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中國人的家文化

安家,安於此,長於斯。《安家》是對中國人家文化的真實折射與投影,是現代中國人對於家文化理念的一種體現。家一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內、住所,《史記·樂毅列傳》:“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引申為安家落戶、定居。

中國的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禮記》中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闡述影響至今。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對於中國人來說,家不僅是一個住所,一筆財富,更是親情血緣連接的紐帶。

《安家》的故事背景位於上海,上海不愧於魔都的稱號,劇中講述的每一個關於房子、關於家的故事,無不透漏出魔幻現實主義的氣息。

劇中的第一個故事就直接尖銳的反映現實。海清飾演的婦產科專家因為懷了二胎想要改善居住環境,打算買個面積更大、全向朝陽的學區房,看了不下幾十個房子卻都沒有選到合適的,不是條件不符合就是價格太貴。夫妻二人看完房坐在車裡感慨道:倆人博士畢業,在上海辛辛苦苦奮鬥七八年,連套像樣的房子都買不起。劇中宮蓓蓓跟丈夫一家六口人住在一個六十二平米的擁擠房子裡,她挺著孕肚加班到深夜才回家,打開門,兩個老人帶著孩子擠在一張床上,丈夫睡在客廳的地板上,自己還要躲進衛生間在馬桶上辦公。


安家——中國人的家文化


劇中宮蓓蓓夫妻二人都是高知分子,名校出身的博士,連他們都買不起房子,那學歷更低的普通人呢?他們的遭遇向我們反映了一個殘酷無奈的現實:哪怕你寒窗苦讀十幾年成為了一個高學歷人才,又辛辛苦苦地在大城市裡奮鬥了數年,你也很有可能在這個城市買不起一套房。

從我們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宮蓓蓓的要求並不過分。房間向陽是對房子的基本要求,全陽固然苛刻,但體現了對於家的自我憧憬;面積不需要太大但是一定要有一間儲物室,這是她的私心,想要和丈夫有一間自己的書房;而學區房的要求更不用說,這是萬千中國父母對於下一代的責任,誰不想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一個良好的教育?誰願意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從以前的遮風避雨、安身立命到如今的買房需求,人們賦予了家更多的功能與意義,但家的基本概念並沒有改變,房子並沒有溫度,而家是溫暖的。

第二個故事,我看到的是每個來到大城市的人想要買房紮根的執念。

嚴叔夫婦經營著一家包子鋪,為了給兒子娶媳婦,打算給兒子買套婚房。夫婦二人起早貪黑地忙碌了幾十年才攢下只能買一居室的房子錢,他們操勞了大半生,無非是想兒子在上海這個城市紮下根,擺脫外來人蝸居、蟻族的生活。

從嚴叔夫婦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式”父母的影子,他們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苦了兒女,耗費了自己半生的心血也沒關係,只要兒孫過得好就滿足了。

中國人不熱衷來世、永生、天堂這些超越世俗的目標,而是追求在平淡的居家生活中“享清福”。在多數中國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眼中,居家過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也都體現在過日子之中。

房似錦就是抓住了嚴叔夫婦希望兒孫有出息的心態,強調宮蓓蓓夫婦全家高知,果然很快打動了嚴叔夫婦。


安家——中國人的家文化

令人難受的是嚴叔夫婦最後並沒有能和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反而被趕了出來。這段劇情揭穿了一些中國式父母的悲哀: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不可否認的是嚴叔夫婦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問題,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父母想盡量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這本沒錯。但是,失去自我,毫無底線的溺愛往往會讓孩子不知感恩。


這部劇最大的看點與我而言是對現實的折射,是對中國的家文化發展到現在的一種闡釋。買房,不僅是年輕人的執念,也揹負著老一代人的責任。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對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追求始終沒有變化,變化的是對於不同人生背後的中國式倫理和家庭文化的理解。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與每個中國人心中最敏感、柔軟的位置有著最緊密的聯繫,承載著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