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信研報」附2020市場政信匯總分析

「政信研報」附2020市場政信匯總分析

前言

近期,筆者發現市場上出現了不少偽政信產品。一些國企參股企業、普通地方國企,甚至偽國企包裝成政府平臺,打著政府平臺的名義在市場上募集資金。為了讓廣大讀者能夠買到安全、純正的政信產品,我們覺得有必要跟廣大讀者再分享下政信平臺產品的相關知識。


一、政府平臺解析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是指各級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資為主要經營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類型的城市建設投資、城建開發、城建資產公司等企業(事)業法人機構,主要以經營收入、公共設施收費和財政資金等作為還款來源。由於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國外並沒有專門文獻對其研究。在國內的實踐上來看,雖然融資平臺的出現已有一段時間,但是對其定義並沒有統一,大致來說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1、廣義的融資平臺:概念包括地方政府組建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投融資公司,如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城建開發公司、城建資產經營公司等。

2、狹義的融資平臺:是指由各級政府出資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債券、稅費返還等資產(其中主要是通過劃撥土地),組建成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到融資標準的地方國有企業或企業集團,這些地方國有企業或企業集團實際上由政府控制,具體形式可以是城市建設投資類公司、交通運輸投資類公司、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各類開發區(園區)投資類公司和土地儲備類公司等。總的來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

(1)承擔公益性項目投資、融資、建設、運營業務的融資平臺公司;

(2)承擔非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的融資平臺公司。


二、如何認定為“純”政府平臺

「政信研報」附2020市場政信匯總分析

我們通常所說的地方平臺即城投,平臺做的事,基本上就是替地方政府融資,並用融來的錢做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政府平臺的股東一般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國資委、地方政府財政局,因此,又被稱為地方政府的馬甲。由以上可見,政府平臺的核心特徵是——公益性。政府平臺做的是政府的事,而不是市場的事。

公益性,或者說非市場化,是界定政府平臺最重要的標準。

那怎麼看一家企業是否市場化呢?很簡單,看它的收入、經營性現金流入是來自於政府,還是來自於市場。或者說,這個企業的客戶,是政府還是市場?

從這個意義上,有些企業雖然也被稱為平臺,但並不是城投。例如高速公路企業、軌道交通企業。雖然這些企業的初期(建設期),資金來源主要靠政府和融資,但是這些資金是投資性現金流,不是經營性現金流。最終他的收入是來自於市場的,客戶是市場上的主體,不是政府。

說到這,有些讀者就會問了,那麼一個建築公司,專門給政府做施工的,客戶也是政府,那它也是平臺了?呃——不得不說,這個以偏概全的吐槽很亮!好吧,也許我們應該給政府平臺的界定標準打個補丁,改為:

公益性,且非市場化,是界定政府平臺最重要的標準。

做的是公益的事,收入只來自於政府、不來自於市場。這樣,建築業就不符合了。建築本身是非公益的,而且“正常”的建築企業,客戶不應該只有政府。

還有一個比較難界定的行業是——園區。最常見的是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城投,其股東一般為XX開發區管委會。對於園區,筆者有個簡單粗暴的處理方法——按照上述城投的標準來界定。對於早期的、建設期園區,其收入基本來自於政府回購和土地出讓,客戶是政府。所以是非市場化的,劃為城投,按城投的套路來看。對於後期的、成熟期的園區,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市場化的房產租售,客戶是園區內企業。所以是市場化的,劃為房地產,按房地產的套路來分析。但也不能全按房地產的思路,還要著重考慮區域壟斷因素、政府的支持。可惜,筆者評審的園區企業中,幾乎所有的都可以清晰地劃為政府平臺。成熟的園區企業極難出現。筆者猜想,這可能是因為成熟園區企業無需建設,融資需求較低的原因。

看到這裡,相信讀者對政府平臺的界定已經清楚了:

做公益的事、收入只來源於政府。


三、地方政府、財政局、國資委解析

「政信研報」附2020市場政信匯總分析

通常政府平臺的股東一般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財政局、地方國資委,下面就讓我們詳細看下地方平臺的股東定義及職能權限

1、地方政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中央人民政府,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82年憲法規定,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

2、財政局:財政局負責地方的財政工作,貫徹執行財務制度,按照政策組織財政收入,保證財政支出,管好用活地方的財政資金,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和各項事業發展。財政局也培訓專職財會人員,提高科學理財的素質和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嚴肅財經紀律,提高經濟效益;積極開發財源,為振興地方經濟服務。

3、國資委:省屬企業屬於省國資委管,市屬國有企業屬於市國資委管。主要是看省政府出的資,還是市政府出的資。國資委是管理國有資產的的一個機構,像一些央企,歸國務院下屬的國資委管理,比如中石油、中國移動等等。還有一個是地方的國資委,就是管理各個地方的國有企業,比如上海的國資委,管理上海的建工集團等等。他們之間沒有隸屬行政關係,國資委歸國務院管理,地方的國資委歸地方政府管。


四、為何要認準政府平臺?

「政信研報」附2020市場政信匯總分析

地方政府債務的產生都來自於政府公共服務項目的建設費用,由違約風險帶來的信用缺失和造成的後果是任何一級政府都不可承受的,因為這關乎地方政府經濟長遠發展大事,關乎當地的公共民生服務能否持續,所以出現不兌付的違約概率極小。這就是在我國單一體制下主權信用產品的最大優勢。

所以,確定性機會極大概率在政府基建領域,而政府基建離不開大家耳熟能詳的政府投融資平臺,原因很簡單:政府的市政府道路、橋樑、醫院、學校、公共設施等項目工程,首先交給的就是政府的一級核心平臺公司,由他們來承建及交付。

由此可知,要保持未來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很大程度上落腳點在政府基建,而具體工作開展的主體將會是政府投融資平臺;對於高淨值客戶而言,對應政府平臺的投資理財機會主要涉及政信類信託產品、資管計劃、城投債(定融計劃)等。

筆者認為,選好政信產品一定要認準政府平臺,並給出如下理由:

1、平臺背後是政府信用

雖然國家一再聲明“誰的孩子誰抱走”“打消中央兜底的幻想”,但是從平臺的操作層面,即省、市、區縣來說,有幾個敢真的讓平臺出現問題的?晚幾天兌付,都惹得市場一陣騷動,輿情滿天飛,在保穩定的大局下,哪個地方政府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有句話說的好,平臺如果真的出問題了,一盤點平臺資產主要是政府的應收賬款,以及其他平臺和政府部門(財政局、土儲、管委會)之間的其他應收款。按著這條線就可以去找政府。正所謂,“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平臺是地方政府的平臺,對於國家來說,地方政府是自己的孩子。孩子闖禍了,當家長的要板起臉,打屁股,事後還得當家長的去擦屁股。不理解的可以想想為什麼2014年要出43號文。

2、平臺不敢違約

平臺目前自身現金流不足,還款主要依靠借新債。要是哪家平臺敢出問題,那就是平臺所在區域的問題,金融機構一收緊,這個區域的平臺都會受到牽連。一向履約記錄極好的天津某房地產國有企業,不就這樣躺槍了嗎?好在天津足夠大,沒有出現大問題。要是某個經濟一般的區縣市的平臺出問題,那可能就要出大問題的。去年,貴州要求收回承諾函,都引得金融機構做貴州項目很謹慎,要是真的出問題,天知道要出什麼大簍子。上面的分析看出,平臺不敢違約。

3、平臺不能違約

平臺債務主要來自銀行,少說十幾萬億的規模(包括城投債、政府購買服務和PPP融的資,類平臺企業的融資,調出名單的平臺的融資)。這個不是小事。往大了說,煤炭行業、鋼鐵行業、紡織業出問題,那叫產能過剩,需要出清。可以銀行和平臺出問題,那就不是小事了。銀行業出問題,是可能引發經濟危機甚至動盪的。平臺問題,背後是政府問題。我們國家能承受的住希臘式的政府問題嗎?能承受得住底特律式的地方政府破產嗎?

4、平臺出問題,政府有動力出面協調

平臺一旦出問題,政府有動力出現協調,因為這個涉及到政府自己的切身利益了。雖然說現在市場在經濟中發揮相對主導的作用,大家“不找市長找市場”,但是市長一發力,市場也得跟著動。

一些中小民營企業破產了,一些國有企業違約了,那是市場出清的過程,政府沒有救助的義務。可是,平臺出問題了,政府的錢袋子就麻煩了。並且,大家都知道行政力量相對市場強勢多了。

5、政府調節的手段較多

政府的錢袋子是一個大概念,這個錢袋子裡面有財政收入、轉移支付、城投債、地方政府債券、平臺債務,因此平臺債務只是政府錢袋子的一個很小的部門罷了。不過畢竟是政府自己借的錢,還是很認賬的。如果平臺真的出問題,政府動用大錢袋子,來解決平臺債務的問題,壓力相對小很多。再說了,各平臺之間互幫互助,也能很好的解決平臺債務問題。

綜合來看:政信類產品由於涉及的融資方及擔保方身份特殊,往往會獲得政府及金融機構的支持,再融資能力及穩定程度非一般民營企業可比。


:文章出於行業分享交流之需發佈,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機構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源:政信研究院。感謝原創作者的辛苦付出,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涉及版權、標註有錯漏等問題,請及時與蓉漂壹號聯繫,我們會立即刪除或及時更改,並表示歉意,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