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的珍珠——克里米亞的前世今生

最近幾個月網上熱搜詞“戰疫”應是名列榜首。“戰疫”當然是指“防控新冠肺炎”,不過還有另一個“戰役”也來刷存在感,那就是俄羅斯與土耳其在敘利亞的“熱戰”。2020年2月28曰土耳其總統顧問放話說:“土耳其在歷史上跟俄羅斯打過16次仗,安卡拉不介意再多打一次”。的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近二三百年交手無數,並且在爭強謀霸中會出現一個歷史地理名詞——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克里木)名字的來源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有四點:1.是蒙古韃靼可汗的名字。2.是古突厥語КОРУМ其意是散落的石頭,其喻義無數的牛(牲畜)。3.是蒙古語是蒙古語КЫРЫМ就是壕,溝之意。

有關這個地區最早的史料來源於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公元前八世紀居住在伏爾加河與第聶伯河之間遼闊草原上的各族人民被統稱為西徐亞族人,由不同部落組成,從事畜牧,耕作。公元前七世紀希臘人向黑海沿岸移民,慢慢的就形成了幾個固定的移居區,每個移居區都有一個城市為中心,而每個移居區的城又構成了一個單獨的國家,其中最大的叫博斯坡爾國。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領地迅速向東擴張,博斯坡爾國向羅馬皇帝稱臣,羅馬人右黑海沿岸,克里米亞半島建有堡壘,並駐紮軍隊。公元三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弱,其所建城堡也己傾圮。在公元七至八世紀克里米亞被哈扎爾可汗國吞併。公元十三世紀在克里米亞半島沿岸地帶落入意大利熱那亞人手裡,而在半島西南部由當地人建立的費奧德羅——邁古卜公國。而在半島北部草原和第聶伯河下游黑海沿岸地區在公元十五世紀初建立了克里米亞汗國。顯而易見在克里米亞南部出現了“兩個政權”,而終結這場“糾紛”就是土耳其。公元1475年土耳其軍隊佔領了熱那亞人的殖民地,最終包含雅爾塔在內的地方由土耳其蘇丹掌控,而克里米亞汗國則變成了土耳其的附庸國。公元1768-1774年俄土戰爭粉碎了土耳其對黑海北部地區的統治。根據所籤條約,克里米亞汗國脫離了土耳其而獨立。公元1783年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汗國。公元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英、法、土耳其打敗了俄羅斯,加速了俄羅斯由農奴制走向資本主義的步伐。1954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提議,聯盟中央決定將克里米亞劃贈給烏克蘭。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2014年3月克里米亞經過“公投”併入俄羅斯,烏克蘭政府表態拒不承認。

克里米亞半島面積有三分之二臺灣島大,風光秀麗。對於遊客來說,那是旅遊度假的天堂。對於俄羅斯人來說,那是普京大帝皇冠上光茫四射的珍珠。對於烏克蘭人來說,那是如鯁在喉,如芒在背之痛。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那曾是奧斯曼帝國版圖中的一片拼圖。

正所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人生如戲,歷史演義。人既如此,國家亦然。下面試把三國比做“戲”並配上主題歌,應景一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俄羅斯——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主題歌向天再借五百年)

烏克蘭——竇娥冤(主題歌涼涼)

土耳其——霸王別姬(主題歌愛拼才會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