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被英國殖民時,曾是英屬印度一個省,為何後來沒和印度合併?

Belanov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佔領緬甸全境後,將其作為一個省,併入英屬印度管轄。印度獨立時,在蒙巴頓主導的“印巴分治方案”領土劃分中,卻不見緬甸的身影。

獨立之後,印度倚杖龐大的體量,以英國繼承者自居,四處出擊,吞併了大量原屬英屬印度的土邦,卻為何放任緬甸獨立,沒有將其合併入印度領土呢?

(緬甸獨立)

一、兩者殖民歷史不同。

緬甸位於中南亞半島,和我國、老撾、泰國相鄰,南臨印度洋孟加拉灣,西部和孟加拉國及印度接壤,總面積67萬平方公里。

緬甸早在1044年成立國家,先後經歷蒲甘、勃固、東籲和貢榜四代封建王朝,曾長期為我國的藩屬國,具有悠久的國家歷史。後來,直到英屬聯邦整合完成,在1824年到1885年,三次英緬戰爭後,才淪為英國殖民地,被併入英屬印度。

在英國殖民者登上南亞次大陸之前,在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國區域內,分散著大大小小數百個公國,即使印度最強大的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時代,所統一的疆域也僅為印度北方部分地區。

英國人來到後,通過整合瓦解,各個擊破,直到1858年,印巴分治前的英屬印度殖民區才整合完成。正如丘吉爾所說,英屬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

可以看出,殖民時期,英屬印度能夠整合一體,緬甸之所以能成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完全是英國人一手造成的,和印度並沒有什麼關係。

(昂山舊照)

二、獨立時緬甸和印度處於平等地位。

雖然緬甸曾經作為英國殖民地併入英屬印度,但是早在二戰爆發前,緬甸就脫離英屬印度,單列為英屬緬甸,在大英殖民體系中,和英屬印度不再是從屬關係,而是平等地位。

二戰爆發後,以昂山為主的緬獨立派和日本合作,成立緬甸獨立軍。配合日軍切斷英美援華物資通道,將英軍趕往印度。在協助日軍佔領緬甸之後,宣佈獨立。

日軍潰敗之時,在取得英國人接受緬甸獨立的承諾後,昂山轉而和英國人合作。1947年的《彬龍協議》,緬甸各族同意高度自治前提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1948年,英國承認緬甸獨立。

在印度獨立之際,緬甸的獨立運動已經開展多年,才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脫離,不可能願意再次被印度統治。

(緬甸僧侶)

三、印緬間的民族矛盾不可調和。

印度雖然是佛教起源地,但占主導地位的卻是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

緬甸卻是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在英國將其併入英屬印度,加大開發力度後,大量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湧入緬甸,和當地人爭權奪利,雙方流血衝突不斷。1930年,緬甸還爆發了反對印度移民的大暴動。如今備受指責的羅興亞人問題,正是當年英國把緬甸併入英屬印度時,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

由於,當時緬甸和印度間民族矛盾的不可調和性,英國不得不將它們分開,允許緬甸獨立出來,建立自己的憲法,成為英屬緬甸。

英屬印度自身也是由各個不同宗教信仰的土邦組成。因為這種民族差異,各民族間衝突不斷,這才有了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主劃分的印巴分治方案。而因為宗教問題早早脫離出來的緬甸,當然無需參與分治亂局,更不會接受合併。

編輯搜圖

(印度總理尼赫魯)

四、沒有國家歷史底蘊的印度實力不濟。

由於英屬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並沒有國家歷史底蘊。1947年印度獨立時,宗教矛盾頻發,英國人不得不實行印巴分治。再加上印度的種姓等級制度,各個民族間的權力並不平等,英屬印度內部矛盾重重。

因此,印度雖然佔據了南亞的大片領土,但並沒有足夠的實力統一整個南亞。在失去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後,時至今日,印度和緬甸間的幾個東北邦也時常鬧獨立,分裂傾向明顯。

連英屬印度原有的領土都難以保全,印度想把緬甸納入自己版圖,也只能想想而已。

其實,印度在獨立前夕,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經提出,讓緬甸作為印度的一個省,和印度同時獨立出來。如果如願以償,那今天的印度,可就不僅僅只是南亞霸主了。不過這個提議,被向來與印度不和的緬甸一口回絕。

印巴分治後,印度除了吞併周邊一些小的土邦公國外,主要重心放在和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的問題上。再加上內部矛盾重重,面對實力雄厚的緬甸,自然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放棄整合緬甸的想法。

(參考資料《英緬戰爭與緬甸殖民化》)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因為民族問題和現實問題。

第一,民族問題。

就民族來說,緬甸雖然有很多民族,但緬族仍然佔到百分之六七十的數量。

作為主體民族,緬族和印度沒有什麼交集。

印度的民族很多,但種姓前三個都是雅利安人,屬於白人,是統治階層。

而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屬於黃種人。

緬族歷史非常悠久,早在1044年就建立了蒲甘王朝,是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

而且緬族並不是弱小民族,今天數量也有三千萬以上,古代也至少有幾百萬人,不是那麼容易被征服的。

第二,現實問題。

緬族一直都是比較強悍的。

蒲甘王朝以後,還有勃固、東籲和貢榜3個封建王朝。

緬族驍勇善戰,曾經同清王朝發動過多次戰爭。

乾隆時期滿清損兵折將,這才打了個平手。

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花費長達60年時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付出巨大軍費和人力損失,這才佔領了緬甸。

但緬族並不屈服,不斷的反抗。

在二戰之前,緬甸發動過多次大規模人民暴動,武裝反抗英國人。

大家都知道,昂山素季他爸德欽昂山為了獨立,不惜和日本人合作,組成偽軍緬甸獨立軍。

二戰期間,德欽昂山藉助日本侵略軍,趕走了英國的實力,也得到了些許自治地位。

所以,到二戰結束以後,緬甸民族情緒高昂,一致要求獨立,是絕對不會同意併入印度的。

其實,緬族人對印度人有一種骨子裡的痛恨。

當時英國人為了便於瓦解緬甸經濟,曾經獨立印度高利貸集團來緬甸放貸。

英國政府通過政策將緬甸農民擠兌破產,再由印度人借高利貸,讓緬甸人永遠成為忙於溫飽的奴隸。

所以,在二戰英國殖民政權崩潰的時候,緬甸老百姓第一個追殺的不是英國人,而就是這些放高利貸的印度人。


薩沙


早在1937年緬甸就已經脫離英屬印度,成為一塊單獨的殖民地了

1752年緬族軍閥雍籍牙建立了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貢榜王朝,這個王朝也是緬甸歷史上最強大的一段時期,其向南曾一度佔領暹羅,向北則與清帝國爭雄,與清朝打了七年的“清緬戰爭”,此戰緬甸配備的西式火槍給了清軍將領極大地震撼,並且受限於氣候和地形,清軍雖然兵多,但是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以雙方議和而告終,可見當時緬甸之強盛。

不過常年的戰爭也大大損耗了緬甸的國力,讓西邊的英國殖民者嗅到了可乘之機。

其實緬甸與英國的關係一直還算不錯,雍籍牙在建國之初就通過與英國人的貿易,獲取了大量的火器,這也是緬甸能同時與暹羅和清朝抗衡的重要原因。

在與雍籍牙貿易期間,英國人想借機控制緬甸沿海的一些島嶼,以後日後進一步蠶食緬甸。但攝於當時的貢榜王朝還處於上升期,英國人的圖謀沒有得逞。

19世紀後,緬甸國力還是衰落,而在英國殖民者控制了印度的孟加拉和馬拉特地區後,英屬印度與緬甸正式接壤,緬甸的國運慢慢走向下坡路。

1824年,英國挑起了第一次英緬戰爭,這一仗打了兩年時間,最後緬甸戰敗,與英國簽署了《楊達波條約》,割讓了南部的丹那沙林、西南部的阿拉乾和西北部的阿薩姆及克車地區,並向英國賠款1000萬緬元。

不過英國雖然贏下了第一次英緬戰爭,但英軍的傷亡過萬,所獲得的戰爭賠款也不足以支付英軍的軍費,這讓英國政府對東印度公司非常不滿。1852年,英國以保護英商利益為由發動了第二次英緬戰爭。

與第一次英緬戰爭不同,到第二次英緬戰爭時,英軍進一步拉大了與緬甸的武器差距,英軍僅用半年時間就佔領了整個下緬甸地區,迫使緬甸求和。

在佔領下緬甸之後,緬甸喪失了全部的海岸線,。由於此時清帝國內部爆發了天平天國運動,西北和西南也相繼出現動亂,根本無力顧及緬甸,於是緬甸就試圖與法國聯合,希望通過以夷制夷的手段遏制英國的入侵。

緬甸的行為立即引起了英國的警惕,並且隨著法國控制了法屬支那地區,英國再也坐不住了。1885年10月22日,英國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此戰英國的目的非常明確,徹底地滅亡緬甸。

這時緬甸的國力已經完全不能與英國相抗衡了,在戰爭打響後緬甸曾多次派人求和,但是都遭到英軍拒絕。一個月後,英軍攻入緬甸臨時首都曼德勒,緬甸滅亡。

緬甸滅亡後,英國將緬甸併入英屬印度殖民地。

(英屬印度)

在統治緬甸期間,英國人延續了在印度的政策,對於北部和西部的一些土司,英國人允許他們繼續自治。而對於緬族所在地區,英國政府的政策與香港差不多,也多是籠絡當地上層人物,使其幫助英國維護在緬甸的統治。

一戰過後,緬甸自治的呼聲越來越高,反英起義也時有發生。到1930年,緬甸內部呼籲與印度分離的要求越來越強烈。迫於緬甸人民的呼聲,1937年緬甸正式從英屬印度分離,成立了英屬緬甸殖民地。

在印緬分家之後,英國人在緬甸舉行了首次選舉,貧民黨主席巴莫當選英屬緬甸首任總理,英屬緬甸開啟了有限度的自治。不過緬甸的獨立人士並不滿足於有限自治,他們最終的目標是爭取緬甸的獨立。

二戰爆發之後,以昂山為首的緬甸獨立人士選擇與日本合作。1940年,遭到英國當局通緝的昂山逃往日本,在日本的扶植下,昂山接受了正規的軍事訓練,並在1941年悄悄返回緬甸,成立了“緬甸獨立軍”。(昂山)

1942年,為了切斷英美對中國的物資支援通道,截斷滇緬公路,日軍全面入侵緬甸,而巴莫和昂山則協助日軍佔領緬甸,宣佈緬甸獨立。

二戰末期,眼瞅著日本即將垮臺,昂山等人轉而與英國合作,而英國為了對抗日本也接受了昂山等人的反正,並同意緬甸在戰後獨立。

到二戰結束後,英國承認緬甸在戰時的獨立宣言繼續有效,但由於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緬北幾個大的民族一直都是出於自治狀態,並不願意交出權力。

到1947年2月,在緬甸北部撣邦彬龍鎮,緬族、撣族、克欽族和欽族領導人簽署《彬龍協議》,同意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共同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1948年年初,英國正式承認緬甸獨立。

縱觀緬甸歷史,緬甸作為東南亞的一個地區性大國,擁有者自己悠久的文化和歷史。雖然印緬兩國接壤,印度對緬甸的影響也很大,尤其是在信仰上,印度發源的佛教更是成為緬甸的國教。但隨著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印緬之間就幾乎沒啥文化溝通了。

近代,英國殖民者是出於統治便利才將緬甸和印度合併到一個殖民轄區,但雙方文化和民族的差距使得英國政府最後又重新將二者分開。並且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緬甸還待在英屬印度內,緬甸人也絕對不會同意加入印度的。

(緬甸有著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並且緬族本身也是個大民族,緬甸人是不可能答應和印度合併的)


千佛山車神


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籲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印度獨立之前,印度的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總理想拉著隔壁的鄰居緬甸一起獨立,順便把緬甸變成印度的一個邦。但緬甸方面考慮都不考慮,直接拒絕了印度的這一方案。


為何呢?


首先,因為緬甸和印度民族不同。緬甸主要構成成分是緬族,歷史上受中華文化更深一點。印度主要是印度斯坦族、馬拉地族,這兩個民族並不融洽。歷史上緬甸曾多次發生反印起義。


其次,兩國宗教也不盡相同。雖然印度是佛教發源地,但印度人主要信奉的其實是印度教,而緬甸信仰的主要是佛教為主,加一點伊斯蘭教。


再次,緬甸歷史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如果要跟印度合併,那就會變成印度的一個邦,緬甸當然不幹。而且尼赫魯的大印度想法,充滿霸權主義思維,緬甸人很警惕。


緬甸現在算國際熱點,幾年前它也曾在幾個大國間漂浮,對北方鄰居充滿了警惕。直到它有一天意識到其實是它自己的偏見和誤會時,它才發現它應該跟誰做朋友。



北京不冷東京熱


因為緬甸比印度獨立早。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佈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鐵塔-劉植榮


緬甸的昂山素季當時極度看不起阿三的處事作風,當時距離合並只差一步之遙,到後來印度總理在合併條件上出爾反爾導致了談判的崩潰。


羊駝仙人


印度其實已經佔了緬甸一大塊了,現在的緬甸是剩下的


歪脖老葉RET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國人曾經在南亞與東南亞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英國在1858年到1947年間於印度次大陸建立的殖民統治區被稱之為英屬印度,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緬甸。在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當然這並非緬甸人所願,都是英國人強迫併入印度的。印度獨立之前,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總理想拉著隔壁的鄰居緬甸一起獨立,順便把緬甸變成印度的一個邦。但緬甸方面考慮都不考慮,直接拒絕了印度的這一方案。那麼緬甸與印度為何沒有合併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1,緬甸人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民族獨立而甘願成為印度人的一個行省。雖然緬甸和印度獨立之前同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但實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緬甸已經從英屬印度裡獨立了出來,成立了一個新的稱呼英屬緬甸,與英屬印度平起平坐。如果獨立後和印度合併,那麼緬甸就會變成印度的一個省,緬甸人不可能會幹這麼蠢的事情!

2,緬甸和印度有種族矛盾。當年在英國時期,因為英國大量向緬甸移民印度人,所以引發大反抗.甸的主要人口是緬族,緬族是黃種人;而印度的主要組成人口是印度斯坦族、馬拉地族。緬族與膚色黝黑的印度人種在體貌上有很大的差別,緬族人一直稱呼印度人為“格拉”,意思是激進暴力分子。1930年代緬甸經濟面臨崩潰,緬甸人憎恨於印度人的暴力式管理,曾發生過大面積的反印示威。

3,緬甸與印度有宗教矛盾。印度雖然是佛教的發源地,但是佛教在印度並不佔優勢,而是印度教成為印度信奉人數最多的宗教,其次是伊斯蘭教,信奉佛教的人數較少,而緬甸卻是一個佛教國家。

4,兩者的語言與文化也有相當大差別。印度主要流行印地語,另外印度的民族與語言特別多;緬甸以緬甸語為官方語言。

5,印度兼併緬甸的實力不夠。印度在印巴分治後,主要的精力在於跟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為此爆發了幾次戰爭。而且單單是巴基斯坦,印度就搞不定。在失去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這兩部分領土後,印度的版圖不再完整,印度與緬甸的領土接壤部份是以黃種人為主的東北7邦,印度東北部在行政上屬於印度的時間較晚,這個七個邦一直對印度有分離主義傾向,經常鬧獨立,並且這7個邦與印度其他部分之間以寬度只有21千米的西里古裡走廊相連。印度人想再通過東北邦去兼併面積更多的緬甸也只能想想而已,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是不可能的。

 



雄鷹展翅長空


緬甸地區地理上不屬於印度次大陸,民族情況也比較複雜,人口眾多,這裡還是有自己的民族意識的。

信仰以佛教為主,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信仰都不一樣。

英國人為了方便統治,可以把這裡設為英屬印度一省。真到控制不住殖民地了,英國人“攪屎棍”的本性不會讓這裡成為一個大國。更何況,這兒本來就跟印度不是一條心,就算想合併,中間還隔著一個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