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江:“芥子園”切合實用 頗受歡迎

清刻書印書之風盛行,湧現出大量中國畫學著述,包括分門別類的畫錄、技法類圖譜等,《芥子園畫譜》(又稱《芥子園畫傳》,本文統一用前名)正是這時候的產物,廣州美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認為,“《芥子園畫譜》內容系統而扼要,淺顯明瞭,頗切合初學者之需,歷來頗受歡迎,其作用至今未減。”

梁江:“芥子園”切合實用 頗受歡迎

簡介 梁江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廣州美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


■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

古代的中國畫學著述中,清代約佔35%

收藏週刊:清刻書印書的風潮一度盛行,在那時出版的中國畫學著作,情況如何?

梁江:在古代的中國畫學著述中,清代約佔35%。這是個很大的數目。清刻書印書之風朝野都盛行。另一方面,到清代,活字印刷術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包括美術著述在內的書籍印刷出現了數量多,規模大的特徵。

收藏週刊:在那時候出版的美術著述大概是怎樣的書?

梁江:那時彙編、整理和刻印了不少總結性、集大成式的大部頭類叢書。這些書籍既有朝廷主持的,也有私家輯編印行的,其卷帙之浩繁往往超乎以往。《古今圖書集成》中的“藝術典·畫部”,《四庫全書》中子部史部中的藝術類書籍,大都屬於畫學著述。康熙時的《佩文齋書畫譜》,陳邦彥《佩文齋歷代題畫詩類例》,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彭蘊燦《歷代畫史匯傳》,倪濤《六藝之一錄》等,都屬此列。

梁江:“芥子園”切合實用 頗受歡迎

■《古今圖書集成》,清代類書,為古今類書之集大成者。


分門別類的史傳類著述數目可觀,體現出專門化和深化的特色

收藏週刊:除了彙編,是否還出現了分門別類的畫錄?

梁江:是,分門別類的史傳類著述數目可觀,體現出專門化和深化的特色。這些著述或專論一門,或記述一代,或僅說一地,範圍集中,特色鮮明。例如,專輯錄一個朝代或一段時期畫家的,有張庚《國朝畫徵錄》,馮金伯《國朝畫識》、竇鎮《國朝書畫家筆錄》等;厲鶚《玉臺書史》、湯漱玉《玉臺畫史》專記述歷代女書畫家。魚翼《海虞畫苑略》、陶元藻《越畫見聞》、嵇承鹹《梁溪書畫徵》專記錄某一地域畫家。胡敬《國朝院畫錄》、厲鶚《南宋院畫錄》專述院畫。童翼駒《墨梅人名錄》、徐榮《懷古田舍梅統》則只錄歷代畫梅者。

收藏週刊:技法圖譜類也有不少?

梁江:技法圖譜類的著述確實也大量出現。有些著眼於總結作者個人的經驗體會,有些側重於初學者仿效臨習之需。這些著述的形式多樣,有繪為圖譜的,有編為歌訣的,有歸納為法則條文的。

梁江:“芥子園”切合實用 頗受歡迎

■芥子園畫譜(清 李漁)


民國石印本畫譜六集刊行,與原畫譜已無甚瓜葛

收藏週刊:這時候出版的圖譜類書籍也包括王概編著《芥子園畫譜》?

梁江:圖譜的代表當推王概《芥子園畫譜》。初集山水譜,由清初王概以明代李流芳課徒畫稿增編而成。二集梅蘭竹菊,由諸昇、王質繪圖,王概、王著、王臬論訂。三集花木草蟲禽鳥,由王氏昆仲編繪。該書內容系統而扼要,淺顯明瞭,頗切合初學者之需,加上當時為木版彩色套印,精美新穎,一時風行於世。嘉慶二十三年(1818),書坊將丁皋《寫真秘訣》、上官周《晚笑堂畫傳》中的人物圖譜加上《圖章會纂》合刻為第四集人物譜。至光緒(1875-1908)年間,巢勳再將四集重摹增編,在上海石印發行,流傳益廣。

收藏週刊:據瞭解,《芥子園畫譜》其實是由多個編撰者合作而成,其中的分工是如何的?後來似乎還出了多個版本?

梁江:按《芥子園畫譜》初集李漁之序所述,謂其婿沈心友得李流芳畫作43頁原本,託王概增輯編次。王概上窮歷代,下輯名流,匯諸家之長,得133頁,附圖40頁。是書為山水畫譜,卷一綜述畫理畫法,卷二為樹譜,盡述樹之不同畫法,卷三山石譜,卷四為人物屋宇譜,卷五為名家山水畫譜,乃摹仿諸家之跡,繪圖並附說明。所述皆循序漸進,深入淺出,頗便於初學者。康熙十八年(1679)彩色套印成書,這就是《芥子園畫譜》第一集。其後,沈心友請杭州名家諸昇作蘭竹譜,王蘊庵作梅菊譜,得220頁。諸、王去世,沈氏又請王概昆仲增刪編次成書,分上、下二冊彩色套印刊行。因大受歡迎,書坊乃一再翻刻,並改稱為《芥子園畫傳》二、三集。嘉慶二十三年(1818),市井出現偽託李氏傳本《芥子園畫譜四集》,該書收入丁皋《寫真秘傳》《美人圖》,金古良《無雙譜》中的《仙佛圖》《賢俊圖》等,並無畫法說明。值得注意的是,該書雖屬偽託,但丁皋著作二卷,賴此得以傳世。

清代末年,巢勳(1852~1917)學畫於張熊,山水花鳥人物皆能。其時,《芥子園畫譜》初一、二兩集刻本已難覓見,且有感原書人物一科未備,巢勳遂著手搜輯編纂第四集。該書分六卷,一為各家論人物畫法,二、三為傳神寫真秘訣,四、五為巢氏手摹諸家人物譜,最後為同治、光緒年間上海諸家人物畫譜。於初學人物畫者,巢氏此編資料宏富又論敘簡明,不失為入門津樑。

梁江:“芥子園”切合實用 頗受歡迎

■小花細蕊


尚應說明的是,民國時期坊間有石印本《芥子園畫譜》六集刊行,該書為江西婺源人汪琨(1877~1946)編繪。此書240頁,均臨摹宋元以來名家之山水人物花鳥墨跡,連原跡題識署款印章一併收錄,可作為仿古畫譜之參考,但與原《芥子園畫譜》已無甚瓜葛。

收藏週刊:您認為《芥子園畫譜》對中國畫發展有何影響?

梁江:在系統化歸納和全面性介紹中囯傳統繪畫技法方面,《芥子園畫譜》淺顯明瞭,循序漸進,系統而扼要,且切合實用,歷來頗受歡迎,其作用至今未減。

《芥子園畫譜》得名

《芥子園畫譜》刻於李漁南京別墅芥子園,故名。其中雖也有舛誤之處。但瑕不掩瑜。經巢勳重摹增編後,流傳益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