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如何自然地發展孩子的數學能力

兒童畢竟是幼稚的,需要成人的引導,完全由著孩子任性發展,無疑是家長的失職。

教育之難也在於此。

所謂引導,不是將自己的喜好、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是基於觀察,基於對孩子興趣、愛好、特長的瞭解與分析,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1學數學不可能跨越式發展

首先應當瞭解兒童對於數學的認知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很早就有了世界範圍的研究。皮亞傑根據大量實驗研究,確認兒童的認識發展具有連續的階段性順序。

兒童從獲得數量守恆到長度、質量守恆,再到面積、容積(體積)守恆,有著逐步發展的漸進過程。這些概念的守恆都是學習數學的基礎。

幾十年來,皮亞傑的理論不斷受到考驗與挑戰,但教學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必須以兒童一定的成熟為前提,早已是不同流派兒童心理學家都認同的共識。

從小學教學實踐層面看,大多數超前認數、計算的兒童,入學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勢逐漸喪失。

其中一部分學生在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中,常常反應不佳。究其原因,往往是由於過早投入學習,缺乏相關活動經歷與生活經驗。

總之,理論和實踐都能告訴我們,良好的學前教育的首要策略是讓孩子慢慢長大,而不是揠苗助長,指望兒童跨越式發展。

2家長如何順應孩子的發展

孩子發展的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孩子抽象思維發展快,有些孩子形象思維發展快。即使是聰明的孩子,也會有某些方面發展比較遲緩,這都很正常。對於家長來說,一是要有足夠的耐心,二是適當給予輔導。這裡各舉一例。

同事的外甥,很多方面有過人的表現,就是左右不分,讀一年級了依然如此。

我給同事看我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等人上世紀60年代的實驗研究報告,得到的結果與皮亞傑1929年在瑞士、艾爾金1961年在美國,所作的同類實驗結果基本相同,結論是“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有規律地經過三個階段……第三階段,兒童比較概括地、靈活地掌握左右概念(9—11歲)。”

實驗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兒童能自發地進入掌握左右概念的第三階段。同事釋然:“那就耐心等待吧”。

朋友的小孩,文學天賦非常突出,從小出口成章,大孩子都喜歡聽他講故事。可是上小學了,10以內的計算還要扳手指。家長髮現了,本能反應是“制止”。

其實這是兒童處在動作思維階段的典型表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擺脫的。簡單制止不但於事無補,反而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積聚討厭數學、害怕計算的情緒。

可取的對策之一,讓孩子把手放到身後去彎手指,或者握拳,想著數手指,同時通過擺小棒、圓片等學具,掌握數的組成,也就是引導孩子逐步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家長按此建議,一個多月後問題解決了。

3生活中滲透學齡前兒童的數學教育

家長如何輔導學齡前的孩子學習數學?一個司空見慣的誤區是將數學思維等同於語文的積累,依賴背誦。

例如,讓小孩依次背數,1、2、3、4、5……,每個數意味著什麼?不知道。

又如,一年級暑假,趕在老師教學前,讓孩子背誦乘法口訣,美其名曰“超前學習,提早準備”。豈不知這是助長孩子死記硬背,是強迫孩子用記憶代替思維、代替理解。

說重點,如同訓練小狗小貓。馴養師發出一個指令,動物叫兩聲,給兩塊糖。這樣形成的只能是一種似乎與數學有關的條件反射。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大量的、豐富的數學教育資源與契機,最佳的教學是無痕的。

比如,吃飯了,叫孩子去抽筷子。“我兩根,爸爸兩根,媽媽兩根”,“3雙筷子一共幾根呢?”這是平時,“今天來了兩個客人,還要多拿幾根筷子?這其中不僅內涵加法的概念,還有乘法的原型,同數連加。數與運算在孩子頭腦中有了實在的意義。

又如,分水果。6個蘋果,你吃了1個,還剩幾個?然後媽媽吃1個、爸爸吃1個,還剩幾個?再如,切西瓜,“你來指揮,爸爸切”。極其自然的空間想象,物體的等分、分數的孕伏,以及球的剖面、球與圓的聯繫,都蘊含在其中。

再說一個極端的案例:一個女孩,小學五年級已考出鋼琴九級,但數學學到長方體的表面積、體積計算時感到難以分辨,無從下手。原來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娃娃、長毛絨玩具,從沒接觸過積木,沒有動手操作實踐的體驗。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練琴,幼兒園、學校佈置的手工作業,都由家長代勞。

童年時期空間思維的缺乏,釀成了幾何學習的障礙。

因此,在孩子早期發展階段,家長應該創造條件讓孩子玩各種各樣的動手玩具,特別是拆裝玩具,鼓勵孩子自己做實驗,自己完成手工製作。這是兒童最好的學習,不僅有利於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能為數學學習積累很多綜合的感知、體悟經驗。

4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和引導者

作為家長,一方面要順應孩子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善於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長,施加積極的引導。

有位考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學生,最近在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小時候不逼著她學畫畫。原因是她喜愛建築,入學後絕大多數課程,只要努力都能爭取前三名的成績,只有素描課,無論怎樣刻苦,只能勉強及格。

有很多能力確實需要早期培養,等到孩子自己發現想要彌補,已經為時過晚。兒童畢竟是幼稚的,需要成人的引導,完全由著孩子任性發展,無疑是家長的失職。

教育之難也在於此。所謂引導,不是將自己的喜好、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是基於觀察,基於對孩子興趣、愛好、特長的瞭解與分析,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說到家庭的數學教育,很多家長會聯想到“奧數”學習。對於學有餘力的孩子,如果喜歡數學、喜歡智力的挑戰,那麼參加“奧數”學習,不失為一種可取的選擇。道理很簡單,沒有刺激,就沒有反應,智力的潛能需要激活。

反之,如果孩子不喜歡數學,那就大可不必因為人家的孩子在學“奧數”,逼迫自己的孩子也去學習“奧數”。

再說,“奧數”本應是數學學習的深化、研究興趣的培養。然而一旦納入比賽、競技的軌道,也會發生異化。

不妨類比體育,本意是“增強人民體質”,但進入比賽、競技,為了獲得奧運獎牌,又有幾位運動員能夠全身而退。當然,運動員為了國家的榮譽而付出是值得的。家長應當為孩子的發展權衡得失。

5家庭學習輔助重在興趣激發與習慣培養

孩子進入學校學習之後,家長最主要的任務不是天天檢查作業、簽字,而是協助老師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很多適合家長的方式方法。這裡介紹一位老教授的做法。教授退休在家,每天孫子放學回家,針對數學學科,與孫子交流當天的學習收穫。開始學習加法了,爺爺說:“好,進了數學的大門”。

過幾天,學了減法,繼續鼓勵:“有進步,會加進來,還會減回去”。二年級學了乘法,爺爺說:“了不起,100個2連加,都麻煩啊,來告訴爺爺,怎麼寫三秒鐘解決問題”。

等到學了除法,爺爺激動地說:“哇,加減乘法都會了,快成小數學家了。”這種最樸實、最高級的培養興趣的方式,給了筆者極大的啟發:小學數學每一個基本的核心知識點,幾乎都能找到令兒童激動的理由!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今,聽寫生字詞成了家長每天必須完成的語文作業,“家默”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新名詞。

一方面,語文教師不應將鞏固生字詞的任務,轉嫁給家長;另一方面,家長也應著眼於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想辦法擺脫。

例如,有些家長讓孩子自己給自己聽寫,每天不就七、八個生字詞嗎,分兩批自己記、自己默。這其實是培養孩子學習自覺性、主動性的有效方式。

數學作業孩子不會做,最好的辦法不是家長教,而是指導孩子看課本,看書上的例題是怎樣解答的,還可以回想老師是怎樣教的,同學是怎樣交流的。這是教會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

孩子做完作業後,應該讓其自己檢查,數學作業的檢查方法,一是複查,二是驗算,三是用不同的解法看是否得到相同結果。家長檢查簽字實乃下策。

有的孩子回家作業注意力不集中,邊做邊玩。可以讓孩子自己給自己規定完成時間,還可以桌上放一鬧鐘,予以提醒。個別家長髮現孩子完成作業時間還早,就追加作業,往往適得其反。

要讓孩子估計自己完成作業要多久,養成時間觀念,知道拖拖拉拉對自己沒好處,做完就能玩。

6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家庭怎樣實施家庭輔導

孩子數學學習有困難,家長應該留意觀察,尋找原因。因為有些導致學習出錯的原因,老師在課堂上較難發現。例如,曾經有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諮詢,說孩子23總是寫成32,語文也有類似現象,偏旁左右顛倒。我一看,孩子腳上的鞋子左右腳穿反了。

於是建議家長,首先教孩子分辨鞋子的左右腳,然後體會穿對了更舒服。以後每天自己先把鞋子放好,再伸腳去穿。這樣從生活細節入手,沒多久偏旁、數字顛倒的現象就消失了。這一極端的例子說明生活習慣也可能會給學習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

有些孩子感覺數學計算枯燥乏味,家長可以與孩子玩一些數學計算的親子游戲,如用撲克牌“算24”。孩子贏了,把四個數組成的綜合算式寫下來。實踐表明,“算24”是提高小學生運算能力的有效手段。

有些孩子數學題錯誤較多,家長可以發揮與教師不一樣的作用,不是替代老師直接教孩子做題或講解,而是幫助孩子建立一本錯題本。抄寫錯題之後讓孩子自己看錯在哪裡,怎樣訂正。

這又是一個促進孩子自主發現錯誤、矯正錯誤的學習過程。等到單元測驗時,家長不是重複老師的複習,只要讓孩子看看近來錯了那幾題,哪裡忘了或搞錯了,什麼地方自己最容易粗心。

期中、期末考試前同樣做法,幾次反覆就能把孩子的錯誤降到最低,成績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家長採納這一建議之後發現,在小學階段幫助孩子養成自己梳理學習錯誤,自主找出原因並糾錯的習慣,進入中學就省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