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防疫措施对么?对!——说说我们的“最优解”倾向

经过几十天举国上下的全面隔离封闭,从武汉到全国的疫情形势逐渐扭转,渐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当然,在胜利真正到来之前,掉以轻心是要不得的,“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要牢记心间!多年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最容易出状况的往往不是最艰险的时候,反而是看起来没什么可担心时,那些要命的情况最容易出现。

确实,现在说胜利还言之过早,不过阶段性的胜利应该为时不远了。下一步就看世界其他国家如何也通过各自的方式战胜疫情了。没错,我用的是“战胜”这个词。在我看来,所有的国家最终都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只是采取的路径和付出的代价可能大不相同。

最近,朋友们开始讨论我们应对疫情的措施,分析其利弊得失。我们的防疫措施到底对不对这个话题逐渐热了起来。从政治到经济,许多朋友高贤都给出了许多精辟的意见。笔者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物理老师,没有那么深厚的社会经济政治底子,面对这么宏大的话题很难提出什么高明的简介,在这儿试着从一个基本的逻辑出发,回答一个朴素的问题:我们对抗疫情的方式对吗?

我的答案很简单:对!

原因也很简单:控制住了!

代价当然是巨大的,但控制住了!

我想会有很多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但作为一个实验物理的工作者,从多年从事实验工作的实践经验看,面对一个未知的东西,只要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对的!不论这个办法事后回顾时看起来可能绕了远路,可能付出了过多的成本,甚至可能是走了最远的路付出了最多的代价,但它依然的对的,也是好的!

我们从小接受“标准答案”的教育,在我们世界观构成的过程中,多年的教育已经根深蒂固地在我们心中种下一个信念——凡事一定有一个最优解,找到“最优解”的解答才是好的,其他的“笨办法”常常被看不起。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本能的追求“最优解”。可是诸位看官,请大家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平静心情后扪心自问,自从走出学校,离开考场那一天起,谁还遇到过有标准答案的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何曾有过考试题里那样条件清晰、规律明确的“理想状况”?

“先做成,再做好”是笔者经常教育学生的一个基本观念。

笔者的工作之一,是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项目和诸如IYPT这样的竞赛。这些年指导过的学生有一两百组,最深切的体会是,我们的学生受困于对“最优解”的崇拜,受困于对“标准答案”的桎梏,在面对这些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到该结题时依然两手空空,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可是我觉得不够好、不够巧妙、不够省事……,所以就没动手”。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百分之九十失败在这一点上。而那些最终做出点工作的,基本上是先想尽各种洋办法、土办法基本实现目标,再返回头来不断修改修正的结果。

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实验物理学家,不论他的实验设计下了多少心思,他的实验准备做的多么充分,一次成功的概率都非常低;而他的第一次成功的实验,日后回头去看时也常常“惨不忍睹”。可这并不影响那次成功的价值,就像诺贝尔奖多是发给那些原创的还比较粗糙的东西,而不是经过多少次打磨后的精美工业品。吃到第五个馒头时才觉得饱,因此否定第一个馒头的价值,认为它“不顶饱”,这显然是一个荒谬的逻辑。

今天,我们的防疫措施的确控制住了疫情,那么它就是对的,是好的,是有价值的,是成功的。不论今天或是今后,当我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以事后诸葛的上帝视角回头审视它时可能有多少不足和错误之处,所有的总结和检讨都不能忘记这个基本的事实——它把事做成了。

当然,后续的经验总结和教训检讨必不可少,“只管做成,不管做好”也要不得,那难免不断低水平重复,第一次遇到,跟头把式只要控制住就行,可如果下次又遇到,还这么跟头把式,一直陷在里面出不来。

不过,从笔者的角度看,还是想更多提醒大家多留心自己内心的“最优解”本能。站在上帝视角看事情总是容易的,可是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每天站在那个“前方一寸即是黑暗”的场景前时。这个“最优解”本能,带给我们大多数人的,恐怕是更多的选择恐惧和焦虑,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大阻力。

一家之言,贻笑大方。祝各位朋友保重自己,平安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