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中國風骨

在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工程能延續2000多年,參與者上達天子、下至平頭百姓,中間擔任項目設計、施工總監的則是各朝將軍與諸侯;也沒有一項工程能像它一樣,兼具軍事防禦、交通運輸、信息傳遞甚至保障百姓生產生活、商貿交流等多方面功能。它—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可謂“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裡”。

長城,是世界歷史上最具血性的古代軍事建築,是保家衛國,堅不可摧的軍事堡壘,是文明進步與野蠻無序的偉大分界。它曾見證了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最為激烈的戰爭往事,是一部立體的中國古代軍事史書;它伴隨著中華歷史2000年來的榮辱興盛,其剛強堅毅的基因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與靈魂。

山西自古以地勢險要而著稱,被稱之為“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作為“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其“治與亂”直接關係到京師之安危,無論這“京都”是在北京、洛陽、西安還是開封,山西作為與它們最近、海拔最高的省份,歷來就有“得山西者得中原”的美譽。因此歷朝歷代帝王,無一不對山西的軍事防禦投入了極大的關注,也為山西省境內留下了諸多的文化文物遺產、歷史傳說。山西現存不同時期的長城有3500千米,分佈於9市40餘個縣(區),成為全國迄今為止長城資源最多、年代跨度最全、長度最長的省份之一。

戰國爭雄,山西有秦長城、趙長城,最早的可追溯至公元前333年,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在廣靈所建的趙長城;也有公元前263年“長平之戰”所建的一段建造者尚有爭議的秦趙長城。更有隋長城、宋長城、北齊長城。明代從朱元璋開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的治國方略,不僅把全國各府州縣的城牆修得堅實漂亮,用磚包砌成盛世之形象工程,而且對長城的修築更加長情,在明朝的200多年間幾乎沒有停止對長城的修築和防務建設。其無論建築規模,還是修築技術、甚至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超過了歷朝歷代。一直對長城持鄙視態度的清朝,到了末期也開始了修長城,這段在黃河邊上緊急修築的長城終究沒有擋住捻軍東進的步伐。有趣的是秦始皇因修長城而成為殘忍暴虐的“背鍋俠”,卻鮮有人垢病明代各皇帝。


長城,中國風骨

表裡河山的山西,北、東、西三面皆有長城相圍。北面有兩道連綿不斷的明內、外長城與數不清的關隘、古堡結合,構成了一道道縱橫交錯、互為畸角的嚴密軍事防線;東與黃河天險相攜,偏關、河曲、保德一帶有明長城、烽燧相護,吉縣、鄉寧有清長城做障;西面有著巍巍八百里的太行天塹,還在緊要關口設隘建關,在要害部分建城築牆。千百年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山西人不僅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自然也造成了明清時期山西成了全國的人口大省和明代歷史上十八次向全國各地大移民,形成了至今為止全國甚至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現象。

孫中山先生曾說:長城工程之偉大,古無其匹,為世界之獨一奇觀。泰戈爾曾說:長城因殘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著古老的國度。歷史上不知有多少英雄豪傑中原逐鹿、王朝更迭;數不盡的金戈鐵馬,說不完的氣吞萬里;伴隨著的不止是狼煙四起,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有綿延不絕的離愁哀怨,詠歎不止的悲歡離合。人們愛之,可以寫成最浪漫、最哄女兒心的甜言蜜語:“只有中國長城能夠超越哈德良長城,這是地球上的一個傑作,從月球上都能看到它”,這情話不僅贏得了美麗高貴的奧古斯塔公主的芳心,也欺騙了世人。人們恨之,可以讓一個女人最悲慼的哭聲摧塌它,於是“孟姜女哭長城”成了中國建築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愛情故事。


長城,中國風骨

長城能擋得住草原鐵騎,卻擋不住商人遊販。千百年來,邊關無論何時的刀槍劍戟狼煙滾滾,總有無縫不入的商人越過重重關隘,遊走於對立的雙方,在漫漫荒漠中硬是走出了一條讓世人為之稱奇的“茶葉之路”,更崛起了一個叫“晉商”的群體,為中國銀行業開啟了先河。

幾千年來,行走在這裡的帝王將相、戍卒吏丞、文人騷客紛紛以詩吟之嘆之,“長城之歌,至今不絕”。氣貫長虹者如千古一帝隋煬帝“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悲悲切切慼慼慘慘如蔡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訴盡千古母親心、離人淚。長城是中國人的詩與遠方,那裡有吟不完的邊塞詩,喝不醉的餞行洗塵酒,道不盡的好漢情懷。


長城,中國風骨

十四億中國人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座長城,它在千年風霜雨露中佇立,在威武雄壯中翻山越嶺,守衛和陪伴著我們心靈那一片純淨的疆域。當萬千長城匯聚一起矗立在世人面前,謂之為“中國風骨”;當萬千疆域拼合起來展現在世人面前,謂之為“中國思想”。

長城讓世人仰望的,更多的是這風骨與思想!


請看下集:【黃河博覽在山西】(2)穿越古代,瞭解明長城的防禦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