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嗎

對技術革命如何影響未來,總存在悲觀派和樂觀派這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自工業革命以來,悲觀者一直擔心機器(機器人)威脅人們的工作、工資和平等,極端者會採取一些破壞機器的行為。樂觀者則認為機器改善了工作方式,提高了生產力,隨著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人們失去了一些工作機會(比如體力勞動),也得到了一些新的工作機會(比如白領工作)。


18世紀60—90年代的英國,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阿克賴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克朗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紗機,先是手工紡棉的勞力型工人失業,接著是手工紡羊毛的技術型工人失業,一時間英國國內的經濟不平衡和社會不平等加劇。盧德分子開始毀壞經過技術改進後的針織機,燒燬裝備有先進織機的廠房。但是,以紡織機器為開端,經過蒸汽機的發明和大規模使用,隨著受教育人群的增加,英國逐漸成長為世界工廠,後一代的英國工人收入越來越高,多數人受益,國內的經濟不平衡和社會不平等得到了解決。而未能跟上這次工業革命步伐的亞洲、非洲的很多國家則被遠遠甩在後面,成為“欠發達國家”,原本自給自足的市場被英國的製品替代,國家之間的經濟和社會不平等加劇。

這些年,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新技術發展勢頭迅猛,有人預言人類社會進入了又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悲觀者更加悲觀。比如,阿爾法狗在圍棋上打敗了人類頂尖棋手,微軟小冰快速寫出的詩歌令讀者驚訝不已,代替記者寫新聞、代替會計做賬、代替客服問答問題的機器人出現了,無人駕駛讓出租車司機面臨失業,工業機器人將流水線上的工人進一步縮減,受到失業威脅的人從藍領擴大到白領。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甚至認為未來的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和控制人類。

樂觀者著眼於未來,一個國家如果能在本次工業革命中率先脫穎而出,國家競爭力和產業優勢會在下一個階段體現,但是它必然要率先承受短暫的陣痛,一段時間內面臨內部經濟不平衡和社會不平等的嚴峻挑戰。從長遠來看,新的工業革命必將惠及這個國家的下一代甚至上百年,至於是否會普惠到其他國家,或者導致這個國家與其他國家貧富差距的加大,取決於其他國家能否立穩於本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