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防疫措施對麼?對!——說說我們的“最優解”傾向

經過幾十天舉國上下的全面隔離封閉,從武漢到全國的疫情形勢逐漸扭轉,漸漸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當然,在勝利真正到來之前,掉以輕心是要不得的,“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訓要牢記心間!多年的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最容易出狀況的往往不是最艱險的時候,反而是看起來沒什麼可擔心時,那些要命的情況最容易出現。

確實,現在說勝利還言之過早,不過階段性的勝利應該為時不遠了。下一步就看世界其他國家如何也通過各自的方式戰勝疫情了。沒錯,我用的是“戰勝”這個詞。在我看來,所有的國家最終都是能夠戰勝疫情的,只是採取的路徑和付出的代價可能大不相同。

最近,朋友們開始討論我們應對疫情的措施,分析其利弊得失。我們的防疫措施到底對不對這個話題逐漸熱了起來。從政治到經濟,許多朋友高賢都給出了許多精闢的意見。筆者作為一個普通大學物理老師,沒有那麼深厚的社會經濟政治底子,面對這麼宏大的話題很難提出什麼高明的簡介,在這兒試著從一個基本的邏輯出發,回答一個樸素的問題:我們對抗疫情的方式對嗎?

我的答案很簡單:對!

原因也很簡單:控制住了!

代價當然是巨大的,但控制住了!

我想會有很多各個方面的專業人士從不同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但作為一個實驗物理的工作者,從多年從事實驗工作的實踐經驗看,面對一個未知的東西,只要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對的!不論這個辦法事後回顧時看起來可能繞了遠路,可能付出了過多的成本,甚至可能是走了最遠的路付出了最多的代價,但它依然的對的,也是好的!

我們從小接受“標準答案”的教育,在我們世界觀構成的過程中,多年的教育已經根深蒂固地在我們心中種下一個信念——凡事一定有一個最優解,找到“最優解”的解答才是好的,其他的“笨辦法”常常被看不起。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本能的追求“最優解”。可是諸位看官,請大家閉上眼睛深呼吸幾次,平靜心情後捫心自問,自從走出學校,離開考場那一天起,誰還遇到過有標準答案的時?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何曾有過考試題裡那樣條件清晰、規律明確的“理想狀況”?

“先做成,再做好”是筆者經常教育學生的一個基本觀念。

筆者的工作之一,是指導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的項目和諸如IYPT這樣的競賽。這些年指導過的學生有一兩百組,最深切的體會是,我們的學生受困於對“最優解”的崇拜,受困於對“標準答案”的桎梏,在面對這些開放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時,到該結題時依然兩手空空,因為“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可是我覺得不夠好、不夠巧妙、不夠省事……,所以就沒動手”。參與創新活動的學生百分之九十失敗在這一點上。而那些最終做出點工作的,基本上是先想盡各種洋辦法、土辦法基本實現目標,再返回頭來不斷修改修正的結果。

我相信對於任何一個實驗物理學家,不論他的實驗設計下了多少心思,他的實驗準備做的多麼充分,一次成功的概率都非常低;而他的第一次成功的實驗,日後回頭去看時也常常“慘不忍睹”。可這並不影響那次成功的價值,就像諾貝爾獎多是發給那些原創的還比較粗糙的東西,而不是經過多少次打磨後的精美工業品。吃到第五個饅頭時才覺得飽,因此否定第一個饅頭的價值,認為它“不頂飽”,這顯然是一個荒謬的邏輯。

今天,我們的防疫措施的確控制住了疫情,那麼它就是對的,是好的,是有價值的,是成功的。不論今天或是今後,當我們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以事後諸葛的上帝視角回頭審視它時可能有多少不足和錯誤之處,所有的總結和檢討都不能忘記這個基本的事實——它把事做成了。

當然,後續的經驗總結和教訓檢討必不可少,“只管做成,不管做好”也要不得,那難免不斷低水平重複,第一次遇到,跟頭把式只要控制住就行,可如果下次又遇到,還這麼跟頭把式,一直陷在裡面出不來。

不過,從筆者的角度看,還是想更多提醒大家多留心自己內心的“最優解”本能。站在上帝視角看事情總是容易的,可是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每天站在那個“前方一寸即是黑暗”的場景前時。這個“最優解”本能,帶給我們大多數人的,恐怕是更多的選擇恐懼和焦慮,反而成為解決問題的最大阻力。

一家之言,貽笑大方。祝各位朋友保重自己,平安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