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老舍作品《茶館》的深層含義?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老舍曾經說過:“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用來形容《茶館》,非常貼切。

寫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

一個小小茶館,濃縮了一個社會,包涵了各色人等。


茶館,是社會的一角,也是舊社會的一個縮影。

進入茶館的人多而雜,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為著各自的目的和需要到茶館裡來活動。小財主們吃飽了飯,無所事事,整天泡在茶館裡混日子,他們提籠架鳥、下棋聊天,逗蛐蛐玩蟈蟈,或帶點小玩意兒來炫耀自己的財勢。

那些背後有些靠山的惡霸、漢奸,以及他們豢養的流氓、走狗、打手們,在茶館裡尋洩鬧事、敲詐勒索。也有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下層百姓,進出於茶館為了活命而奔走,有代寫書信的、有相面算卦的、有賣耳勺的,有挨街挨桌乞討、賣兒賣女的……

裕泰茶館掌櫃王利發,父親早亡,20多歲就獨立經營。他精明能幹,有點自私,但心眼不壞,為了維持一家生活,一輩子小心謹慎,到處請安、作揖、說好話,誰也不敢得罪。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茶館每況愈下,無論他怎樣努力掙扎,也無法擺脫越來越窮的困境,直至家破人亡,他被逼上吊了。

茶館的房主,民族資本家錢二爺,在戊戌政變失敗後,仍堅持要走維新的路,他把自己的房地產全部賣掉,籌集資金開工廠,搞實業救國;奔波了40多年,最後以失敗告終。

有愛國心有正義感的常四爺說了句“大清國要完”,被在茶館裡專門監視茶客言行的特務押到衙門,吃了一年多官司,把家業耗光當盡,最後不得不靠賣花生豆為生。

劇終是一個寓意深刻的場面:三位老人:當了一輩子順民的老掌櫃、破產的民族資本家秦二爺和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常四爺,在茶館裡最後一次會面了,他們互相傾訴著人世的滄桑,一邊自我嘲諷,激怒的咒罵;一邊撒起紙錢,為自己祭奠。

一個茶館,三個主要人物,折射了19世紀末期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

a、茶館兒首先是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

《茶館》只有三幕戲,卻集中地反映了十九世紀的三個歷史時代:①清朝末年1898年初秋、②袁世凱死後的軍閥混戰的國民初年、③上個世紀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

通過北京的一個大茶館——裕泰茶館,在這三個不同時代發生的形形色色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作者以冷峻、雄勁的現實主義筆觸,以冷諷熱嘲的嚴肅態度,無情揭露舊的社會,揭示出三個舊時代無可挽回的歷史命運。

b、三幕話劇容納了70多個栩栩如生的各類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三個時代、三種類型的典型人物:

①,出精明能幹又“見誰都請安、作揖“的王掌櫃,

②、性格耿直,“一輩子不服軟”的奇人常四爺,

③、辦工廠,開銀號,雄心勃勃的秦仲義。

身份不同,個性鮮明。

可到頭來,最終都是走投無路,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沒有做過缺德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不叫我活著呢?”

這一聲聲吶喊,一聲聲困惑,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那種民眾叫冤無門、走投無路的悲涼情緒和悽慘命運。

c、老舍的《茶館》採用了新的戲劇結構方式。

《茶館》沒有采用當時話劇常見的“中心情節和貫穿全劇衝突”的結構形式。而是採用了“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的創新形式:沒有一條貫穿全劇的劇中情節,而是用三幕戲反映了三個時代。這一切都顯示出作者老舍對舊中國社會的深刻認識和出色的藝術表現能力

d、茶館比任何一部戲都更充分的體現了老舍的幽默藝術風格,他的語言精煉,富有濃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茶館標誌著老舍得話劇創作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受到國內外觀眾和評論家的一致好評。


文子心語


幾乎所有人都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裡。由一個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越,許多人物都被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分別展示了清末、民初、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結束前這三個年代的舊中國生活。

曹禺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因這劇本構思縱橫開闊,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有細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獨創。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並沒有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麼活著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他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語言: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臺詞到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劇也就成功了。被譽為“語言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揮到及至。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設計的非常生動傳神、賦予個性,同時有簡潔凝練,意味深長。戲劇結構:全劇人物多,時間跨越大,沒有中心故事,老舍採用了四種手法結構該劇:其一是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主要人物有了連貫與交代,故事雖鬆散卻不至於說來說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個人物都扮演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其四是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絕無贅筆。

從考察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的角度看,茶館是一個生活閱歷與個體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回望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思之作,他沉澱著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行的趨勢。

茶館用的是一種典型的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他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館從題材到文化內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輕車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風情大戲,這是老舍先生最擅長的。話劇茶館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我國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個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館卻打破了這規範。但這兩個劇作同樣取得了成功。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不過現在我還不知其緣,待我細讀。



陳沐椿風水命理


我對這部老舍的作品有過一次全班的分享,向全班同學分享我的感受。

《茶館》一劇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但它並不是只停留在揭露批判的階段,而是將光明的未來預示給大家,讓讀者遊弋在字裡行間的同時,就能體會到作者所賦予的光明的訊息,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時代感和使命感。

1、給人以希望

縱觀《茶館》一劇,似乎描寫的只是苦難的生活,不幸的遭遇,悽慘的命運,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觀察,去體會,你就會發現,雖然是層層黑暗籠罩了舊社會,但作者總是不會忘記給讀者一盞明燈,指引你去尋找希望,去發現光明。

如劇中常四爺這個“又倔又硬”的人物,從大清國的監牢裡出來之後就“當了義和團,跟洋人打了幾仗!”並且說:“什麼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從而明確的表明了自己強烈的愛國立場;接著,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的興起,更是表明了中國人民開始覺醒,中華民族有了希望;隨著劇情的發展,康大力在北京西山八路軍的游擊區參加了革命,更是為全國人民指出了一條明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革命。不單單是他們,從一些原本柔順人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希望在閃爍,如康順子這個在黑暗中度過了大半生的婦女也從康大力這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身上,第一次看到了力量和希望,終於從內心中說出了這樣的話:“我本來什麼也沒有,一見著他呀,好象忽然間我什麼都有啦!我走,跟著他走。”小丁寶這個淪落風塵的女子,卻還為王利發而通風報信,如此種種,劇中還有多處描寫,從這點點滴滴的情節之中。我們不難看出是希望在跳躍,是光明在招手。

2、立足今天,回顧過去

劇作家是立足於今天來觀察過去和歷史生活的,決不是單純為了暴露舊社會的黑暗。這裡寄託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在叫人認識和憎恨舊社會的腐敗和黑暗的同時,自然引起人們去思考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在舊中國發生的必然性,激起了人們對新中國、新社會的嚮往與熱愛。

老舍在描繪茶館這個環境中的種種社會現象時,給人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那個社會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它已經爛透了,已經到了被徹底埋葬的時候了。連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這樣的人都對這個社會發出了詛咒和抗議,那廣大的勞苦大眾埋在心中隨時可能爆發的反抗怒火,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全劇結尾,這三個人物撒紙錢“祭奠自己”,既是對他們各自的淒涼悲慘身世的感嘆,也是象徵性的為舊社會送終。可見《茶館》一劇積極的指引億萬人民向著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前進,激起人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它所描繪的黑暗腐朽的社會圖景的背後,好象時時有一句點明主題的潛臺詞。


人生百態ING


一部茶館,半邊天下。


五星紅旗我為你歌唱


寫實,諷今


於苔青


《茶館》以老北京的一家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社會風貌和各階層人物的變遷變化。全劇以生動精到的結構場景,揭示了舊中國的黑暗腐敗,形象的說明了舊中國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歷史必然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