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都打到莫斯科了,日本卻不去幫一把反而去打自己招惹不起的美國這是為什麼?

唯安80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本質上,日本和德國都是為了自己,結盟只是暫時的。

對於日本來說,攻打蘇聯只是對德國有利,對他們沒有好處。

日本既然參加了世界大戰,又加入軸心國序列,也就意味著遲早要和英美法為敵。

那麼,日本就必須獲得持久作戰的資源。

但當時日本極度缺乏石油,遠在歐洲的盟友德國和意大利也是幫不了他的。

那時候,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只有荷蘭控制的印尼才有大油田。


所以,日本想要維護自己的軍事、政治利益,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油田,不然強大的聯合艦隊和陸軍都將是廢鐵。

然而,蘇聯的油田在高加索地區,日本無論如何也是打不到那裡。

如果日本參加攻擊蘇聯,最好的結果是佔領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可能佔領外蒙古。

然而,這些地方都沒有開發,至少需要15到20年以上的投資開發才能夠利用這裡的資源。

遠水救不了近火,日本得不到石油資源,所以他根本不能北上去打蘇聯。

如果這麼打了,等到美國打過來,日本還是得完蛋,得到了西伯利亞、遠東還是得老老實實的吐出來。

所以,日本當時要麼是從中國撤軍服軟,放棄對其他領土的要求;要麼就只能拼死攻擊美國,玩命的賭一賭。

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薩沙


德軍打到莫斯科了,日本不去進攻蘇聯,而是跑去招惹美國,因為進攻蘇聯不符合日本的擴張計劃。


進攻蘇聯有什麼好處?即使日本打贏了蘇聯,佔領的也只是西伯利亞地區,最有價值的是遠東地區,但是這些地區不能向日本提供急需的石油資源,自從美國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橡膠之後,日本的石油橡膠資源越來越緊張,而東南亞地區盛產橡膠,石油。

第二點是因為日本被打怕了,蘇聯與日本的諾門坎之戰當中,日本見識到了蘇軍強大的軍事能力,從此不願意再招惹蘇聯。

第三則是對德國這個盟友的信心,二戰前期,德軍所向披靡,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橫掃西歐,蘇德戰爭開始後,僅僅幾個月,德國消滅了數百萬蘇軍,以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實力而言,德軍似乎沒有失敗的理由,自然不需要日本幫忙。

南下北上兩個方向,日本選擇了南下,而東南亞地區屬於歐美國家的殖民地,歐洲國家在德國的進攻下大多滅亡了,無力制約日本在東南亞的軍事行動,唯有美國。


日本的計劃是偷襲珍珠港,一次性解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在美國的軍力恢復之前,日本佔領整個東南亞甚至澳大利亞。


視野新觀


德國入侵蘇聯,確實很想讓日本一起上,按照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德軍從歐洲一面進攻蘇聯,日本從亞洲的西伯利亞一面進攻,最後兩家會師。但是,日本卻並沒有按照希特勒的意圖走。在當時,日本國內軍方分為兩種路線,一種是進攻蘇聯,最後與德國軍隊會師,一種是南下,佔領東南亞,最後控制整個亞洲。為此,日軍在蘇門坎嘗試與蘇聯摩擦了一次,結果日本軍隊被蘇聯的坦克群碾壓的粉身碎骨,傷亡極其慘重,於是,南下派佔了上風。蘇聯不好惹,那麼就把這跟硬骨頭留給德國佬啃吧。日本開始把精銳部隊派遣攻佔東南亞地區。雖然,日本打不過蘇聯,對對付幾個東南亞猴子還是綽綽有餘的,甚至可以說是所向無敵,畢竟日本也是當時世界上五六個軍事強國之一,在亞洲是絕對的軍事第一強國。日本很會做政治宣傳,它對東南亞國家說,過去白人總是欺負你們,現在我來解放你們。以後我們一起幹,把西方洋鬼子趕跑別說,這一招還真管用,很多東南亞地區都投降了日本。這樣一來,美國就坐不住了。在亞洲地區,一直是英國和美國的地盤,日本插這一刀,自然得罪了美國。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封鎖海上貿易路線,日本沒有了資源,這個島國就要玩完,當然要跟美國拼命。過去美國在這裡是老大,日本是小弟,現在小弟想趕跑老大,自己來做老大,美國自然不能容忍它,就對日本不順眼。日本被美國威脅的緊,資源通過被美國掐斷了,也逼得它打算鋌而走險,放命一搏。


懷疑探索者


一句話,計劃趕不上變化。

日本和德國當初結盟的時候,目的很明確,就是前後夾擊前蘇聯,然後讓前蘇聯倒臺,只不過在對付前蘇聯的時間問題上兩個國家出現了分歧。

德國原先他的目標是法國和英國,這個時候日本人將重兵集結在東北地區。此時此刻,日本人可以盡全力的去對付前蘇聯,但是德國人不行,德國人如果進攻前蘇聯,英國,法國直接跟他開戰,直接打到柏林這個時候德國人等於給他人做了嫁衣。

所以我們發現日本人跟當時的前蘇聯打個熱火朝天的時候,這個時候德國人派出自己的軍事指揮官跑到當時的前蘇聯去學習,並且在這之後,德國和前蘇聯之間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下子在諾門坎之戰裡面把自己的關東軍精銳賣出去的日本人,可以說成了小丑為什麼?你興沖沖的找別人合作去攻打前蘇聯,你自己軍隊派出去了,被人給吃掉了,別人的和你的敵人握手言和了。

此時此刻,對於日本人來講,絕對是一件掛不住的事情,所以日本人覺得我再去進攻前蘇聯,我就是傻子!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時候日本包括現在還存在於東北地區,就是那些要塞,這個時候,日本人已經把戰略從北上轉為南下。

不僅抽調大量關東軍精銳加入到了南下的兵團,比如說山下奉文這個人以前就是在關東軍裡面任職的,而且把整個東北地區經營成一個軍事要塞,防止前蘇聯進攻,也就是告訴前蘇聯我不想打仗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就想在這兒守著。

就在自己的要塞已經修建完畢了,軍隊已經駐紮進去了,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已經放在了日本最高指揮部的手上了,軍隊已經在南方集結了。此時此刻,德國人進攻前蘇聯了。

德國人要求日本人趕緊進攻前蘇聯的西伯利亞,這樣的話,形成前後夾擊共同讓前蘇聯崩盤,日本人說我再信你,我就他媽的是孫子。

所以在當時。斯大林想要讓莫斯科地區的軍隊更加充實的時候,猶豫著到底要不要把西伯利亞的草原兵團給調回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在日本東京的間諜直接發過來一份電報,放心打,認真打,日本人絕對不會派一兵一卒北上!

你說這哥倆是不是有點兒搞笑的意思,但說實話,國家大的大局觀確實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的,不能夠說因為你的盟友要你做什麼,你就跟著去做什麼,那你還不如做別人的附庸國呢,不過,日本人這個做法確實讓前蘇聯度過了最危急的時候。

至於說前蘇聯怎麼感激,可以去問一下當時被前蘇聯俘虜的60萬關東軍。


漩渦鳴人yy


這和日本的擴張政策有關。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日本曾兩次挑釁蘇聯:張鼓峰戰鬥和諾門罕戰役,但都是以日本的失敗告終。在日本的軍閥內部,始終存在著北上與南下的路線之爭。張鼓峰和諾門罕的慘敗,使南下派佔據了上風。再者,日德雖是同盟,但卻是同床異夢,它們其實是互相拆臺的盟友。日本並不樂見德國的過分強大,德國亦是如此……於是,最終德日採取了各不配合的擴張行動。而最後,它們都被世界人民送上了審判臺。(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孤獨之人


原因如下:其一 因為日本陸軍不行,1939年蘇日的諾門坎之戰的陰影籠罩著日本陸軍!若隨德國夾擊蘇聯,必深入大陸腹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海軍與陸軍之爭就一直存在!明治維新的主力是日本的薩摩蕃與長洲蕃,之後建立新軍隊都是這兩個蕃主導的,薩摩成為海軍,而長洲成為陸軍!兩個蕃左右日本政局,誰也不讓誰!海陸一直不和,可日本是海洋型國家,海軍自然更得到支持,所以大部分的資源都給了海軍,最好的鋼鐵、燃料、工業製品都是海軍優先,以至於彈丸之地造出世界一流海軍艦隊!而陸軍造坦克,簡直是玩具,在中國戰場都有機槍打穿日本輕型坦克,日本的陸軍也只能在東亞這些落後的農業國家耍威風!諾門坎之戰蘇軍的坦克直接碾壓日本的薄皮坦克,陸軍根本不能與西方陸軍比較!


其二 日本在中國戰場越陷越深,兵力雖然雖然消耗嚴重,但是最重要的是日本在美國的制裁下,石油燃料短缺!雖然攻佔了中國很多土地,但那時中國也沒有石油生產!要是沒有石油,軍艦、汽車、飛機都得歇菜,唯一的希望是印度尼西亞那時有歐洲國家殖民的石油產地!若是隻攻打東南亞,不碰美國!可是美國和歐洲畢竟同根,石油產地必須拿下,萬一美國宣戰,就麻煩了,所以對美國先下手為強!先在太平洋打敗美國,拿下石油產地,然後佔有利優勢!


夢話很幽默


我看了很多分析,大部分網友分析是對的,唯獨結論是錯的,日本並非豬一般的隊友,而且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非但沒罵日本,反而非常興奮,連連誇獎日本,為啥呢?

德國攻不下英國和蘇聯,都因為美國拼老命在背後偷偷支援他們,比如說美國給蘇聯偷偷支援了無數的石油鋼鐵坦克汽車食物衣物,足夠重新武裝蘇聯幾百個集團軍,導致德軍在莫斯科再也寸步難進,因此日本開打美國,德國開心得不得了,以為日本能夠在太平洋牽制住美國。

以下史料摘自希特勒檔案:

當日本人1941年12月在珍珠港偷襲美國海軍時,希特勒的大本營裡又重新鼓起了勇氣。大家忘記了國防軍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敗北。德國立刻向美利堅合眾國宣戰,德國潛艇出動攻擊美國貨船。

這天午餐時的交談內容就圍繞著美國人的戰鬥力進行。哈兒德根據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開玩笑地推論,美國軍隊無法同普魯士軍官抗衡。他說美國軍官是穿軍服的商人,只知道逃命。他們的戰術不值一提。


幾天後施蒙特來到林格的房間裡,像平時一樣找他喝上一小杯燒酒。不一會兒希特勒也來了,他有時來林格這裡用他的收音機收聽輕音樂。希特勒聽林格彙報前線的最新消息,坐在寫字檯旁,要他的眼鏡。報告裡講德國潛艇擊沉了美國的船隻。“您來讀,施蒙特”,希特勒對他的軍事侍從副官說道“您看,對美國公開宣戰對我們多麼有利。這下我們可以放開手腳打了。”


希特勒強調,這下美國人就被牽制在了太平洋戰場上,德國潛艇就有希望更有效地破壞美國對英國的供應。


希特勒身體靠後,講了些十分看不起美國人的話。他指出,美國的汽車在國際比賽中從未贏過。美國的飛機雖然樣子好看,但它們的發動機毫無價值。他認為這就證明了,備受稱讚的美國工業是被過分高估了。它沒有別的本事,只是被過分的高估了。

摘自希特勒檔案。


所以呢,美國反正已經背後實質性幫忙蘇聯了,日本進攻美國,德國覺得一片輕鬆。日本之所以不攻擊蘇聯呢,是因為恐懼,蘇聯駐在遠東的部隊裝備有重裝坦克、重型大炮,武器高級,不是日本打得過的,之前在諾門罕戰役就擊潰日軍,讓日本人膽戰心驚。另外,日本就算敢打蘇聯,西伯利亞當時一片荒野,沒有戰略價值,現代戰爭就是要搶資源,鋼鐵、石油、礦產決定一切。德軍後期打不動了就是因為歐洲本土缺少石油和特種金屬,無法造出足夠護甲坦克,坦克飛機缺油成了廢鐵。


他們的錯誤主要是低估了美國的高科技和資源,雖然在發動機技術上美國當時還不如德國,但是在電子技術、飛機、航海、核技術上則全面領先,尤其美國本土遠離戰爭,可以不斷生產並輸出新武器,而日本德國本土則處於美國轟炸機轟炸之中,不斷失血被破壞。

當然美國的民主主義比納粹種族滅絕思想更吸引人也是起了根本作用。

董董研究員


二戰前夕就曾有預言,戰略物資的儲備狀況如果繼續惡化,大日本帝國將不戰而亡。

面對日本陸軍積極謀劃的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海軍起初是強烈反對的,擔心會因此捲入日美衝突,而憑日本的國力,是不可能在戰艦競賽中取勝美國的。

但隨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日本諾門罕戰役戰役失敗,美國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德國在歐洲戰事的局部勝利,德國海軍狼群戰術的驚人成績,日本內部逐漸由親美派,轉為親德派。隨著1941年美國停止對日本的石油運輸,日德同盟重新提上日程。

日本迫於資源有限,貿然挑起太平洋戰爭,在日本內部曾流行亡國論,如果不對外擴張以獲得石油資源,那麼日本海軍堅持一年之後便會戰敗;如果對英美開戰,那麼兩年之後就會戰敗。

最後,日本早在諾門罕戰役失敗後,戰略由北上改為南進;加上深陷橡膠石油的困擾,唯有南進才能獲得這些戰略資源。

在這樣雙重影響下,日本不可能配合德國進攻蘇聯,挑戰美國是遲早的事情,只是該如何挑戰,爭取第一擊就把美國打趴下,因此孕育出了偷襲珍珠港,直接攻擊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把美國的海軍力量全部集中消滅。


五味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三國組成法西斯聯盟,妄圖瓜分世界,奴役世界人民。德國作為法西斯集團中的老大,他橫掃歐洲與北非,戰鬥力十分強悍,但是在蘇聯的斯大林格勒遇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進退維谷。當此之時,日本為什麼不出兵攻擊蘇聯,助德國大哥一臂之力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蘇聯與日本經過若門坎戰役後,達成了某種協議,兩國互不攻擊。1939年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了蘇日戰爭。在戰爭中蘇聯代表蒙古國,日本代表偽滿洲國,雙方都戰死了一萬兩人,從戰略層面上講日本關軍東戰敗;從損失角度上看,蘇聯的損失遠遠大於日本。此戰後蘇日雙方都忌憚對方實力,因此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並擴大戰爭規模。蘇日在此戰後一直維持和平狀態。

其二、日本北上攻擊蘇聯意義不大,當時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已經處於崩潰邊緣,日本北上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反而有可能被蘇軍全殲。德軍進攻蘇聯之初是順風順水,投降德軍的蘇軍都有五百萬之眾,因此德軍沒有要求日軍協助攻擊蘇聯。等德軍陷入冰天雪地之中,有被蘇軍圍殲之時,日本也不願意去招惹蘇軍,畢竟蘇聯有能力反攻日軍,而日本資源不多,不能抵擋蘇軍。

其三、日本招惹美國在先,德國攻擊蘇聯在後,日軍身陷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無力支援德軍攻擊蘇聯。日本謀求中國領土從明朝後期就開始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9.18事變,開始侵略中國;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不久日本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潭難以抽身。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日之間的太平洋戰爭爆發。自此日本兩線作戰,陷入困境,自身猶不可脫,更沒有兵力進攻蘇聯了。1942年7月德國法西斯先後動用150多萬兵力,企圖攻佔斯大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並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也就是日本招惹美國在先,德國攻擊蘇聯在後,日本是無力援助德國的。


大秦鐵鷹劍士


1941年日本不去夾擊蘇聯,反而南下攻打美國,主要原因一是怕打不過蘇聯,二是急需獲得東南亞資源,三是低估了美國的戰鬥力,四是內部派系鬥爭。

1941年的前幾個月,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勢如破竹,殲滅蘇軍數百萬,直逼莫斯科城下。這時候,日本未能夾擊蘇聯的遠東地區,反而南下進攻美國,招惹了龐然大物。此舉令不少德粉扼腕而嘆,恨日軍不懂風情,錯過了幫助第三帝國統一全球的大好機會。

實際上,日本並不是傻瓜(雖然戰略上確實有些糊塗)。他們這樣選擇,自有其道理。

首先,日本擔心打不過蘇聯。

日本軍閥對於自身戰鬥力總是喜歡高估,但一旦捱了教訓後又會對敵人過於忌憚。歐戰正式開始之前,日本關東軍和蘇聯遠東部隊已經發動了兩次衝突,即1938年的張鼓峰和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那兩次戰役中,以步炮兵配輕型坦克為主的日軍,充分見識了歐式摩托化部隊配空軍的厲害,在蘇軍火力下一敗塗地(雖然現在披露蘇軍傷亡也不少)。那一戰,可以說給日本留下了心理陰影,覺得蘇軍太厲害,擅自去動很危險。卻沒想到美國可能更厲害。

其次,急需獲得東南亞資源。

在抗戰爆發之初,由於常工沒有宣戰,雙方並未處於戰爭狀態,所以美國繼續給日本賣石油、橡膠、廢鋼鐵,不亦樂乎。但是等到1939年歐戰正式爆發,加上德意日三國結盟,那麼日本就站在了美國的敵對陣營。這時候,美國雖然尚未宣戰,但一方面支援英國對抗德國,另一方面也開始卡日本的進口。而日本區區一個島國,被卡主了石油橡膠的進口,就等於抽調了戰爭的餘力,面對中國的戰爭泥潭將會陷入滅頂之災。於是日本非常憤怒,覺得美國出賣了他們。為了能繼續戰爭,必須奪取來自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而這就必須打破當前東南亞地區美英荷等國的聯防體系。

這麼著,為了能繼續打下去,日本選擇了向美國開戰。

至於北上,就算能打贏蘇聯遠東部隊,冰天雪地能得到啥東西?還要跨越西伯利亞去幫助德國捅屁股,然後讓德國佔領歐洲部分撿便宜?算了吧!

其三,低估了美軍的戰爭潛力

二戰前,根據華盛頓條約,世界五大海軍強國英美日法意的海軍主力艦噸位比例是20:20:12:7:7。日本當然會把美國作為強敵。但他們的腦子還沉浸在舊時代海戰中:美國雖然噸位大,但分割在太平洋、大西洋兩個大洋。我們只要集中兵力,殲滅珍珠港的太平洋主力艦隊,就可以在太平洋獲得相對優勢,擊敗美國不在話下。

實際上,日軍偷襲珍珠港,確實暫時取得了西部兵力的優勢。在中途島海戰中,日軍投入的總兵力遠遠超過美軍,航母則是8:4。更別說,最初日軍是打算將美國航母也一起在珍珠港殲滅的。如果這個戰術能夠得逞,那優勢就更大了。

日本只是忽略了美軍的戰爭潛力。這也難怪,一個島國是不能理解什麼叫鋼鐵海洋的。美軍在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30多艘主戰航母,100多艘護航航母,10多艘戰列艦,800艘驅逐艦、護衛艦,幾十萬架飛機。在這鋼鐵海洋麵前,日本一切所謂的精妙戰術和勇氣都是渣,更別說日本的科技落後,而且狂妄地採取諸多不切實際的戰術。實際上中途島所謂美軍以弱勝強,若計算雙方投入的飛機數美軍是不虧的,因為他們還有大批陸基飛機。日本在挑起太平洋戰爭時,根本做的是“珍珠港一勝定乾坤”的美夢,他們根本沒有料到美國會有如此恐怖的暴兵能力。

最後,還有派系鬥爭。

日本內部,南進(打美英)和北進(打蘇聯)的爭執一直未停,海軍和陸軍的矛盾也糾結不清。如果北上打蘇聯,等於是陸軍獨立作戰,海軍出力會較少。這些派系鬥爭也影響了日本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