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怎麼鑑定明代何朝宗古瓷?

龍嘯天鑑藏


德化窯藏傳佛像

流失於荷蘭私人博物館 ,現已迴歸祖國

明 嘉萬時期的陳偉大師款


夕花朝撿


何朝宗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藝術性,不是成熟的作品,決不輕易燒製,所以何朝宗的傳世作品較少,作品以達摩、觀音、羅漢等佛教人物居多。何朝宗的作品,非常強調對人物神情的刻畫,他經常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環境中以表現主題。

如何去鑑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瓷塑佛像一般均採用模製。傳統工藝的制模與現代工藝的制模其方式是不一樣的。1934年以後,出現了注漿一次成型的新工藝。而在明清時代,坯體脫模,一般被分解為頭部、身體和底座三個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別切割成前後兩個片塊。由於是合模製作,一般高度在10釐米以上者,除頭、手等部件系合模後插入外,內底應是透空的,有明顯的連接痕跡。如發現內裡中空而底部封平或封平後又開小孔者,則必定是採用現代注漿工藝成型的仿品。真品用合模製作,模子的連接處,必然留有擠壓瓷泥調整的痕跡。明代藝人常用手捺,在內裡可見指捺痕跡。清代以後除手捺外又常可見以刀具推擠的痕跡。也有仿品為掩蓋注漿之痕,在內裡過多塗泥,造成胎體過於厚重。而真品厚薄適中,內空適體。因此,佛像上手後,除注意其模接方式外,凡分量過輕或過重者,均要存疑。古代燒製技術不如現代,特別是明代的作品在燒成後,常在作品的下部或背部留有一些窯裂之痕。因此,凡無窯裂又從頭到腳完美無缺者,即可存疑。有些仿品,故意製造假裂痕,則可從裂縫的自然與否和縫內有否流釉等方面去辨別。真裂裂口自然,而且縫內無釉。假裂則反之!

鑑別是否大師之作,不能僅據印鑑而定。德化明清瓷雕大師的印鑑有一定的制式,要熟悉不同大師印鑑的制式。而且,真正大師的印鑑常常反而顯得模糊不清,若遇特別制式的印鑑且十分清晰者,須小心對待。在胎釉、製法均驗證過之後,要特別考察作品的造型和神韻。明代大師的創作,人物比例非常準確,面相豐腴圓潤,神情生動如生,儀態慈祥善良,刀法圓熟流暢,衣褶處理飄逸如真,幾乎挑不出一處毛病。



開門小趙


如何去鑑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瓷塑佛像一般均採用模製。傳統工藝的制模與現代工藝的制模其方式是不一樣的。1934年以後,出現了注漿一次成型的新工藝。而在明清時代,坯體脫模,一般被分解為頭部、身體和底座三個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別切割成前後兩個片塊。由於是合模製作,一般高度在10釐米以上者,除頭、手等部件系合模後插入外,內底應是透空的,有明顯的連接痕跡。如發現內裡中空而底部封平或封平後又開小孔者,則必定是採用現代注漿工藝成型的仿品。真品用合模製作,模子的連接處,必然留有擠壓瓷泥調整的痕跡。明代藝人常用手捺,在內裡可見指捺痕跡。清代以後除手捺外又常可見以刀具推擠的痕跡。也有仿品為掩蓋注漿之痕,在內裡過多塗泥,造成胎體過於厚重。而真品厚薄適中,內空適體。因此,佛像上手後,除注意其模接方式外,凡分量過輕或過重者,均要存疑。

由於古代燒製技術不如現代,特別是明代的作品在燒成後,常在作品的下部或背部留有一些窯裂之痕。因此,凡無窯裂又從頭到腳完美無缺者,即可存疑。有些仿品,故意製造假裂痕,則可從裂縫的自然與否和縫內有否流釉等方面去辨別。真裂裂口自然,而且縫內無釉。假裂則反之。

很重要的一點是看胎釉。德化窯由於在坯胎的泥土工藝上有精淘細鍊並經幾十年後再使用的優點,因此,胎質緻密,透光度十分良好,俗稱“糯米胎”。但,由於是人工淘洗,再精細,在放大鏡下也能見有微小顆粒。而現代淘洗使用機器研磨,瓷土呈粉末狀,因此,如遇胎質過分精細者,要慎重。明代德化窯白瓷的釉水系獨具特色的乳白釉。這種釉色,勻薄純淨,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對光照看,釉中隱現乳白或微透粉紅,後者尤其名貴,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中國白”之美稱。到了清代至民國初,因原料配比發生變化,釉色在白中微閃青色,但仍然是光潤明亮的。現代仿品的釉色常作乳黃或米黃,且滋潤度較差,沒有玉質感,仔細觀察,容易鑑別。

鑑別是否大師之作,不能僅據印鑑而定。德化明清瓷雕大師的印鑑有一定的制式,要熟悉不同大師印鑑的制式。而且,真正大師的印鑑常常反而顯得模糊不清,若遇特別制式的印鑑且十分清晰者,須小心對待。在胎釉、製法均驗證過之後,要特別考察作品的造型和神韻。明代大師的創作,人物比例非常準確,面相豐腴圓潤,神情生動如生,儀態慈祥善良,刀法圓熟流暢,衣褶處理飄逸如真,幾乎挑不出一處毛病;清代大師的瓷雕人物,上身稍顯瘦削修長,臉相上以長圓見多,五官神韻也較明代稍遜。衣褶綬帶的做法與明代也有不同,明代是貼身的,到了清代,則改為懸空飄動,如行雲流水,應該說是一種發展創新之舉。仿品則最易在這些方面露出馬腳。除了胎釉和工藝製作外,造型和神韻是令仿製者造假時最為感到頭痛之處。因此,凡遇附件插裝生硬,造型欠佳,儀態呆滯,韻味索然之品,十有八九系仿品無疑。





小姑娘說文玩


應邀出席

如何鑑定明代何朝宗製作的藝術品,很重要的一點是看胎釉以及製作工藝,這與我們鑑定其它窯口的瓷器注重釉面大不相同。在鑑定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德化窯在坯胎的泥土工藝上有精淘細鍊並經幾年甚至幾十年沉澱之後再使用的要求,使胎泥熟透如江米粉一般油膩,俗稱“糯米胎”因此燒成後胎質緻密,透光度十分良好。何朝宗以製作菩薩佛像聞名於世,陶瓷佛像由於是人工淘洗,在放大鏡下也能見有微小顆粒;現代淘洗使用機器研磨,瓷土呈粉末狀,因此,如遇胎質過分精細者,要慎重!明代德化窯白瓷的釉水系獨具特色的乳白釉,這種釉水潔白純淨,燒成後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對光照看釉中隱現乳白或微微泛粉紅色,德化窯產品十分名貴,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中國白”之美稱,尤其法國人對其情有獨鍾。

到了清代至民國初,因原料配比發生變化,釉色在白中微閃青色,但仍然是光潤明亮的。現代仿品的釉色常作乳黃或米黃,且滋潤度較差,沒有玉質感,仔細觀察,容易鑑別。

下左圖為一九九九年廣陽梁山在鑑賞清康熙五彩刀馬人小杯。下右圖為一九九九年廣陽梁山(圖中間)與中國科技大學考古系主任王昌燧教授(圖左方),故宮博物院專家王莉英教授在一起研究古陶瓷鑑定工作。以上圖片均拍攝於廣陽梁山紫山書房工作室。




廣陽梁山


德化窯白瓷器的鑑定,一般應掌握以下五個要領:

  (1)目視表面觀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紅,尤如東方少女之臉白中泛紅;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黃,尤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黃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豬油凝固時之白。

  (2)迎光透視觀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紅或肉紅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紅或牙黃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黃或牙白色。當然,迎光透視觀察各個時期所顯顏色,也會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異,以及燒製時溫度控制的微小差別而出現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燈光透視全部均應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贗品。這是判定真偽德化瓷器的一項重要依據。

  (3)釉面光亮度觀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澤度過亮,給人以刺眼感覺。真品釉面溫潤弱光。

  (4)從製作工藝上觀察:仿品一般為模型注漿後分段安裝而成,判定時應注意:由於採用注漿成形工藝,故器內會出現瓷漿流動紋路,一般成垂直狀,且胎體薄而輕,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鏡觀察一般有氣泡,無真品腴潤悅目之特徵。

  在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尤如印刷製品,給人之感覺是過於規正、死板、毫無生機。真品則為手工捏塑堆貼。在捏界面處一般都留有手工捏製的痕跡。對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造型仔細觀察時,一般都有細微變化,正是這種微小的差異,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實性,同時也更顯示其自然和靈氣。

  (5)從易損的部位上觀察:真品在長期收藏過程中,如手指、衣紋、珠粒、牙齒等,尤以精細易損部份常出現的折斷、損傷甚至脫落現象,這些傷痕均應為舊痕。新仿品則沒有這些特徵。

  真品判定一般應掌握以下三個要領:

  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易損部位有無斷裂痕,界面是否為舊痕。

  二是聞,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個無任何異味器皿中一段時間,然後在房間或辦公室內確定無風靜止的狀態下,將器物迅速從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間,立即用鼻子聞斷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

  這種方法至少可以印證以下幾個問題:

  Ⅰ、可以判斷出斷裂縫是用什麼粘合劑膠接;

  Ⅱ、根據氣味的強弱,可以判定斷裂口膠接的大體時間;Ⅲ也可以斷定除使用各種粘合劑外,還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學藥劑。

  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異味後,在物品的無上釉部分輕輕舔一下,接觸面盡能大些,看是否有異味,一般情況是,凡舌頭感覺有輕微“麻”之現象,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過酸性化學藥劑浸泡過。


小飛豬sad


明代永樂年間出生在福建德化的瓷雕藝術大師何朝宗一生創作態度極為嚴謹,作品存世極為罕見。

之前有個觀音像,當時那個火呀。我記得有句話是“除非觀音離南海。何來大士現真身。”

他的作品以達摩、觀音、羅漢等佛教人物居多,除擅長瓷塑觀音佛像外,還兼制精巧雅緻的香壺、小瓶等可供玩賞的用品。何朝宗的作品特點,非常強調對人物神情的刻畫,特別是繼承了唐代表現佛像藝術的繪畫風格,使得塑造的觀音、達摩等造像很有唐代的韻味,形象既端莊肅穆,又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他的瓷塑,以單純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質地美取勝,美如脂玉,質感強,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他的很多作品是國家一級文物珍品。


杞棠鑑藏


明代何朝宗制資有以下特點。1,不是純白,是象牙白,白中發黃。2,人物雕塑的特點現人無法仿製。3,款識是印章款。不是特清。4,胎質白中發紅,稱肉紅色。


鑑古藏珍


看印章,印章模糊的不一定是真的,但印章清晰的絕對是假貨


鳳凰山下2019


從形,釉,款,以及使用痕跡來行綜合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