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佔有慾"太強,蠻橫任性怎麼辦?3步應對策略家長一看就會


"佔有慾"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我們會對自己的所有物抱有好感,非常介意別人擅自觸碰我們的東西,

當別人未經允許隨意觸碰我們的東西時,絕大多數人會感到厭煩、抗拒,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反應。

但是在嬰幼兒的早期教育中,佔有心態常常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導致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中出現了錯誤,頻頻"踩雷",讓孩子不愉快,結果造成了親子間的矛盾。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和進步,家長們越來越能認識到佔有慾的存在,不再強迫孩子去分享,這讓很多孩子不用再承受和自己心愛之物分離的"悲劇",但是我們的家長們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容易"極端",當教育理念提倡"不要強迫孩子分享"了之後,很多家長直接取消了分享教育,結果把孩子慣得驕縱了起來。

孩子

重視佔有慾,但也別忽視分享教育

1. 佔有慾的重要性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佔有慾是非常正常的一種情緒。

孩子對家長的至親至清抱有佔有慾,才會非常在乎家長對自己的看法,想要成為家長眼中優秀的孩子,成為令家長滿意、自豪的孩子。在家庭關係中,佔有慾催生出了積極努力的原動力。

家長對孩子也抱有佔有慾,因此在別人欺負孩子的時候會挺身而出保護孩子,當孩子遭受到心靈的打擊時,家長永遠願意接納孩子,安撫孩子的悲傷。佔有慾與父母親情相輔相成。

正因為有佔有慾,我們才會強調對自己的東西的擁有權,並且有了"私有財產"這一概念,佔有慾可大可小,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孩子

2. 佔有慾太重太輕都不好

佔有慾太重的人,容易變得斤斤計較,會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保持懷疑的態度,因為他們無法從心底裡相信別人,總是警惕著別人是不是要和自己爭奪東西。

佔有慾太輕的人,容易讓人覺得太心寬、不可靠,因為這類人看上去太過"佛系",似乎什麼也不在乎,因此別他們不太容易獲取他人的信任,同時也容易因為自己的滿不在乎而吃虧。

讓孩子的心態趨於"中庸"的狀態,對於事物和情緒的把控儘量做到合理,這才是最適合我們生活的狀態。

對於佔有慾和分享的教育,聰明媽媽這麼做

我曾經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同事,她的小孩佔有慾就比較強,但是這位聰明的媽媽在處理這個教育難題的時候,完全沒有和孩子發生矛盾,比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項教育。現在她的孩子已經15歲了,母子倆之間無話不談非常和睦。

這位母親教育孩子的思路非常優秀,可以拿來給各位家長做個借鑑,幫助家長們理清自己的教育方式,她是這麼做的:

1. 多做事少講道理

孩子年幼的時候對於一些大道理似是而非,並不能完全明白,就算記住了家長講的道理也不懂得如何去做才是正確的,如果家長覺得講了道理孩子就該把事情做對,這個想法就太為難孩子了,也容易讓孩子陷入迷茫中不知所措。

這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是很多家長卻不明白,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理論和太多都會讓他們猶豫不定,不知該如何處理面前的事物。

因此這位聰明的媽媽很少給孩子講大道理,而是先給孩子做個示範,然後鼓勵孩子自己去做,並且對於孩子的創新行為從不會簡單地制止或者批評。她的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總是抱著一種輕鬆愉快的態度。

孩子


另外這位媽媽也告訴自己的孩子,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很少講道理、下指示的情況下,孩子對媽媽為數不多的幾個要求記得很牢,就算創新和探索時也會小心行動、並不魯莽,因此他的媽媽也不用對孩子太操心,對於一些明顯可能會造成不好後果的行為,孩子絕不會自己擅自去做。

這個理念從心理上就拉近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2. 先交朋友後分享

在前一條的基礎之上,這位聰明的媽媽並沒有直接利用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信任感去要求孩子嘗試分享,而是態度溫和地鼓勵孩子去結交朋友,並且允許孩子不和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

因此這個孩子完全不抗拒交朋友,在和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先收穫了快樂,享受到了交朋友的樂趣,並且他知道自己有拒絕分享的權力,因此能夠毫無負擔地享受和朋友一起玩耍的快樂。

正是在這種快樂中,孩子慢慢地自己轉變了想法,自發地想要和朋友分享快樂,想要維持這份友情,因此他開始嘗試和朋友交換玩具。

交換物品的分享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心理壓力較輕,並且在能夠有選擇權的情況下,孩子可以拒絕一些小孩用不好的玩具來換好玩具的"摳門"的交換方式,孩子自己就解決了在交換玩具中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

孩子

3. 讓孩子得到了感悟再"揭謎底"

這個媽媽最聰明的一點,就是不會在事情發生之前一味地嘮叨那些大道理,反而是在事情結束了、孩子感悟到了一些道理但是思維混亂、需要家長輔助總結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進行回憶和總結,並且向孩子揭示有關於分享教育的"謎底"。

掌握育兒"訣竅",教什麼都變得容易

在這位聰明媽媽的做法中,特別有一些小技巧需要我們各位家長學習,這些理念很具有現實意義,在實踐中獲得了很好的效果,應用在其他問題上也能夠得到很好的結果,家長們不妨嘗試一下:

①事前少講大道理;②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權利,允許孩子拒絕別人;③ 停止虛偽; ④ 做好事後總結。

當你想要教育年幼的孩子一個道理的時候,要明白孩子對這個道理是否有概念,如果家長作為一個成年人來看這個道理並不是那麼容易被小孩子理解,那就暫時擱置,不要去把這個道理講出來,因為你講出來孩子也聽不懂,就算你把這個道理當做語文試題讓孩子強行記住,孩子也不會運用。

孩子

有的家長可能會不服氣,覺得給孩子舉例子,講一些具有這個道理的故事,幫助孩子去理解就可以了,但是這要分情況,在大多數時候其實舉例子和講故事對於教授道理並沒有實際的作用。

除非是一些明顯具有顛覆性的事件,我們可以用舉例子來證明,比如教育孩子在學校裡不要隨便推搡其他小孩,因為這樣可能會讓別人受傷。孩子對於"受傷"有概念,知道是不好的事情,自然理解就容易很多,但是孩子卻很難對"佔有慾"產生比較具有關聯性質的認識。

另外,在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事的時候,我們要明白,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權力高興或者生氣。

在公園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有的家長帶孩子出來玩耍,會直接拿起孩子的玩具遞給其他小朋友並且說"你讓弟弟玩一下,要懂得分享"。

孩子

這個行為就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家長並沒有給予孩子同意的機會。而如果孩子因此不高興了,家長往往要訓斥他們"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不是教你了要學會分享的嗎",並且不允許孩子哭。

其實,不允許孩子表達不開心、強行讓孩子"學習"分享,這些行為都很虛偽,只是我們成年人一直不願意承認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