意象如蝸牛觸覺一般投射給萬千賞析者。如果賞析者感同身受其形其情其理其趣,便形成書家與賞析者審美“共鳴”。

1、道德規範在抑制著共鳴的形成

晉顏之推評蕭子云楷書“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微鳴”也;唐李世民評王獻之行書“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異鳴”也;唐李白評懷素草書“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共鳴”也。

“共鳴”本質,就是書家與賞析者審美意味基本一致甚或契合無間,以致賞析者認為書家作品正是自己早就追尋而一直沒有擁有的心路風景。

書家與賞析者必須擁有共同的審美傳統與道德規範。民族審美傳統在“共鳴”形成中有著“壓艙石”的作用。民族衍繁、地理氣候、文化風俗、生活習性相互作用,既形成民族之間差異性徽號,又形成本民族相對穩定一以貫之的獨有基因。

書法藝術揭示、傾訴、宣洩民族審美傳統,最易被眾多賞析群體接受與容納,從而形成共鳴

寫了多年書法,別人卻不共鳴,原因找到了

張芝《冠軍帖》(局部)

漢張芝變革章草,脫去其波磔隸意,將字字獨立形跡發展為偏旁相互假借、筆畫連綿便捷的草書。此時朝廷危如累卵,行將顛覆,儒家士族從維護道統出發,張揚“尚用”“尚美”的藝術主張,很難與草書形成共鳴,書家趙壹在《非草書》中說:“而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為杜崔之法,龜龍所見也。其摱扶拄挃,詰屈龍乙,不可失也。”

這正是道德規範在抑制著共鳴的形成。至魏晉後,道德規範重新建立,因草書煥發書家神情之萬千變化,極盡天地事物之百變異態,立即得到眾多書家撫掌共鳴。

2、書家與賞析者必須擁有大致的心靈舒緩和超越過程

世道發展,和平與戰爭、祥瑞與災難、善良與兇惡、快樂與苦惱相伴相隨,都給書家心靈打上深深烙印。

有的因春風得意而心曠神怡,有的因時乖命舛而心灰意冷,這種心靈變化都會在書法上有所嶄露

。一定程度上,從衝突、抗爭、苦痛與死亡中涅槃之作品,更能激起賞析者共鳴,因為這類作品有著書家更深邃的生命追求,更深層社會、人生意義思考,更接近審美之“率真”境界。

寫了多年書法,別人卻不共鳴,原因找到了

蘇軾的《榿木卷帖》(局部)

宋蘇東坡在入世擔當上是個失敗者,屢遭晦暗,終其一生未能展示與實現其政治抱負,但他勇於超越,於困頓中省悟出書法“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的審美況味,他認為創作是自發的、自由的、不聽使喚的,既不能強迫其雄渾,也不能命令其嫵媚,只有在無意識下,舔墨揮毫才能“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至情至性才能得到最真實的流淌。

黃庭堅與蘇東坡有著相似的人生閱歷與心靈幻變,兩人不僅是政治同黨、藝術同盟,也是心靈契合的摯友,所以蘇東坡強調作書順其天道,反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自然引起黃庭堅強烈共鳴,在《山谷題跋》中他評說蘇東坡“東坡簡札,字形溼潤,無一點俗氣,胸中有書數千卷,則書不病韻”。

3、書家與賞析者必須擁有接近的藝術體驗和心理感悟

書論上常講“縱橫可象”“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計白當黑”“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等,都屬於藝術體驗與感悟的審美範疇。

沒有這種體驗和感悟,就難以獲取深層審美認知,也就難以取得審美的實質共鳴。以“勢”為例,“勢”作為書法創作“力”“氣”的運動狀態,既是運動結果也是運動過程,在書法審美中舉足輕重。

寫了多年書法,別人卻不共鳴,原因找到了

王羲之晚年作品《喪亂帖》

漢蔡邕提出“九勢”之說後,引起魏晉書家普遍共鳴,幾近雲集而響應,成公綏《隸書體》、索靖《草書勢》、衛恆《字勢》、王羲之《用筆賦》、蕭衍《草書狀》等都據此鋪張渲染、濃墨重彩將“勢”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究其原因,隨著人性張揚,人格品藻介入藝術,魏晉書家已充分體驗到,書法不單要以字形體為基礎,更要在骨勢、意勢、氣勢等神態上付出艱鉅努力,而“勢”成為形體與精神互為表裡的最好概括。

而與之相反,宋朝因缺少魏晉書家這種字形與神情的雙重體驗與感悟,而更多集中在以“禪宗”來慰藉心靈,禪宗的“真指人心”“見性成佛”“平常心是道”誘發了“逸”審美範疇的形成,同時理學轉旺,強調關鍵在於自己,自覺地以聖賢為榜樣,以道德的實踐來完善自身之德行。這就決定“勢”在宋代不會得到廣泛的回應與共鳴。

4、書家與賞析者必須擁有相似的創作特點和風格追求

書家創作不僅僅是將自己的情態轉換成字形字貌,而且要通過風格和特點這個媒介,帶著自己的意蘊、技巧和個性去影響、感化、誘導賞析者,以期獲得認同和肯定。

當然,賞析者共鳴也並不一定對原有作品照本宣科、原汁原味加以感懷與興會,共鳴本身屬於書法作品意象第二次創造,二次創作就會出現變異或級差,但相似的創作特點與風格,會使共鳴的衰減程度明顯減少。

寫了多年書法,別人卻不共鳴,原因找到了

沈度書法作品

作為皇家御用、清廷官用、殿試專用的館閣體書法,精麗秀媚、工整娟秀的風格和平正均勻、應規入矩的特點,並不被書法藝術所看好,清洪亮吉、周星蓮、包世臣、康有為等頗多非議,大加攻伐,但在同一風格相似的圈子中自然會引起共鳴,張照、汪由敦、劉墉、王文治等就極力仿效,推崇備至,本來館閣體貌似整飭而毫無變化,光目呆板而毫無神采,他們卻有意無意間放大誇張審美效果,不僅認為館閣體點畫素淨、靜雅內斂、雄渾堅實、骨力洞達、輕盈飄逸、婉轉流暢,更進一步溯源館閣體形成受益於史上楷書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邃唐、柳公權等名家,這也說明,

相似的書法特點與風格在干預著共鳴的客觀與公正。

免責聲明:岱軒雕塑藝術平臺發佈的任何文本、圖片、圖形、音頻和視頻資料產權或版權均歸屬各自的創作者或業主。如果您擁有版權的信息資料顯示在了本平臺中,且你並不喜歡這樣,請與我們聯繫刪除,謝謝您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