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審計轉到財務分析是怎樣一種體驗?

曾經的事務所小夥伴們經常問我,做財務分析是什麼體驗呀,我通常的回答就是,以前放放飛機隨便YY的ARP(analytical review procedure分析性複核程序),現在每天要認認真真去寫,實實在在去問。


先說下自己的背景,四大審計兩年半出來的,後來在一家比較老牌的上市互聯網企業做財務分析,雖說是FA的職位,但其實工作是比較偏向於business analysis的那種。 曾經的事務所小夥伴們其實也經常會問我,哎呀, 做財務分析是什麼體驗呀,我通常的回答就是,以前放放飛機隨便YY的ARP(analytical review procedure分析性複核程序),現在每天要認認真真去寫,實實在在去問。


從審計轉到財務分析是怎樣一種體驗?


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審計,你可能會很懂accounting,但做了財務分析,你才會懂business。

審計可能受制於本身的職責目標、人員的經驗、項目的時間等等問題,小朋友的格局很小,即便是到了大senior,做了合併報表,眼界也還是侷限在了報表上。雖說以前在事務所裡,所有的培訓都告訴我們,審計的第一步,應該是understand the business,然後去識別和了解風險什麼的,但其實大家都是上手就開始擺底稿的,understand the business那兩頁紙,無非就是改改日期就過去了。

如果把一家企業比喻成一棵大樹,審計的工作,更多的時候還是關注於這棵樹本身,甚至再狹隘一點,關注的是這棵樹有沒有蛀蟲,是不是健康,有沒有人在搞破壞,長得符不符合基本法,我自己查看下來這棵樹的情況和園丁告訴我的一不一樣,園丁有沒有好好在照顧這棵樹;而一個好的財務分析,我們不止要關注這棵樹,我們還要關注土壤、空氣、水這種外部環境對我這棵樹的影響,即便是看這棵樹,我們的眼裡也不能只有樹幹、枝葉,我們還要對深藏地下的根有清晰的瞭解。


在事務所做小朋友,大多數時候的工作都是在重複著無聊的機械勞動,擺數字,出調整,翻憑證,不做收入成本科目的話,可能連客戶是幹什麼的,有什麼產品,毛利多少,在行業裡是什麼水平,都不知道也不關心。


做審計的時候,你的責任是告訴報表使用者,我們對這份報告是個啥意見,是兄弟們盡力了,也沒發現問題的無保留,還是兄弟們發現了點瑕疵,帶個強調事項段;而做財務分析的時候,你的責任是告訴大佬們,這促銷活動ROI太低了,市場部啊你們不要再搞這個了;最近的售價降了10%,但銷量才漲了1%,銷售部啊你們降價沒用啊,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沒那麼高;這人員成本超預算太多了,HR啊你們能不能找點便宜的人用啊,談工資的時候想想辦法壓一壓價好不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