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戰疫"丨疫情復學在即,學生心理"復位"不容忽視!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又變幻莫測,牽動所有人的心。病毒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也讓我們的情緒面臨巨大挑戰。目前,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為全民共同目標,抗擊“心理”疫情同樣不容忽視。

國內的疫情即將過去,學生們也將在不久之後迎來返校的正常學習生活。在前一段時間,舒曼教授做了一次調研,瞭解學生目前的心理狀態,結果85%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良好,但也有15%左右的學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情緒問題,需要得到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中國健康管理協會、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的指導下,網家家APP推出大型疫情防控心理知識系列主題直播暨專家在線答疑指導活動“愛心戰疫”,全力狙擊“新冠肺炎”!百名心理專家免費在線指導答疑,從心理學的視角為大家,科普新冠肺炎的心理學防疫知識,更有愛心特群24小時鼎力加持,靶向瞄準、精準阻擊新冠肺炎!本期邀請到華東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專委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舒曼教授運用科學有效的心理學知識和方法為我們講解如何從心開始,安心復學。

乾貨整理如下

安心復學,要從心開始

舒教授有話說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安心復學,要從心開始”。

為了這次講課,我做了一個調研,瞭解學生目前的心理狀態,結果85%上以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總體良好,但也有10%的學生出現一些這樣或者哪樣的問題,這些是可以通過自行調節獲得解決。還有3-5%的學生需要給予具體的指導。由此可見,總體來說,疫情之下,學生總體是一個較為陽光的群體,但也有部分同學因為疫情的原因,出現這樣或者哪些的一些情緒問題,比如焦慮、比如抑鬱等情緒。

隨後我隨機訪談了一些同學。有的同學說:因為疫情的原因,正好在家一邊學習,一邊陪伴父母,感覺挺好。另一些同學說:因為疫情導致不能去學校上課,每天都很煩惱。兩位同學,在同樣的情境中,第一位同學,接納不能改變的,努力改變可以改變的,從而心情大好。第二位同學,把原因歸因為外在環境,從而心情鬱悶。

由此可見,環境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顆什麼的心來應對復學。心安定了,隨時都可以復學。如果心是亂的,即使復學了,也會影響學習效率。

疫情的影響,打亂我們的生活秩序,在重大疫情面前,我們是被動的,失去了掌控感。掌控感這像坐車與開車的人,我們許多坐車會暈車,因為坐車的是被動的。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剎車,什麼時候該提速。很少見到開車的暈車,因為開車的人有一份心理掌控感。

冠狀病毒疫情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迎來最後的勝利。那麼心理上的病毒呢?心理是外界的投射,我們感到害怕的,除了來勢兇猛的疫情,同樣還有因冠狀病毒所引發的負面情緒。

疫情之下心理行為反應

冠狀病毒爆發初期,我們會感到恐懼,是因為對它的認知是有限的。就像走進一個七黑的房間裡,我們不知道里面有什麼。一旦我們知道了,我們就不會感到恐懼和害怕。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為此,我們要對心理有一定的認知。

比如說,我們在深山老林,看到一個很奇怪的動物。一般來說,會有四種反應。一是戰鬥,二是逃跑,三是木僵,四是裝死。具體採取哪種反應,這取決於我們的心理評估,與我們自身的心理有關係。假如我們評估可以打得贏這個動物,我們就會激發所有力量,來參與戰鬥。打不過就跑。跑也跑不贏,就是一種木僵狀態,或者裝死。

在這次疫情之中,我們許多人體驗到這種情緒狀態,比如,有情緒高漲也有情緒激惹的時候,一點小事就容易發脾氣。還有逃避,還有不知該幹什麼。還有就是每天無所事事的狀態。

心理評估非常重要,就是自我價值感。比如,如果是百分制,他感受自己有90分的狀態,很有力量。如果他只有60分狀態。那麼他就會有幾種表現形式。第一、偽裝,假裝自己很強大,通過依賴手機不停刷相關的新聞,以獲得心理上的安慰;第二、攻擊其他第三人。第三是逃避。

疫情之下不良復學心態

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就是一個怪物,它傷害了我們很多同胞,我們會有哪些情緒反應呢。

1、首先是創傷性再體驗心理。表現為心理上一次次重複及復演創傷性的經歷,在行為上會表現為不停地刷屏關注與疫情相關的新聞。在

理智上,我們都覺得沒有必要,有些人會拼命壓抑它。但這是一股心理能量,壓抑它就不存在了嗎?不,它就像水壩裡的水,越是壓抑越需要釋放的途徑。記得小時候受了驚嚇,晚上經常會做噩夢,那麼成人呢?創傷性體驗是一種負性心理能量,積攢久了,總要找一個宣洩了出口,特別容易被一點點小事激惹。

2、其次是逃避鴕鳥心理。在災難面前,我們感到被拋棄,不知道接下來會面對什麼,生活失去了掌控感,處於不知所措、六神無主的狀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就是這種逃避心理。表現出不願意與人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逃避與疫情相關的話題,內心會充滿無助感。

3、再次是敏感恐懼心理。一個人現實的困擾是他的內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結果,而他的內心世界又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的。就像有人被小刀傷害過,就會對尖尖的銳器充滿恐懼。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如果認為疫情的過錯是人為因素,就會對他人感到仇恨,甚至有報復的衝動。有人在疫情期間恐慌被傳染,現在會出現過敏性人際交往,常會無端地懷疑、惴測他人,導致現實人際關係出現障礙。

由此可見,疫情結束後,要讓學生安心復學,不僅僅是簡單地開始恢復正常教學秩序,更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建設。

應對復學要培養四種思維

在這樣大面積的創傷中,許多人都充滿了困惑和焦慮。在心情抑鬱、焦慮自苦時找心理諮詢師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助,掌握基本心理學常識,瞭解心理調適技巧,學會在疫情之下自助或互助。我這裡強調四種思維很重要。

1、首先要培養時間思維,看到希望的未來。

時間思維三種重要的思考角度:一是把人生延伸來看,我們會發現每一種經歷都是一種成長,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筆財富。比如經歷過SARS的人,相比之下會更加淡定,因曾經的經歷會成為有效經驗,知道怎麼去應對。時間思維教會我們要接納當下每一份苦痛,在未來看都是很好的資源。一旦有了這種未來的思維,心理就會充滿信心和希望。危機如果是不恰當應對,就是危險威脅,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創傷;如果是恰當的應對,它就是機會。在疫情之下,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懂得健康的可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二是假設未來法。假設在一段時間以後,你把當下的困擾解決了,你會如何感謝現在的自己?這樣的思考非常有力量,可以增添信心與希望。三是關注過去的資源。“過去遇到類似的煩惱,是怎麼應對的?”“現在情緒這麼糟糕,在過去的時間裡,有沒有一些比較好的時候,那時是怎麼做到的?”人類大腦會有一種“快樂啟動”的反應,回想過去愉快的事情會帶來美好的體驗。

2、其次是訓練積極思維,美好生活重發現。

每個人內心都有正負能量,我們進行心理狀態的提升,不是要減少負性能量的部分,而是要增加正性情緒。學會在生活中不斷尋找有意義的事情,發掘內在的資源。比如情緒低落時,不是要試圖控制負面情緒,而是要多做一些積極有意義的事情。

生物的進化傾向於對問題及疾病的關注,人類的本性會傾向於對壞的信息更加註意,一框蘋果,總是會關注那個爛了的蘋果,而對好蘋果卻熟視無睹,“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對正向積極資源的關注最基本的方法有負陰抱陽,也就是說消極事件裡有正向積極的意義,比如焦慮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情緒,而不快樂是為了保持一份私人空間。積極思維還要保持欣賞的心態,充滿好奇心地發現微小的進步,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正能量的部分。“你是怎麼做到的?”通過好奇地探詢,發現在生活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仍可以提升內在的能量。此外,辯證中的積極思維很重要,“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比如無緣無故被人罵了,如果認為那個人是混蛋,必忿忿然;如果知道那個人是個笨蛋是個傻子,同情心也就油然而生。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比如被欺騙了報復放不下,被諷刺了怨恨放不下,被批評了面子放不下。把心情變一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消極情緒是為了保護我們讓我們活下來,而積極情緒是為了讓我們活得更好。

3、再次是訓練路徑思維,解決現實困擾。

因疫情防控的原因,我們都隔離在家,切斷與外界的聯繫,會使人變得孤獨,生命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旦阻斷就會產生焦慮與抑鬱。要嘗試多與人交流,在與人交談時,建立的情感聯結可以消除孤獨感,獲得內心的安寧,滿足歸屬與愛的需求。

我們之所以會困住,是缺少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路徑,所以我們打開心扉,接納他人對問題的看法及建議,學會新的角度看待你的問題,你自然就會找到更多的辦法解決你的問題。

比如失眠,你可以通過有效的治療去解決它,也可以與失眠共存帶著症狀去生活。一旦解決的路徑多樣化了,思維的彈性度就會更強了。通過跳出問題來看解決辦法,假如這個問題不復存在了,你覺得需要發生什麼。

4、最後是要運用現實思維,接納當下的情情緒。

現實思維就是遵循客觀規律,因疫情延誤了學業,出現焦慮情緒是正常的反應。在現實總是陰陽是並存,有高興就有痛苦,有完美就有缺憾,正如每個人的人生都期待像一張完整的紙,完美無瑕。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會這樣或那樣的缺憾與不足。有些人會不斷盯住自己的問題,從而放大了困境與磨難,哀嘆自己的不幸。我們應該看到這張紙雖有瑕疵,但並不影響這張紙整體的價值。情同此理,我們不要做一個完美人,要做一個接納現實的人。完美主義心態不利於健康,抑鬱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但完美欲是人的天性,但完美欲放到一個不恰當的位置,它也可以變成完全不美的東西。對大學生來說,完美主義者甚眾,對自我要求高,不斷上進,但完美主義者是自我嫌棄的高手,也是挑剔別人的專家。要知道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每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有心理問題的人看不到這一點,總以為自己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自己是天下最痛苦的人,總是感嘆為什麼不幸的偏偏是我。從而將問題無限擴大,並將它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切資源去糾正它,這樣一來,既封鎖了問題又封閉了自己,從而又導致了新的問題。

學習掌握這四種思維模式,就可以學會用開放靈性的視野看待當下,不斷促使我們拓寬精神視野,學會用多向度的眼光來看待當下的問題並欣賞生命的多重性。那麼對於學校來說,要在全校營造助人自助的心理氛圍,以整體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應對復學的具體策略

1、要加強宣傳教育。

要對疫情相關的知識進行宣傳普及,正確認知病毒,增強理性對待疫情的能力。像有的學校組織疫情病毒知識競賽、舉辦相關的專題講座都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2、要營造安全感環境。

學校覆校後要回歸正常的生活學習秩序,要有有力的措施,做好學校各方面的防護,堅持正常的生活規律。外在環境一旦恢復正常狀態,就能促進心理安全感,安全感及歸屬感是一種強有力的驅動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證。

3、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讓同學們儘量忙起來,在重大病毒疫情面前,我們會感覺特別無助,感覺什麼都做不了,許多普通人都感受到無力感。會通過不斷刷屏的方式來尋求一種與現場聯結的意義感,有時候會特別憤怒,其實憤怒是無助感的一種強有力的表達。“忙”是一個動詞,人類祖先就是靠忙生存下來的,一旦空閒下來,就會全身難受,胡思亂想。為此,復學後要組織與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學習、社團活動及社會交往來促進心理健康。例如,在情緒上有所波動時,通過運動、打掃衛生、看一頁書等簡單的活動,可以快速促進心理上的失衡狀態。

4、要形成相互支持氛圍。

可以通過書寫的方式,對逆行者“白衣天使”等相關的抗疫英雄表達敬意,也可以通過結對的方式形成朋輩互助小組,相互進行學習及生活上的互幫互助。這種看似簡單的關懷,深具意義與價值,使所有的都關聯起來,形成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在人際鏈接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助人。有實驗表明,幫助他人會使我們舒緩壓力,減少負面情緒,促進心理健康。人類天然就是群居的動物,助人過程中獲得更多同伴的支持,一旦有了穩定的人際支持,就可以建立強有力的心理保護系統。

5、要鼓勵學生多多運動。

運動是對抗負性情緒最理想的藥物。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運動可以促使大腦產生使我幸福的物質如多巴胺,這些激素可以令人感到興奮。有時候心情不暢時,到操場上跑上幾圈,可以感受到身體放鬆,心情愉悅。

具體採取哪種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遵循心理基本規律,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營造愛的氛圍,倡導心理成長的重要性,因為心理的成長是精神世界永恆的主題,一個不斷成長的人是不會輕易被疾患擊倒。衷心希望所有的大學生朋友都能化危機為轉機,因疫情讓我們的心靈由成長,不斷增添了新的價值與意義,我們都在陽光下享受幸福與溫暖。謝謝大家!

直播結束後,

舒教授在網家家“愛心特群”

中耐心回答群友的困惑與疑慮,

為大家排憂解難,

對群友呼聲較高的問題進行答疑。

如果大家在疫情期間

有任何心理方面的諮詢和問題

可以隨時給我們留言哦~~

網友提問

1、疫情期間,孩子們不能去幼兒園,不能到戶外玩兒,每天憋在家裡很難受。加上無序的生活,導致幼兒容易哭鬧,家長已經處於崩潰,請問老師怎麼辦?

專家解答

這個問題其實特別的有代表性!孩子的成長是“向外”的,他們天生喜歡尋求刺激!尤其在和同伴玩耍的過程中,他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支持系統“。但是因為疫情的影響,孩子從正常的生活迴歸到長時間的”家中“生活,在生活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孩子的心理來說,也一定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面對這種情況我有幾個小的建議:第一,我們父母需要多多陪伴孩子,讓孩子從中尋找到安全感。這裡說的陪伴是指一個有質量的陪伴,什麼是有質量的陪伴呢?比如,我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不要去玩手機、看電視、刷抖音等等……這樣的話我們只是空間陪伴孩子,事實上我們跟孩子沒有情感的互動。所以,有質量的陪伴應該是有情感的互動,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們體驗到樂趣,體驗到安全感。

第二,因為孩子正好在幼兒園這個比較特殊的階段,所以我們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來進行溝通和交流。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繪畫、遊戲等這些方式,讓孩子來理解外面環境的變化,同時我們自身的生活也要發生一定的變化,如果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可以構建出一個安全的心理世界,他也就自然而然的不願意跑到外面去。所以,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我們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的方法來應對孩子的哭鬧。舉個例子,通常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我們傳統的方法是哄哄、抱抱,慢慢的孩子就養成了一個“只要哭鬧,大人就可以關注我“的這麼一個條件反射,進而就會養成通過哭鬧來解決問題的一個行為模式。從心理學來講,我們要反過來,當孩子開心的時候,我們都要去抱抱他,多陪他玩一玩,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呢,我們可以冷處理,慢慢的孩子的狀態就會越來越好。

這個觀點呢,它就是一個積極心理學的一個強化理論。當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我們要確定一下孩子,他到底是為什麼哭鬧,是生理還是心理的需求。如果是心理需求的話,我們要特別理性處理,讓孩子慢慢知道以哭鬧的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事實上是和父母在互動的過程中慢慢的形成了這個條件反射的。

最後,我覺得特別重要的一點是,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既不要不加以理睬,同時也不要有情緒反應。情緒反應是指要麼是哄要麼是生氣或憤怒,這兩種方式都是一種情緒應對的方式。比較好的做法是我們不帶敵意的溝通,就是說不要有負面的情緒跟幼兒溝通。要做到心平氣和,讓孩子知道,無論你怎麼哭鬧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關心你的,但是你要通過一個理性的方式跟父母去交流,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謝謝!

網友提問

2、孩子長期不能出門,不能跟同齡孩子交流,會不會出現交流恐懼症,影響其身心發展?

專家解答

父母對這個問題的擔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也是多餘的。為什麼說有一定的道理呢?因為從個體的心理發展來講,人際交往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為我們就是在與人交往中學會了如何與人交往,包括了情感互動、包括如何去拒絕、如何去獲取,這些都是從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互動形成的。

我記得1954年的心理學家個貝克斯頓做過一個“感覺剝奪“的試驗。他是通過招募一批志願者,讓自願者在沒有任何刺激的環境下戴上玻璃的眼鏡,聽非常單調的聲音,手上帶戴著手套。在這種環境下,剛開始大學生還是特別的開心,久了以後很多大學生都要求退出這個實驗,也有大學生堅持到試驗結束。這些堅持到結束的大學生就出現了”情緒反應“。比如幻覺、焦慮、恐懼等等。研究表明:人在這種單調的缺乏刺激的環境下,出現這種心理和情緒的消極的反應。所以這個單調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心理的確他是有影響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擔心又是多餘的呢?首先,在這種疫情隔離的情況下,我們事實上並不是完全沒有人際交往。儘管孩子不能跟同齡的孩子交往,但是還可以跟父母交往的。孩子還可以適當的通過電子產品瞭解外面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建議有這麼幾種做法:第一,就是我們多和孩子進行積極的互動,通過講故事等方式讓孩子能夠這個理解現在的環境。

第二,因為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讓孩子們通過遠程的方式和同伴進行交流溝通。儘管不如果面對面交流讓人感到心情愉快,但是它同樣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第三,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舉辦共同性的活動。像一起運動啊,一起遊戲啊,一起下棋啊等等。這種方式的不但能夠促進和孩子的互動,同時能多溝通、多交流,還可以鍛鍊身體,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四,現在這個疫情的環境我們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好好的利用這個環境來鍛鍊孩子的心理素質。比如現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可以跟孩子們做一些注意力訓練的遊戲,像一些思維導圖遊戲,讓孩子轉移注意力到學習中,找到成就感。而這種方法是多樣的,每個家長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採用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謝謝。

網友提問

3、在社交媒體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充滿了“戾氣”的文字,有些是針對那些吃“野味兒”的,面對疫情的風險和人人自危的壓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恐懼和憤怒情緒就出來了,請問教授如何解決?

專家解答

首先,我們要理解我們有這種情緒反應都是非常正常的。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相關的,在這種命運的共同體的這個情況下,我們自然會關注跟我們健康,跟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在這麼大面積的“創傷”面前,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有一種心理挫折感,一個人心理上有挫折感,一般來說會有這麼幾種表現方式:第一種,是攻擊他人。第二種是攻擊自己。還有一種就是轉移攻擊能量,然後進行昇華。那麼我們大多數人說採用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是種防禦機制,也是一個人的本能,所以會有這種恐懼和憤怒的情緒。對此,我建議這麼這個幾個方法,第一,我們要學會轉移注意力。我們要合理關注信息,少關注負面類型的信息,多看充滿著正能量信息,可以激發我們內在的能量。

第二,就是我們要把注意點放在自己的身上,當我們無法改變外面的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一點點。就打個比方來說,你走在一個充滿荊棘路上,你是無法改變這條路,但是可以穿一雙好的鞋子,這就是保護自己。我們要覺察我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恐懼和憤怒的情緒,我們憤怒的到底是什麼呢?是對自己生活的不滿意還是什麼情況?當我們這麼去問的時候,慢慢的你就會找到答案。

一個特別健康的人,他應該是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是去抱怨,不是去逃避,而應該慢慢的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造這個世界,來改變這個社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改變了,心態自然就會發生很好的改變。就像一個人如果說他有特別開心的事情,他看一切都是非常美好的,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注意力投放到自己的身上來。這個社會其實也是這樣,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好自己,那麼我們這個社會自然就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社會啊!謝謝!

網友提問

4、家裡有面臨高考的學生,但是疫情在家裡總是進入不了學習狀態,該怎麼幫助學生調整心態?

專家解答

這個問題我覺得非常的重要。這個問題代表了很多考生,是很多初三以及高三的考生共同所關注的問題。一般來說,心態調整是有一些基礎的,基礎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說正常的這個生活習慣、包括同伴的這個情景、包括良好的時間規劃等等都是有關係的。但是我想從這麼幾個角度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如果一個考生他有良好的心態,一般來說,他會有這麼三個要素:第一就是他對自己所掌握知識的最基本的自信;第二就是說他對即將到來的考試的基本考試技能的掌握的程度;第三就是一個心態,心態呢是建立在最基本的知識的掌握和考試技能的熟練兩個前提之上,如果說一個考生,他們缺乏這兩個基礎,一切都是為零的。所以,我們要關注孩子對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

那麼如何調整?讓孩子認識到這兩者的重要性其實蠻關鍵。第一個,就是孩子其實已經在高三的第一個學期,把所有的知識點都基本上都已經學完了,接下來的時間重點是訓練,讓孩子適應高考環境,他先做到心中有數自然心裡踏實。那麼為什麼有的學生能夠進入這個狀態,有的學不能呢?在這裡我給大家講幾個建議:第一個建議,讓孩子定下比較合理的目標,合理的目標可以增加心裡的踏實感。比如一個平時他考550分,把目標定在570分,比平時稍高,這樣的話不但可激發學習動力,而且他心裡是踏實的。如果把目標了650分,比平時高很多,孩子心態自然不會很不好,每天都會有挫敗感。

第二個建議,讓孩子把學習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並在規劃好時間內完成小目標。這樣孩子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成就感然,做了時間的主。這種心理的掌控感能夠給孩子來自信,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三個建議,就是父母不要比孩子更焦慮。我們家長要理解在這種特殊的情境下,孩子會有些焦慮感,甚至不那麼在狀態。我們家長不要比她更著急,因為這種焦急的焦慮的情緒,又會讓孩子們更加焦慮,他們就會通過逃避的方式來這個掩飾他內心的這種恐慌和焦慮感。

第四個建議,我們父母要儘可能過比較正常的起居生活。我們父母示範這種比較好的生活狀態,無論孩子怎麼樣,但是我們自己要做到!對生活有一份掌控感,那麼慢慢的對孩子有也會有一個很好的影響和示範作用啊。

網友提問

5、在幫孩子調節復學情緒的時候最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嗎?有沒有最快捷的方法使孩子心情平復下來?

專家解答

這個問題首先我很遺憾的告訴你:我們沒有很最快的方法讓孩子心情平靜下來。情緒的調整會有一個心裡的最基本規律,就是“越快越慢”。你越著急的話,他的情緒越來越平復下來。這種感覺就像睡覺時,越想快點睡著啊,越睡不著。我是想告訴跟大家:情緒呢,它有它自己的規律,我們允許它的存在。

那麼,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注意這麼幾點,第一個是我們要注意和孩子處理好關係。當我們和孩子積累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後,他才會願意聽從我們的建議,這個關係非常重要。

第二個,我們要允許、接納孩子出現一些情緒反應,因為畢竟外在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他有這種生活沒有規律、有一些焦慮、包括有對學習的排斥,都是正常的,我們要接納它的存在。

第三個,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這種狀態而產生太大的影響。因為有的父母,可能會把很多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身上,父母付出的越多,關注的越多,對孩子就有很高的期待,孩子一旦沒有出現父母所期待的反應的時候,父母可能就會產生挫敗感,就可能就會攻擊孩子,這樣一來,孩子的情緒更難以得到平復。

第四個,我們可能要給孩子一些具體的方法來調整他的情緒。調整情緒首先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情緒的存在。我常用的方法是給自己情緒打分。比如規定情緒平靜是0分,情緒激動是10分,讓孩子給自己在此時的情緒打分,孩子打了多少分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是這個分而不是其他分數?慢慢的孩子就覺得他現在的狀態還沒這麼糟糕,那麼我們可以讓孩子再去思考怎樣狀態會更好一點,通過這種方法讓孩子接納他的情緒。謝謝大家。

下期預告!

3月16日,我們將會邀請到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心理急救學部秘書長、成都新安世紀安全教育科技研究院心理安全和心理急救中心主任鎖朋老師,與大家分享《疫情中後期怎樣幫助孩子增強安全感》的話題。她將從心理學角度為我們講解疫情中後期怎樣幫助孩子增強心理安全感的話題。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