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衛生員帶什麼槍?


按照日內瓦公約規定,醫護兵是不能帶槍的,因為醫護兵不屬於戰鬥人員所以才能受到日內瓦公約的保護,如果你帶槍你就變成戰鬥員了,即不再受到日內瓦公約的保護。

二戰之中美國曾經規定醫療兵不允許帶槍,然後美國醫療兵就拿出了各種奇葩武器自衛,比如這位仁兄的弓箭。

當然也有例外,有些喪心病狂的敵人可不管你是不是醫療兵,遇上了照殺不完比如日本,然後一名美軍的醫療兵遇襲之後就拿起陣亡戰友的機槍和發動:てんのうへいか ばんざい,的日軍開始了火併,直到他被日軍用刺刀捅死之前,他一共打死了98名日軍。

就是這哥們


開著皮卡打坦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根據日內瓦公約,醫療人員不得攜帶進攻性武器,必須佩戴紅十字標識,不得參加任何戰鬥。

但是,由於普遍存在的屠殺醫療人員的現象,公約又規定醫療人員可以攜帶自衛武器(比如手槍或者匕首),用於被襲擊時候的基本自衛。

自然,如果醫療人員持武器主動攻擊敵人,那麼公約瞬間就會解除,敵人會把醫療人員打成篩子。

在二戰的西線戰場,英法美德是有默契的,雙方作戰是都不向軍醫射擊。原則上,如果地方士兵受傷後倒在雙方陣地中間,雙方軍醫都可以去救人,不會被射擊或者俘虜。

為什麼?

因為這是一種對等的戰爭,雙方都留有餘地,不要趕盡殺絕。

其實,戰場上大部分受傷,只要搶救及時都可以脫險,不會造成死亡或者殘疾。

對士兵來說,這是極為重要的,誰不想活呢。

德軍不射殺英美法醫療兵,英美法也不射殺德軍醫療兵,這樣雙方傷員都有機會活下去,是對等的。

然而,此舉在東線無效。

蘇軍被德軍打紅了眼,哪裡還管什麼醫療兵,只要會動的穿制服的,一律開槍開炮。

德軍也是一樣,射殺蘇軍的醫療兵。

然而,在中後期這種情況有所變化。主要是,蘇軍由於傷亡太大,醫療兵很多隻能由穿裙子的女兵充當。

這種情況,有些德軍部隊仍然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開槍,但有些德軍部隊則手下留情,主要德軍認為對女人開槍並不光彩,寧可抓活的。

自然,由於存在種族歧視,蘇軍女護士被捕後也不會遭到德軍性侵,基本都是直接送到後方集中營。

但太平洋戰爭就不同了,日軍專門對著美軍醫療兵開槍。

甚至美軍醫療兵去救治陣地前日軍傷員時,日軍傷員竟然引爆手榴彈同歸於盡。

今天的醫療兵也是如此。

通常不攜帶武器,或者攜帶手槍、衝鋒槍或者短卡賓槍之內,有槍也不會用,除非受到敵人的攻擊。


薩沙


衛生員沒有一定,一般都是攜帶部隊裡面最普遍的槍,打得激烈的時候拿到什麼槍就用什麼。80年代中越戰爭時期,我軍曾湧現出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老山前線著名的戰鬥英雄王國安,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當時某部排長王國安防守的無名高地,孤立前出,是阻止越軍犯我老山的第一道大門。這裡離越軍前沿哨位非常近,距離不到10米。身後是被越軍炮火嚴密封鎖的開闊地,物資運送和兵員增援都很困難,只能靠電話和無線電同指揮所保持聯繫。前線官兵都管這塊陣地叫“獨立王國”。

王國安便是這個“獨立王國”的“國王”。他帶領自己的排守衛這塊陣地長達90多天,擊退越軍的偷襲和強攻達上百次。尤其是1986年7月19日,越軍向我軍前沿陣地發動大規模攻勢,雙方的炮彈在頭頂不斷飛過,天空中一片紅光,這成為當時老山前線少有的鏖戰。來自四川江油縣的王國安用一口濃重的四川話指揮戰鬥,越軍兩次攻到排指揮所洞口,都被王國安帶著衛生員和通信員給打了下去。

高地上的1號哨位,表面陣地一度被越軍佔領。戰士韋昌進身負重傷,被堵在炸塌的貓耳洞裡。韋昌進用報話機呼喊炮火支援,王國安不忍心讓炮火炸自己的戰士,結果韋昌進在報話機裡大吼:“排長!你還要陣地嗎?趕緊叫開炮啊!”打到下午,全排沒有負傷的官兵僅剩十幾人。而王國安沉著指揮,越戰越勇。最終,我軍贏得了戰鬥的勝利,越軍在前沿陣地僅丟下的屍體就有180多具。

還有著名的戰鬥英雄江玉平,他的事蹟曾感動了整個老山前線。1986年5月31日,前沿某高地告急,我軍組織突擊隊火速增援。某部班長江玉平率十幾名突擊隊員向“百米生死線”衝去。江玉平衝在最前面,一顆炮彈飛來,他的左腿被彈片齊齊削去。他拒絕了戰友們的搶救,催促大家在“百米生死線”上絕不可停留,自己掩護大家衝過去。

在江玉平的掩護下,突擊隊衝過去了。江玉平昏迷了好一會兒,又被炮火震醒。往後爬70米就是戰地包紮所,可以保全生命。往前爬則是血戰中的前沿高地。江玉平沒有猶豫,一寸一寸向前爬去。

爬行過程中,江玉平的右腳又被炮彈炸斷。但他仍繼續爬,200多米的距離,被江玉平染成了一條血路。幾個小時後,雙腿都被炸斷的江玉平終於爬上了前沿高地。此時他雙腿斷處露出白森森的骨頭,戰士們看得全都流下了眼淚。

江玉平表示,自己曾在這塊陣地上堅守過,熟悉情況。他用微弱的聲音向新接防的戰士們交代了雷區的位置,越軍經常偷襲的陣地缺口,哪裡還存著幾箱萬分危急時才能使用的手榴彈。交代完這些,江玉平才嚥下了最後一口氣,犧牲在前沿陣地上。

這些英雄值得我們永遠銘記。讓我們記住英雄的名字,永遠不要忘記。參考資料:兩嶽雄師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通常來說,戰場上的衛生員是沒有配槍的,因為根據國際法來說,衛生員需要佩戴有專門的紅十字標誌,證明自己屬於非戰鬥人員,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對於配有明顯紅十字標誌的人員和設施等等是不能夠攻擊的,也因此,衛生員沒有標準配槍的問題。

當然了,實戰當中,衛生員等等也可以有機會使用武器的機會,不是所有的交戰方都執行國際公約,但是他們沒有什麼專用槍械,只能說從現有的槍械當中選擇一款,認為自己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使用了,在作戰當中呢,衛生員不擔負什麼作戰任務,主要就是搶救傷員等,這屬於救死扶傷。沒有要求衛生員投入戰鬥的,也因此不給他們專門編列武器編制是正常的,只是在槍械富裕的時候,才可能會給他們臨時加配一些武器,可以說有什麼可以配備什麼。


麥田軍事觀察


前幾年上映的《血戰鋼鋸嶺》還記得吧,裡邊的軍醫德斯蒙德·多斯就因作為基督安息日會信徒,因此拒絕持槍上戰場並救下數十名友軍而聞名。但實際上醫療兵通常時候還是會攜帶武器以自衛的。

以美國為例,二戰時美國在歐非戰場的醫療兵通常攜代M1911手槍,但不帶的比例也很大,因為自打1864年第一份日內瓦公約就規定了醫務人員不屬於戰鬥人員,向其開火將被列為戰爭罪,德國人相對來說比較遵守這個規則,因此看到手臂和頭盔上有紅十字的醫療兵都不會開槍,因此帶不帶武器無所謂。(一般來說,空降兵中的醫護兵基本都會帶手槍或者M1卡賓,但如果醫護兵用武器參與進攻,則不受日內瓦公約保護)

而太平洋戰場這邊不一樣,日軍還特別喜歡瞄著帶十字的醫護兵開火,他們認為這樣更能打擊美軍士氣,因此海軍陸戰隊的戰地醫護兵乾脆就不帶標識,這個細節在鋼鋸嶺中有體現。而且太平洋戰場的醫療兵更多的是攜帶M1卡賓槍參與作戰

總的來說,由於醫療兵的特殊性,他不能作為被攻擊對象,但得看面對什麼樣的敵人和處於什麼樣的戰場環境。像日軍這種無視規則的,那麼醫療兵必須兼任戰鬥人員。

或者說像一戰那樣毒氣什麼都用上的,醫療兵也必須配備武器以自衛。


瘋狗的輕武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一般根據日內瓦公約,戰場衛生員禁止帶武器,這個不存在什麼可以帶自衛武器的說法?什麼叫自衛武器?六四小砸炮就不能主動開槍?不能打死重機槍手?不過說這問題複雜,到不是說這個,而是戰場上“衛生員”本身就很複雜,情況很多,一種是紅十字會衛生員,同一個戰場就可能有第三方中立紅十字會衛生員,敵對雙方各自的紅十字會衛生員,有可能談的攏,三方統一行動,也可能談不攏,各自行動,這是民間和平性質的組織,是絕不會帶武器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雙方為表示風度,也不會故意朝紅十字成員開槍,還會盡力保護和避免誤傷,用不著衛生員自己帶帶武器。



如果一旦出現某方故意朝紅十字(或紅新月及類似性質的組織)開火的情況,紅十字組織也不會戰場還擊,只會全部撤出戰場,然後在輿論、國際支援方面作一些回擊。還有一種衛生員,就是交戰雙方各自的野戰醫院派上來的衛生員,這種時候有軍籍的醫護人員為主,也有可能會有臨時徵用的地方醫護人員,這些衛生人員,哪怕有軍籍,因為不是專職戰鬥人員,培養方向不同,可能會比普通民眾更瞭解熟悉一些武器,但也僅此而已了,真讓他們拿著武器自衛,實際意義也不大,一般是派警衛部隊予以保護,像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南就有特工滲透過來襲擊我野戰醫院,殺傷我醫護人員和傷病員的戰例,能怎麼辦呢?只能在戰場上嚴厲回擊,自己更加註意嚴密保護而已,負責戰鬥的警衛部隊都沒能防住,醫生護士拿武器就能自衛了?


同理,這種野戰醫院派出的衛生員,真的也只能指望對面有素質點,有底線點,要打的話自己帶什麼武器都不好使,哪怕能有蘭波的本事抱著重機槍上戰場,人家還有高平兩用機槍收拾你呢。痛苦的是這種衛生員,不能像紅十字會的衛生員一樣,有被射擊情況就退出戰場,他們同樣是軍人,在槍林彈雨下,也要救護自己的戰友,那麼對於他們的保護,最好的只有爭取戰場主動權,儘快儘早把會威脅到他們的敵人消滅或打跑。不太瞭解外軍這方面的情況,不過在戰場上我軍是還有第三種衛生員的,我軍基層部隊裡本身就有衛生員,他同樣也是戰鬥人員,只不過在戰術分工上,他需要多學習戰場救護,在戰鬥時要在戰鬥一線第一時間救護受傷戰友,這就是個揹著急救箱的戰鬥士兵,他背的急救箱上會有紅十字標誌,但他本人身上不會有顯著的,給對面看的紅十字標誌。


因為這個戰鬥人員要背急救箱,一般會配備輕便一些的衝鋒槍,當然,現在我軍也有條件給一線戰鬥步兵額外配備自衛手槍了,衛生員自己願意的話也可以多帶一把手槍,或者乾脆只帶手槍,這個到沒有聽說有具體的硬性規定,看個部隊自己有沒有要求,以及衛生員自己習慣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戰場上的衛生員其實不用帶什麼槍的,也基本上沒什麼時間開槍。如果一場戰鬥到了連衛生員都要開槍的地步,那隻能說明戰場形勢十分危急了,這個時候的衛生兵,應該是手頭有什麼槍就用什麼槍了。

衛生兵雖然不是以斃敵為目的的戰士,但他們一樣是我們應該尊重的英雄。我給大家講一個衛生兵的故事。



(衛生兵)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第40軍120師某營衛生員張炳福隨著志願軍奉命入朝。這時正是“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吹噓讓美軍回家過聖誕節的那個時間點。

120師在入朝的第三天,就和南朝鮮軍交上了火。當時南韓軍隊的一個營就在120師左側二十公里地左右,志願軍決定利用夜晚突襲,將敵人這個團吃掉。志願軍戰士跑步從山路摸過去,只見路上停了幾十輛汽車,南韓部隊正在睡大覺。志願軍迅速佔領了山頭高地,戰士們衝下去,把敵人一個營都消滅了。這一仗,志願軍就繳獲了100多輛汽車。可惜當時沒幾個人會開汽車。戰鬥結束後不久,美國飛機就來轟炸,這些汽車全被炸成了廢鐵。這是衛生員張炳福第一次參加戰鬥。


(離休後的張炳福)

在二次戰役時,張炳福的那個團奉命攻擊敵人一個高地。守衛這座高地的是聯合國軍的一個土耳其加強連。為了能及時救治傷員,上級命令將前線的急救所設在距離高地不遠的一個坑道里,張炳福和其他衛生員、擔架員藏身其中,這個坑道的出口距離敵人只有三四百米。

清晨六點,志願軍利用炮火向敵人高地進行了轟炸。但由於我軍炮火威力有限,半個小時後,敵人陣地上的上百門炮一齊向我軍開炮,炮彈遮天蔽日。急救所的兩個出口都被炸塌了,連裡面的蠟燭都因為缺氧點不著。

(衛生兵)

在炮火停熄後,我軍對高地發起了衝鋒,衛生員張炳福帶著擔架員跟在衝鋒的戰士身後。在敵人的火力下,衝上去的戰士不斷倒下,本來由兩個擔架員抬一個傷員,變成一人負責一個傷員。張炳福將一個個傷員用揹包帶綁到背上,爬回坑道。

在一次衝鋒中,兩位擔架員剛揹著傷員返回時,敵人的炮彈剛好落在他們身邊,兩個同志都犧牲了。”張炳福在戰地急救所堅持了兩天,救治了很多戰友,但還有很多戰友犧牲在坑道中。到志願軍攻克了這座高地時,幾十平米的救護所內,堆滿了犧牲的戰士的遺體。


(衛生兵)

120師的這個戰地衛生所,在此戰中一戰成名,被評為“救護英雄衛生所”。張炳福也榮立了個人三等功。

還有一次,張炳福所在的營奉命穿插到敵人的心臟地區,發現了敵人一個炮兵陣地。營長親自帶著兩個連下去消滅這個炮兵陣地。這場仗一直打到天亮。敵人的炮兵陣地有一個警衛連,裝備了輕重機槍十餘挺,我軍傷亡很大。作為衛生員的張炳福在敵人的子彈中來回穿梭,將一個個傷員背到隱蔽的地方救治。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他搶救了6、7名戰士。戰鬥結束後,張炳福又被記三等功一次。

在朝鮮戰場,張炳福跟著尖兵排向前運動的時候,曾被子彈打穿過大腿,休養了一個多月。養好傷後,他又返回部隊,救治戰友。他說,他早一天返回戰場,就有可能挽救一個戰士的生命。美國飛機大炮很多,我們的戰士特別容易受傷,如果得不到救治,犧牲的幾率很大。


這位英雄的衛生兵,不但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部隊,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也都先後參了軍。張炳福說,他們家與部隊血肉相連,只要張家有人,就會一直投身綠色軍營,為保衛祖國獻一份力量。

離休後的張炳福現在兒孫滿堂,過很幸福。雖然他是一個衛生兵,沒有親手殺死過敵人,但他的事蹟也應該被我們記住,受到我們的尊重。


歷史漫談君


衛生員屬於連隊的定員編制,不編入戰鬥班,也不配發武器,在戰場上需要自衛武器的時,有什麼槍用什麼槍,一般手槍較輕,用的多,有時沒有手槍時,可攜帶較輕的其它槍,但不屬於個人配發的武器。衛生員屬於非戰鬥人員,不承擔戰鬥任務,在行動時,指定戰鬥人員給予掩護,在沒有俺護的情況下,可使用槍枝自衛。


手機用戶62548063670


如果是在戰爭或戰場環境不論什麼人,只要是軍人就必須配槍,為了自衛也得配槍。如果沒給配發武器就是領導愚蠢無知。


雪松127947852


一般配備手槍為了方便因衛生員要攜帶簡單的急救工具如急救包止血帶三角巾等,有時也帶衝鋒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