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網課一個月:母親組隊離家出走,父親聯繫好養老中心

人世間最難搞的兩種關係,一種是親密關係,一種是

親子關係

這個疫情肆虐的春日,繼民政局工作人員發出“離婚預約爆滿”的驚歎後,因為網課搖身變成班主任的眾家長,也不斷髮出“再不開學,不是我亡,就是娃瘋”的哀嚎。

這絕對不是玩笑話。

3月3日,石家莊一小區,因為孩子睡懶覺,不想上網課,上課也總是抓耳撓腮,左顧右盼,家長忍不住一大早訓斥了娃幾句。

誰想到,這個孩子竟然一怒之下跳了樓。

家長驚恐地報了警,跑到樓下抱著受傷的孩子痛哭....

彼此明明相愛,緣何這麼相待?

崩潰,網課一個月:母親組隊離家出走,父親聯繫好養老中心

3月6日,上海媽媽劉女士,在家輔導孩子上網課寫作業,她讓娃認真嚴肅,娃非自由散漫,她期待娃勤奮努力,娃偏要馬虎偷懶。

絕望之際,劉女士跳河輕生。

消防人員迅速趕到河邊營救,劉女士哭著說:

“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自己生的娃)就希望我去死啊……”

崩潰,網課一個月:母親組隊離家出走,父親聯繫好養老中心

哎...

山川異域,風月同課。

豈曰無門,與子同學。

母子成仇,奈何網課,

惟盼開學,讓我能活。

表面看來,都怪疫情之下,網課作妖,苦命的中年父母和叛逆的神獸魔娃,在一次次衝突中,陷入無法調和的衝突與廝殺。

但,說句得罪人的話:

作為特殊時期的教育方式,網課沒有罪。

但每個問題少年背後,都有一個或一對問題父母——不管父母承不承認。

而每個問題父母背後,都有一個或一堆教養誤區——不管有意還是無意。

我們真的瞭解我們的孩子嗎?


我們明明愛他(泛指男孩和女孩),他為什麼卻越來越恨我們?


我們期待他越來越好,他為什麼非把最壞的樣子給我們看?


我們把一切都給了他,但最終為什麼成了他的仇人?


01

  • 被愛,每個孩子生而應得的禮物。

每個小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對周圍的磁場和環境,已非常敏感。

所以,每個人從孩童時代起,最需要的兩個禮物,就是歸屬感(也可以說是安全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簡而言之,就是被愛和愛的需求。

我之所以把“被愛”放到第一位,是因為一個人只有感到被愛,才能有愛,然後才會去愛。

所以,每個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陪伴、照顧、撫摸、親吻,一遍遍用言語和行動重複給孩子“我愛你”的信念,言傳身教傳遞的習慣、認知、契約和精神,是孩子一生用之不盡的愛的禮物。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崩潰,網課一個月:母親組隊離家出走,父親聯繫好養老中心

不少家長肯定會反駁。

“抱歉,我做不到。我要養家,要加班,要經常出差,要外出打工,要為生計忙得連軸轉,我實在抽不出空陪孩子。”

理解。

人生實苦,我們都沒有分身之術。

但是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一定會憎恨父母,但和那些有父母陪伴的人相比,他們的成長會艱難很多。

他們沒有在一個安全感充足的環境裡,被充分而毫無保留地愛過,所以他們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愛,也不自信別人是否會真的愛自己。

但對愛的渴求,會讓他們陷入第二個誤區——


02

  • 搗蛋,孩子向父母發出的求助信號。

把3個兒子都送進斯坦福的陳美齡,曾反覆強調這麼一個教育心得:

不管任何時候,只要她的孩子和她交流自己的想法,她都會馬上停下手中的事兒,傾聽和回應。

哪怕,她在清掃,在做飯,在工作,在忙天下人看來都特別重要的事兒,但她覺得,這都沒有孩子那一刻的發問重要。

如果家長習慣了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敷衍,那麼,很快就看穿這一點的孩子,漸漸就不會再和家長分享自己。

他們會在受傷和忽略中,認定自己是父母的累贅,不配得到父母的重視,關上自己的心門。

崩潰,網課一個月:母親組隊離家出走,父親聯繫好養老中心

總有6歲到9歲的孩子家長求助:

孩子特別調皮搗蛋,好像有多動症。

或者,孩子越來越不自信,膽子也越來越小。

其實,前者不過是通過不停製造事端的方式,讓家長重視自己,而後者不過是用拒絕溝通的信號,讓家長反思之前的漠視。

所以,當你的孩子“不再聽話”或“過分聽話”,其實都在向你發出求助信號:

看見我,聽我說,到我的心裡來,我有很多困惑想讓你幫我。


03

  • 叛逆,父母權力失控的替罪羊。

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說過這麼一句話:

“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每個叛逆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特別愛控制的父母。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身為一個獨立人的願望強烈,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做好。

而吃過很多虧,也看透很多事兒的家長,從經驗出發,很想把自己人生的經驗和教訓統統告訴孩子,並去證明:

“所有的一切,都非你想的那樣。”

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家長就會採用打擊、否定、控制的方式,從嫌惡語言到粗暴行動,不停向孩子灌輸:

“你還小,你狗屁不懂,你是錯的。”

但,一張紙和一隻蝴蝶的區別,就在於後者從不任人擺佈。

渴望長大的孩子,並不會因為家長的控制和恐嚇,而放棄去實踐自己想法的可能。

很大程度上,他們為了反擊父母,故意按照父母說的反著來。

叛逆,就這樣誕生。

崩潰,網課一個月:母親組隊離家出走,父親聯繫好養老中心

叛逆的表現,是不願失控的父母,和渴望獨立的孩子之間的權力鬥爭。

叛逆的誤區,是父母從自身想當然的經驗出發,以屏蔽危險的方式,阻擋了孩子體驗人生的可能。

但父母們偏偏忘記了,孩子的成長,不來自父母的說教,恰來自自己的經歷、體悟,和由此帶來的行動及改變。

所以,緩解叛逆的最好辦法,不是當一個大包大攬,什麼都替娃做的父母,也不是當一個甩手掌櫃,任娃自己瞎撲騰,而是當一個麥田的守望者。

遠遠看著,在孩子需要時,你伸出一雙溫暖而有力的大手,告訴孩子:

“你不必複製父母的人生,但你值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出一塊不一樣的麥田。”

04.建議

1. 儘量給予足夠的陪伴

在孩子幼小時,毫無保留地愛他,接納他,引領他,陪伴他。

允許他是他自己,不必做父母或別人翻版,哪怕普通也沒有關係。

不用自己的經歷評判他,讓他在自己的探索裡,擁抱真實的體驗。

2. 聽見孩子的呼救

聽見他的求助和呼救,給予他溫暖而有力的支撐。

誠實地告訴孩子,你在他這個年齡時,有過同樣的困惑傷痛,做的未必比他好,但最終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孩子從來不喜歡高高在上,但一直歡迎感同身受。

3. 放棄封建家長的做派

父母的威信,從來不來自說教和暴戾,而是言傳身教的溫度和深度。

在重訪童年中,放下身段,捧出真心,讓孩子成為你的引路人,治癒自己,突圍原生家庭,結束不幸的遺傳。

4. 尊重一個人

教育的入口,一直是也永遠是——尊重。

尊重,是如實地看見他的獨特和殘缺,是關心他的傷痛和困惑,是真實和他交流想法,是像尊重任何一個大人一樣尊重他。

看見你的孩子,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附庸。

讓他在被看見裡,變得日益勇敢而自愛。

但願各位父母都調整好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