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停止過相信


我從來沒有停止過相信

前兩天看《十三邀》許知遠訪問許倬雲,其中有一段老人家是哽咽著說完的,很有感觸,我把對話整理修改了一下,拿出來給大家。


許知遠:“您對中國文化最有信心的地方是什麼呢?為什麼覺得它最有生命力,最有可能持續?”


許倬雲:“我抗戰期間的經歷影響我一輩子,也影響我念書的方向,以及我關心的事情。抗戰期間是求死不得,求生不成。我又是殘廢,不能上學。我7歲時抗戰開始,到13歲我才能真正拄著棍走路。我就跟著我父母親逃難。我父親是戰地的文官,所以我們就在戰線的前前後後徘徊,常常住在鄉下。


我們時常就到老百姓那借個鋪,到廟裡面借地方住。所以我跟老百姓的日子很接近。經常看農夫種田,七八歲的小孩到地裡去抓蟲子。這些經歷讓我對中國內地的觀察很多,我的心一直念著這些人。


我們(抗日)打八年是靠農村撐起來的。那時候各地撤退的人和打拉鋸戰術的軍隊撤到農村,農村人一句閒話不說,接納難民,有多少糧食就拿出來一起吃,沒有糧食也大家一起餓。滿路的人往內陸奔走,沒有人欺負人。大家雖然擠著上車擠著上船,但還是先把老弱婦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後面。大家在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動了,於是就跟孩子們說,你們先走,你們先走,走。


所以我知道中國不會亡,中國不可能亡。”


說完,許倬雲哭的很慘,像個孩子。


再講講幾個在這次疫情中發生的故事。


大年初一,河北省唐山市的出租車司機劉超得知全國的疫情形勢後,在自己的出租車前車窗右下角貼了一張紙,寫著“醫護工作者免費接送”。他還在小區的業主群、微信朋友圈承諾,醫護工作者、老弱病殘孕出行不便都可以找他,免費接送。


廣東省中山市,有這樣一位好鄰居,東區奕翠園的郭先生——每天免費給小區派發100斤新鮮蔬菜。起因是郭先生看到鄰居們外出買菜成了難題,他就將自家農場裡的菜摘了送給大夥兒。這些蔬菜平均5塊多一斤,相當於郭先生每天要自掏腰包貼補500多,但他對此並不在意:“鄉里鄉親的,特殊時期,能幫一點是一點。”


雲南紅河州河口縣一個村,那裡的93戶村民,決定將22噸香蕉捐給這次疫情最嚴重的武漢。村中山路崎嶇,汽車不能通行,這些村民就騎著家裡的摩托車,硬是將22噸香蕉,一筐一筐運到集中點,又統一裝車發到了武漢。


遙遠的祖國大西北,也正上演著相似的故事。獨居的蘭大爺是新疆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水塔山片區管委會團結北社區的居民,正在居家隔離觀察。他的一日三餐和身體情況便成為社區工作人員的操心事,大夥兒成立了送餐組,輪流將免費的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家門口,還安排負責社區消毒的工作人員,及時將消毒用品、生活必需品等送到家中。每天中午,67歲的蘭大爺都能按照約定,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手抓飯。


一個又一個故事,不停地佐證著許倬雲的觀點。


中國人雖然不信神,但我們講倫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每每都能在社會底層發展出一個有一個縱橫交錯的民間網絡。從前民間有士紳,即講究社會責任的知識分子和地方領袖,現在我們有黨員、有公知、有微博大V,團體聚集的形式在改變,但不變的是大家撮合在一起產生的那股力量。


我們愛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叫做江湖,江湖有江湖的規矩,江湖也有江湖的道義。所謂的“江湖氣”,大概就是萬家炊煙彼此繚繞而產生的煙火氣吧。


這種人與人相互攙扶的互助力量,是我們能夠延綿不斷的原始動力。所以我從來沒有停止過相信,相信我們終將彼此攙扶著,走向未來。

(搜索微信公眾號:進擊的螞蟻,和我一起用思考創造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