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到西、從1小時到1個月……感謝這些抗疫“普通人”

從東到西,從1小時到1個月,感謝這些抗疫“普通人”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疫情發生以來,從內蒙古自治區最東端的呼倫貝爾到最西端的阿拉善,從呼和浩特的隔離病房到武漢的方艙醫院,無數普通工作者們每天都以自己的方式奮戰在一線,守護人們的平安生活。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1小時、1天和1個月是怎樣度過。

“逆行者”的1小時

1個小時,這是吳燕結束輪班後進行消殺和自我清潔的時間,之後她才能吃上早點後的第一頓飯,這時臨近18點。

面臨同樣情況的還有張鈺梓和徐鴻儒,只不過時間正好顛倒,值守夜班的她們清晨時分才能返回駐地。

吳燕在武漢市協和醫院對患者進行救助治療;張鈺梓和徐鴻儒則在武漢市江漢方艙醫院做著同樣的工作。她們都是內蒙古自治區馳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

相同的是,每次進入病區之前,她們都要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雙層乳膠手套、防水靴套……在6小時的輪值時間裡,防護服中的她們不能吃喝、不能上廁所。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早晨6點20分,吳燕已經起床做好準備。受訪者供圖。

早晨交接班時間為8點半,吳燕的鬧鐘每天6點20準時響起。“早早起床,做好個人衛生和防護工作,這很重要。”吳燕說。

為了應對高強度的工作,吳燕在出發前喝下一杯水,“不要緊,喝了它。因為我帶了尿不溼。”她調侃地說。

張鈺梓的夜班交接時間是凌晨2點,她在23點45分準時醒來,為了節省時間,睡覺前她會穿好洗手衣。

在一次夜班巡視中,張鈺梓看到越來越多的空床位,她想念起幾位熟悉的出院患者。在方艙醫院裡,患者與醫護人員朝夕相處,結下了生死與共的情誼。

“我不知道我還有幾個夜班,以後方艙撤了這裡還是會展中心,但是對我一輩子來說,這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和永久的回憶。”張鈺梓在那晚感慨地說。

3月10日,武漢市所有方艙醫院休艙。張鈺梓與徐鴻儒進入隨時待命的休整期,回想起在方艙醫院的點滴,徐鴻儒最喜歡的瞬間,是2月14日在方艙醫院門口看到堆滿的康乃馨。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2月14日,徐鴻儒手捧康乃馨在漢江方艙醫院前留影。受訪者供圖

1個多月時間裡,來自全國的94支醫療隊、8000多名醫護人員進駐方艙;16家方艙醫院接診1.2萬名輕症患者,並且實現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復發。

武漢協和醫院作為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目前仍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正在堅守。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江漢方艙醫院內,張鈺梓與海南省馳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合影。視頻截圖

從除夕夜第一批醫療隊到達武漢,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346支醫療隊、4.26萬人抵達湖北,與當地醫護人員並肩作戰,像吳燕、張鈺梓、徐鴻儒這樣的女性醫務人員有2.8萬人,佔整個醫療隊的三分之二。

“隊員們每天早出晚歸,克服各種困難,與病毒抗戰,詮釋著醫者的愛與奉獻,我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吳燕這樣對記者說。

“中國真的挺厲害、挺偉大的,一聲召集咱們就都來了。”清晨返回駐地的車上,張鈺梓向隊友感慨道。

“背靠強大的國,團結的人民,我們一定站好最後一班崗,不破樓蘭終不還!”身材瘦弱的徐鴻儒語氣堅定地這樣說。

草原“快遞小哥”的1天

1天,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右邊管大隊護邊員蘇德畢力格清晨7點離開家後,再次返回家中的時間。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疫情爆發以來,每天早晨7點左右蘇德畢力格就要從牧區的家中出發。

而在700公里外的扎賚特旗,自發組織了疫情防控騎兵隊的“80”後牧民那日蘇和他的隊員們會在清晨跨上馬背趕往牧業點,一來一去要用的時間,也是1天。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那日蘇與隊員們沿著綽爾河向牧業點進發。

疫情發生以來,蘇德畢力格除了配合邊管民警防邊護邊,更是化身“採購員”,幫助出入不便的邊境沿線牧民採購生活和畜牧物資。

那日蘇和他的防疫騎兵隊要沿著綽爾河向沿途牧業點進發。大雪封路,車開不到牧業點,他們擔負起了宣傳防疫知識和邊界巡邏的職責。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那日蘇與隊員們正在邊界進行巡邏。

中午時分,已經在鎮中採購完畢的蘇德畢力格來不及吃午飯,開著裝滿物資的車趕往牧民家中;而那日蘇和他的隊員們正在綽爾河旁,吞嚥下幾塊餅乾,又要向下一個牧業點進發。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午間,抗疫騎兵隊員們在綽爾河邊略作修整。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中午,蘇德畢力格顧不上吃飯,又要趕往下一戶牧民家。

臨近黃昏,蘇德畢力格來到了牧民常根鎖家,當前正是牧區接羔季節,他帶來的草料解決了常根鎖的燃眉之急。蘇德畢力格一邊幫著卸草料,還一邊與常根鎖嘮起家常,防疫知識就在聊天中傳達到每一戶牧民。同時,那日蘇和隊員們也驅馬踏上了返家的路。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16點左右,蘇德畢力格來到牧民家中,送去物資同時幫忙幹起農活。

這1天,蘇德畢力格奔波了200多公里,幫助7戶牧民運送了物資,19點他終於回到家中。那日蘇則到夜裡23點左右才推開家門。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19點左右的新巴爾虎右旗牧區,蘇德畢力格剛剛到家。

“前線的醫護人員、工作人員都拼命地、捨命地為這些得病的人治療,我們也就自願地參加抗疫工作,盡一點力。”那日蘇對記者說。

“每天雖然累,但是心裡特別高興。”蘇德畢力格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

“疫”線“隱形人”的1個月

1個月,是邢方超與張敬川這兩位“隱形人”與家人分別的時間。

說他們是“隱形人”,是因為你在抗“疫”一線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但一線醫護人員卻離不開他們。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全副武裝”的邢方超。受訪者供圖。

張敬川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二醫院醫學裝備科的一名管庫人員,呼和浩特市第二醫院是當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當地首例和第二例確診病例都由這家醫院收治。在這裡,張敬川是隔離病房中的醫護人員的堅強後盾。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正在庫房中忙碌的張敬川。

400公里之外,邢方超在內的4人監測組承擔著整個巴彥淖爾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他們零距離與病毒鏖戰,為檢測新冠肺炎病毒、鎖定疫情範圍提供科學檢測數據。

張敬川負責醫療器械的保障工作,大年三十開始,他的工作時間從“朝九晚五”變成隨時待命。清晨7點或者凌晨3點,他經常接起一個電話就開上車出發接收物資。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早上6點左右,呼和浩特第二醫院的工作人員已經開始一天的忙碌。

“醫療物資缺乏是最棘手的事。”張敬川說,“每天得打無數個電話聯繫供貨商,有時候跑一趟機場也許就因為取一小箱外科口罩。”

邢方超每天的工作從拿到標本開始,核酸提取、PCR體系配置加樣、信息整理、結果的上報,每一步都需要謹慎對待。如此近距離地接觸病毒,如同在刀尖上行走。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邢方超在單位休息。受訪者供圖。

邢方超告訴記者,每次做實驗之前,他們都要穿上幾層防護服、戴N95口罩、護目鏡防護面屏、雙層乳膠手套、防水靴套,穿戴整齊就需要20多分鐘。

走進封閉的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後,不能吃喝、不能上廁所,需要連續工作4到5小時。“檢測樣本量多時,一天3次進入實驗室,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邢方超說。

為了第一時間做出檢測結果、為了隨時應對隔離病房中醫護人員的需要,相距400多公里的張敬川和邢方超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在單位雜物間搭起行軍床。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張敬川在雜物間中的床。

“我乾的就是這個,就得熱愛這個工作,我負責的是戰‘疫’糧草庫,我得按下‘快進鍵’才能保證前線‘戰士’平穩。”軍人出身的張敬川說。

“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讓人們早日出門踏青、春遊。”邢方超說。

吳燕、張鈺梓、徐鴻儒、蘇德畢力格、那日蘇、張敬川。平時他們都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而在疫情來襲之後,他們或化身“逆行者”奮戰在抗疫一線,或“隱身”後方保障“生命線”。

他們都是抗擊疫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們的1小時,

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1小時;

他們的1天,

是為著我們付出的1天;

他們的1個月,

是為我們堅守的1個月。

謝謝他們,

曾經身邊的平凡人,

此後心中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