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像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

01

臨近畢業,我還不知道選擇怎樣的工作,身邊人都勸我說去從事體制內的工作,因為它很穩定,我很疑惑,體制內是什麼呢?

在我查到的資料中,就是那些公務員,國企編制內等這些員工群體,這些工作的人很穩定,朝九晚五,拿著一定的工資,不用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

體制像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

對於工作來說,這是體制內,那從另外一個角度定義,什麼才是體制?

廖舒祺老師是這麼回答的,所有給你帶來安全感,並阻礙你成長,但你又覺得它不夠好的東西,那東西都叫體制。

因為體制內的工作環境帶給自己的安全感,讓自己的成長停滯,不能進步,所以很多人選擇辭職。

02

三年前,一封“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走紅,那個教師離開她的講堂,去看雲南洱海,去吃遍成都小吃,去看杭州的演出......還在旅行途中找到另一半,從此定居成都,生下可愛的小寶寶。

她說,這輩子最正確的事,就是忠於內心的的選擇,鼓起勇氣寫下那封辭職信,所以這輩子遇見她喜歡的人,做她喜歡的事。

後來很多人不甘平凡的工作,學著她辭職,想去遠方尋找自己熱愛。

體制像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

不久前我在抖音看到一個姑娘,在國企工作了幾年後就辭職了,三線城市,穩定的工作,一月過萬的工資,唯一的缺點就是她的生活可以一眼望到未來。

因為這個缺點她很難受,生活沒有動力,感覺自己的價值不能實現,於是她選擇了離開,不顧家人的反對,去深圳的一家互聯網公司,一樣的薪水,但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根本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評論區裡都炸開了鍋,他們覺得這姑娘瘋了,那樣穩定的工作是多少人求不來的,一味追求挑戰離開這樣的工作,早晚一天她會後悔。

我不會隨意評論這個女孩的對與錯,她不喜歡那個安穩的工作環境,不能帶給她成長,既然換了環境或許是她最好的選擇。

其實自我成長停滯時,我們很容易把原因歸咎於外部環境,但成長的本質是內在的,種子積聚了足夠的力量,再困難的環境也會破土而出。

03

談到安穩,我想起一個學姐,她畢業後也選擇了三線城市,生活節奏很慢,沒有大城市的各種壓力,她喜歡在自己的小環境中“折騰”,尋找生活中的屬於她的小確幸。

她不羨慕大城市的霓虹璀璨,也不安逸於自己的環境,她選擇跳出舒適圈,讓自己一點點進步,一步步成長,去簽約寫作,獲得的稿費用來旅行,學習拍短視頻,賺取上萬粉絲,依舊活得風生水起。

所以你看,你所謂的環境安穩,依舊有人可以活出自己的模樣。

體制像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

“體制內”讓多少人產生優越感,可同時又讓其一生變得碌碌為為,真正的智者能夠打破體制的束縛,做最真實的自己。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石悅,也是一名普通的的公務員,他一邊工作,一邊記錄歷史,後來暢銷的作品讓他出名。

就像那句臺詞,危險是非常真實的,但恐懼是一個選擇,這樣看,我們所處的環境是真實的,可體制只是我們的選擇,沒有平凡的工作,只有不用心的工作者。

體制像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

其實不論在哪裡,都需要用心工作,不要指望遠方,不要幻想別處,坦然接受現實,然後解決問題。

不給自己設限,即使在被束縛的框架中,也許藏著未知的美好,等你發現,你要相信有一種鳥是不會關住的,因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