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子女記恨父母,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平民心態


毋庸置疑,不會有任何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記恨父母。如果真的有所謂記恨的行為,究其根源,問題也大多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畫成什麼樣,子女就是什麼樣。注意,是父母“畫”成什麼樣,而不是父母“想畫”成什麼樣。相信天下也沒有願意被自己的孩子記恨的家長。可是家長很多時候有意或者無意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難以癒合的心理創傷,甚至童年陰影。或許有的家長本意是為孩子好,可是並不是所有好心都能辦成好事的。

父母的控制是導致孩子記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國,好孩子的必備構成要素就是聽話,換句話說,無論這個孩子其他方面有多好,只要不聽話,基本上就與“好孩子”的稱號無緣了。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要求孩子聽話本無可厚非,但是當這種情況過了必要的限度,變成了控制。那麼孩子或許可以成績優異,前途遠大,但是一旦踏入社會,勢必會發現自身很多綜合能力的不足。反過頭來記恨父母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而更多的被控制型家庭下的孩子,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態,父母給安排的工作不想幹,那問他想幹什麼他又不知道,他內心也很痛苦但是沒有解決的方式,於是自暴自棄在家啃老成為了他們方式,部分孩子在諮詢的時候,會很直接的說出“他們從小就控制我,我長大了他們養著我不是天經地義的麼?” 教育孩子不代表完全包辦,要求孩子完全聽自己的。

父母的忽略是導致孩子記恨的主要原因之二

很多父母在過於關注孩子身體健康,成績的同時,會忽略掉孩子的情感以及心理需求。

而且經常把諸如“小孩子哪來的壓力”這種話放在嘴邊,而且教育孩子的時候,只在意孩子的行為,而對孩子的心理變化與情感需求基本忽略,這同樣會給孩子造成童年陰影,“父母並不在乎我”這種感受會隨著父母的一次次忽略被深深的刻在孩子的潛意識當中。當孩子長大以後,發現自己的不再善於表達情感,對愛與被愛都覺得迷茫的時候,抱怨與記恨自己的父母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父母的區別對待是導致孩子記恨的主要原因之三

雖然男女平等已經宣傳了很久了,但是重男輕女思想在很多地方依然盛行,諸如“女孩子反正要嫁人,上學有什麼用”的論調依然屢見不鮮。而對男孩子的極度寵愛,會給女孩心理帶來巨大的傷害,而有趣的是長大後被父母繼續榨乾價值的也會是這個童年飽受冷眼的女孩。 熱播劇《安家》當中的房似錦的遭遇事實上並非杜撰。


養育子女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之一,可偏偏這份工作不需要任何的崗前培訓,不需要任何的從業資格。

恕我直言,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從父母的發心來說的。但如果從行為上來講,那“不是”可就多了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