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負盛名的野外生存達人,獨身從西安到印度,行程25000公里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野生動物生存專家。他獨自從中國西安前往印度,行程超過25000公里。他不帶乾糧,也不抓野獸充飢。他只吃過路人的施捨和山上的野果。有了這種高超的野外生存能力,即使是現代社會的野外生存專家也不得不向風低頭。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野生生存專家是唐朝著名僧人玄奘(即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唐僧)。

玄奘大師的俗名叫陳毅。他出生在洛州銀川(今河南洛陽)。他於602年出生於隋朝的一個官家。據家譜記載,玄奘大師的祖先是東漢的一位名臣,曾祖父是後魏上黨的首領,祖父陳康是北齊國子的大夫,隋文帝時,父親陳輝任江陵縣長。

玄奘大師是陳輝四個兒子中最小的。隋朝末年,世界風雲變幻。著名學者陳輝辭職隱居農村,教兒子讀書。當時,佛教在中國非常流行。學習佛經是學者們比較時髦的學習方式。Chen Su,陳慧的第二個兒子,陳怡,他最小的兒子,宣臧大師,從年輕的時候就一直在閱讀各種佛經,為他們後來的修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12年陳輝去世後,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他叫張傑。11歲的陳毅跟隨哥哥來到京土寺生活學習,對佛教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後來,經隋代大理寺公使鄭尚國特准,同年在京土寺出家,取名玄奘。玄奘為啥特批出家?按照當時的社會習俗,寺院不接受幼童出家,但玄奘從小就學習佛經,對名利非常淡漠,願意在佛教中修行。於是,鄭尚國成了一個美人,並批准玄奘出家出家。

史上最負盛名的野外生存達人,獨身從西安到印度,行程25000公里

玄奘大師受戒後,致力於名師修行。成年後,他周遊世界,向著名僧侶請教,向信徒傳播佛教思想和經典。

公元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玄奘大師要求朝廷到西佛的發源地天柱學習經文。玄奘大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決定?玄奘在多年的實踐和研究中發現,不同流派的僧人對佛教教義的理解不同,對信徒佛教知識的傳播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影響。為了找到佛教教義的真諦,統一中國的佛教教義和思想,更好地為中國的佛教信徒服務,當時的幾位高僧手拉手寫信給皇帝,向西方求經。結果,唐太宗的反應與他在西行中的反應完全相反。他不僅拒絕了玄奘大師等人的要求,而且還嚴格禁止中國人未經允許出境。然而玄奘大師決定“冒著包租的危險,私自前往天柱”。

628年春,29歲的輕裝大師玄奘獨自離開長安(今西安),踏上了西行的征程。當時,西域已被唐朝控制。而且,唐代西域是絲綢之路沿線唯一的地方,生態環境相對較好。因此,在唐代,玄奘大師的西行比較順利。當他未經允許越境,走出唐朝的管轄範圍時,惡劣的自然環境成為他生存的嚴峻考驗。根據玄奘大師回國後所作的《唐朝西域志》記載,他從長安出發,經過甘肅,離開新疆,然後穿越阿富汗的雪山沙漠,進入巴基斯坦,最終到達目的地印度(位於克什米爾古國),行程超過25000公里。

史上最負盛名的野外生存達人,獨身從西安到印度,行程25000公里

瞭解中國佛教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早在南北朝梁武帝時期,僧侶就被禁止吃肉和魚食。然而,玄奘大師的西尋經之旅全是他一個人的。至於孫悟空、豬八戒、沙無極等才華橫溢的弟子,在西遊記中被編造出來的,也算不了什麼。唐朝時,玄奘大師與許多佛教信徒的恩人和睦相處。離開玉門關後,你會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你不熟悉的生活。雖然沿途也有佛教信徒為你施捨,但在你很少光顧的沙漠和雪山,你的生活會變得嚴峻。玄奘大師沒有描述他是如何在唐代西域荒蕪的異域生存的。然而,根據對中亞自然環境的瞭解和一些近代旅遊冒險家的傳記描寫,可以看出在沙漠和雪山中生存是一項非常艱難的挑戰。現代和現代冒險家都有自己的隊伍和充足的物資儲備和生存工具。但是玄奘大師是一個人,他不能捕獵野生動物作為食物。他只能吃營養價值有限、數量稀少的野生蔬果。他還必須處理缺水和被野生動物襲擊的風險。他能活下來真是奇蹟。今天的野外生存專家或旅遊專家,不用說,都是輕輕鬆鬆的。即使給你一匹馬或一輛汽車,再加上各種精密的現代工具和設備,如果讓他獨自沿著1400年前玄奘大師走過的道路來回奔波,生存的機會也很低。途中,玄奘大師只能靠野果野菜充飢。很長一段時間,他不吃高熱量的肉。作為一個普通人,由於營養不良,他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西部之旅。由此可見,玄奘大師的野外生存能力是無法與所謂的生存專家相比的。

史上最負盛名的野外生存達人,獨身從西安到印度,行程25000公里

玄奘大師到達目的地卡西米羅的確切時間是631年,當時他已經離開長安近3年。為了學習佛教發源地的佛教教義,玄奘大師在古印度呆了多年學習。直到643年,他才帶著657本佛經回到長安城。這時,唐太宗從一個年輕的皇帝(28歲,接任皇帝)變成了一箇中年皇帝。幸運的是,他沒有追究玄奘未經許可出國尋經罪。他還跟玄奘開玩笑說:“為什麼他去西天取經的時候,法師不去朝廷報到,這樣就可以派人護送他了!”和尚不大聲說話。玄奘大師回答說:“玄奘走的時候,他會再玩一次。但是,朝廷不允許這樣做。不求道的人,願意私下裡做。做專家的罪過只不過是羞愧而已。”唐太宗不求取樂,只好自慰,“師父出家後,與世俗世界決裂,便能託付自己的生命去尋求法律,造福百姓”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大師在長安建立了經文翻譯機構,將從天祝帶回的經文翻譯成中文,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664年,玄奘大師在長安逝世,享年63歲。一百多萬人為他下葬。玄奘的佛教遺物被放置在白鹿原。

669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將玄奘大師葬在唐朝。晚唐的肅宗皇帝為這座寶塔寫了“星角”一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