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是國寶單位,還有“國內孤品”雕刻

在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寺灣村的大力山下,有一處石窟,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河,山光水色,秀麗多姿。這處石窟被稱為“鞏義石窟”,由北魏皇室開鑿。北魏孝文帝創建了寺院,宣武帝時開始鑿石為窟,雕刻佛像,後來的東西魏、唐、宋也陸續在這裡刻了一些小龕。

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是國寶單位,還有“國內孤品”雕刻

石窟寺建於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說景明年間(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稱“十方淨土寺”,清代改名為石窟寺。它是中原地區重要的佛教石窟,也是唐玄奘出家之地,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等諸多皇帝禮佛之地。1982年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是國寶單位,還有“國內孤品”雕刻

穿過景區入口處的大雄寶殿等建築,我們遠遠望見了石窟。據介紹,石窟寺現存洞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餘塊。

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是國寶單位,還有“國內孤品”雕刻

歷史上,鞏縣石窟的造像曾遭到不法分子的大肆盜竊。目前陳列在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一尊菩薩像就是從第五窟西壁佛龕北側盜鑿的。我們也看到洞窟中很多雕像已經被破壞。

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是國寶單位,還有“國內孤品”雕刻

石窟寺是繼洛陽龍門石窟之後開鑿的,它把佛教藝術的外來影響同中原漢族藝術相結合,擺脫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點,代之以面貌方圓、神態安詳的風格。這裡的雕刻既保留著北魏濃重的藝術特點,又孕育著北齊、隋代的雕刻藝術萌芽,形成由北朝向唐朝過渡的一種藝術風格,在雕刻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是國寶單位,還有“國內孤品”雕刻

第一窟中的一坐佛二立佛,兩壁還有整齊劃一的小千佛。

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是國寶單位,還有“國內孤品”雕刻

石窟寺精美的《帝后禮佛圖》,構圖分三層,東邊是以皇帝為首的男供養為前導,畫面中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體矮小的待從形成了尊卑鮮明的對照。

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是國寶單位,還有“國內孤品”雕刻

石窟寺的十五幅《帝后禮佛圖》,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養情形,構圖嚴謹,技法嫻熟,人物性格鮮明,可謂佛教藝苑中的珍品。因為位於洛陽龍門石窟的《帝后禮佛圖》被盜往國外,所以鞏義石窟寺的《帝后禮佛圖》就成為國內孤品,尤顯珍貴。

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是國寶單位,還有“國內孤品”雕刻

鞏義石窟諸佛造像在雕像風格上比起雲岡、龍門有顯著變化,佛、菩薩雖還穿著寬衣博帶的服裝,但面龐逐漸豐滿,而且神態文雅恬靜,微笑和善,使人倍感親切,少了天上佛界的神秘感,拉近了人與神的距離。

鞏義石窟中的雕像,大部分取材於《妙法蓮花經》,部分則採自漢魏兩晉以來的本土藝術傳統,是外來宗教與本土文化融合的優秀藝術作品。可惜,由於對外宣傳不夠,其名頭一直不響,但遊人在這裡卻能夠慢慢品味其藝術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