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繼位還是朱高洵?

李成蹊


毫無疑問,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之前,那麼如果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成年的話,那麼太子之位依舊是朱瞻基的。在古代長子嫡孫可是一個家族的最核心的成員。按古代封建皇朝繼承權來看的話,皇帝嫡長子乃是太子之位的第一繼承人,嫡長子的嫡長子,也就是皇帝的嫡長孫乃是第二繼承人。而嫡次子是第三繼承人。其他庶出子弟一次排列下去。也就是說,在朱棣時期,朱高熾是鐵打不動的第一繼承人,如果朱高熾不幸死在朱棣之前,那麼太子之位也是朱高熾長子朱瞻基的。朱高煦雖然和朱高熾一奶同胞。但是其繼承位置在第三位。除非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全部殞命。否則皇位就沒朱高煦什麼事了。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在很多方面給明朝開了一個壞頭。但是在皇位繼承傳承這方面朱元璋確實做的不錯。朱元璋為了國家傳承穩定,嚴守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朱元璋時期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就面臨著一個十分嚴峻的選擇。究竟是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選擇皇太孫朱允炆呢?還是選擇能力很強的朱棣呢。但最終朱元璋還是選擇了為後代立一個榜樣,不至於讓後世帝王為了皇位互相之間爭權奪利血腥滿滿。

而朱棣雖然通過靖難之役造反奪取了皇權,但朱棣依舊嚴格遵守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正因為朱棣自己亂來,所以他才更不會讓他的下一任繼承者亂來。朱棣很明白,朱高熾和朱高煦,一個嫡長子,一個嫡次子。雖然朱高熾佔了一個長子的身份。但朱棣並沒有多喜歡朱高熾,相反朱棣更欣賞朱高煦一些。但沒辦法,欣賞歸欣賞,皇位依舊還是沒有朱高煦的份。但在靖難之役時期,朱棣也還是盡力籠絡這個能征善戰的兒子。朱棣曾對朱高煦說過“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很可能就是這句話誤導了朱高煦,所以之後朱高煦一直不停的在為皇位而鬥爭。

朱棣奪位成功後,原本也猶豫過,但最終還是決定遵循太祖皇帝的原則分封嫡長子繼承太子之位。而且在之後朱棣分封朱高煦為藩王,朱高煦也拒絕赴任,而且還在不斷的陷害太子朱高熾。這就讓朱棣越發的厭惡朱高煦,同時也更加堅定了立朱高熾為太子的決心。後來朱棣更是懷疑朱高煦想走自己的老路武力奪嫡,所以才強制命令朱高煦就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朱高熾身亡,那麼太子之位也肯定會落在嫡孫朱瞻基手中。朱高煦是不要想了,給朱棣的印象太過於惡劣了。朱棣允許自己造反,但絕對不會容忍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兒子學自己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答案;朱瞻基繼位

理由如下:

1.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朱棣是死於1424年8月12日,朱瞻基出生於1398年,這個時候朱瞻基已經26歲了,已經成年了,並且也接受了多年的儲君教育。他的父親朱高熾在永樂二年(1403年)被指定為皇太子,朱瞻基也在永樂九年(1411年)被朱棣正式立為皇太孫。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隔代立儲的儲君。也就是說明在永樂九年的時候朱瞻基就已經確定了儲君的位置。

2.朱棣在朱高熾和朱高洵當中確實是有猶豫的,後來朱棣向解縉徵詢太子人選的問題,解縉推薦了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朱棣其實心裡想讓漢王朱高煦繼承皇帝,因為朱高煦和他很像,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煦多次救過朱棣的性命。但是,解縉給了朱棣一個選朱高熾不選朱高煦的理由,讓他不可抗拒,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高熾很仁義,把江山傳給他不會太差,而他兒子朱瞻基更好,選擇朱高熾是買一送一的好買賣,您看朱高煦的兒子都是歪瓜裂棗,要預防富貴不過三代,必選朱高熾。解縉一句“好聖孫”就確定了朱高熾的地位,所以朱高熾的太子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源於他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的!

3.朱棣在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太孫瞭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4.當時朝廷的三楊和重要部門的官員其實都是太子黨,都是支持朱瞻基的!

5.漢王自身原因,漢王雖然帶兵有方,也會拉攏人!但是卻做事情過於張揚,使得當時朝臣還是相當不滿的。明朝的文人本身比較注重氣節的,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會不漢王拉攏的。

綜上所述,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肯定是朱瞻基繼位的!


在下一個路口



如果朱棣再多活一年,朱高熾就要死在他前面了,他就要白髮人送黑髮人,也就要面對和他爹一樣的問題,究竟是立他喜歡的二兒子朱高煦,還是他的嫡長孫,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恐怕也是一個很傷腦筋的問題,畢竟他自己就是從侄兒手裡搶來的皇位。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回答,毫無疑義朱棣會傳位給孫子朱瞻基。他並不喜歡長子朱高熾,但是卻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喜歡朱瞻基是他沒有廢長立幼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她在世的時候就將朱瞻基確立為皇太孫,也就是第二順位的皇位繼承人,在其他人之前。

甚至可以說,朱棣恨不得直接越過朱高熾,將皇位傳給朱瞻基。如果他不是喜歡朱瞻基,那麼以他的脾氣,他很可能早就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了,畢竟他一直覺得朱高煦勇武,性格則更像他。而且,這樣就可以避免在他身後再發生靖難之役這種事情了。


不過,即使他直接傳位給朱瞻基,其實也沒什麼問題,朱瞻基也能穩住盤子,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也不是朱棣。朱瞻基上馬能武,下馬能文,性格果決,遇事冷靜,和生長深宮之中的朱允炆不是一個類型。朱高煦跟著朱棣四處征戰的時候,朱瞻基也跟著去了,也是刀頭舔血過來的人,不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的能力也遠不如朱棣本人。朱棣是在朱元璋生前就多次督軍出征過的,所以對朝廷將領的能力和任期內都有所瞭解,而朱高煦實際上並沒有自己單獨帶過兵,更沒有獨當一面的經歷,都是在朱棣的指揮下行動。所以,朱高煦一造反,英國公張輔就直接對朱棣說,高煦素懦,就很小看他,這和朱棣造反時朝廷眾將對朱棣的評價完全不同。


此外,朱棣的封地在元朝故都北平,所以再戰略上回旋餘地是比較大的,不容易被包圍,而且緩急之際還可以向蒙古求援,實際上朱棣也確實向蒙古借了兵,也就是明史裡含糊其辭的所謂貴人。北平又是大城,王府就是以前的元朝皇宮,所以地方是比較大的,朱棣控制了北平,勝算就已經比較大了。

而朱高煦的封地在樂安,是個小地方,囤積不了多少兵馬,也就沒有機會積累造反的本錢。所以,他如果造反,如果要成事,也就是後來宣宗分析的那樣,要麼趁人不備長途奔襲攻佔南京,或者是集結兵力襲佔濟南,最差的就是在樂安就地死守,結果高煦選擇了下下策,說明高煦的戰略眼光不僅遠不如朱棣,而且也不如宣宗。


蕭武


朱高熾是明朝的第四個皇帝,和明成祖朱棣是叔侄關係,他的一生也算是順風順水了。在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朱元璋就很喜歡他,在位期間,也是實施仁政,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評。在他死後,關於誰能繼承他的皇位,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爭執,有人說是朱瞻基,有人說是朱高煦,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人們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呼聲最高的,還是朱瞻基,具體原因如下:


一、朱瞻基弒父的說法無憑無據,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品質

在朱高熾還不是皇帝、還沒有繼位的時候,他的兒子朱瞻基就成為了朱高熾的左膀右臂,成為了扶持朱高熾成為皇帝的一個重要的支持力量,可以說,朱瞻基繼承了朱高熾的優良品質。也是一個可造之材。他作為一個幫助父親上位的中流砥柱,讓父親在成為皇帝的道路上少了不少的阻礙。因為父子兩的性格、為人、處事都相似,所以,如果朱高熾在朱棣之前駕崩,那麼皇位有很大的可能是由朱瞻基繼承。


二、朱元璋更喜歡朱瞻基,據說,朱高熾也是因為這層原因才登上皇位

明朝開國以來一共有16位皇帝,朱高熾雖然身材肥胖,又有點跛腳,但是仍然可以在名單中佔有一席之地。朱棣當時在選朱高熾為太子的時候,是聽取了身邊心腹的意見,心腹說“看皇孫”,意思是說,當時的朱瞻基實力不俗,能夠入得明成祖的法眼,也是因為他,所以朱棣才讓朱高熾做了太子。當時的朱瞻基有一種作仁君的氣場,所以如果能夠選朱高熾作為皇帝的話,那麼大明朝至少可以在此基礎上,保三代江山。所以,按照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歡和器重程度來看,即便是當時的朱高熾還在太子的階段就駕崩了,那麼繼位皇帝的不二人選也是朱瞻基,因為當時他的品行深得人心,由他做皇帝名正言順,是正確的遠擇。


以史正衣冠


靖難之役的成功,在朱棣的三個兒子中朱高煦最勇猛,立的功勞最大,朱棣最喜愛他,曾有讓他繼位的想法。戰爭中朱棣曾撫其背說:“好好幹,世子多病”,無論是在朱高煦本人還是在其它人來看,朱高煦有很大的機會成為皇位的候選人,但他的對手朱高熾是嫡長子又是朱元璋親立的世子,朱高熾本人仁厚得到眾人的擁護。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朱高熾提前死,繼承權會不會是朱高煦呢?



小姐姐講史說,無論朱高熾是否死在朱棣的前面,朱高煦都沒有機會繼承皇位。因為有“好聖孫”朱瞻基在。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愛不亞於朱元璋喜愛朱允炆,而朱高煦後來的舉動卻一步步遭到朱棣的反感,導致朱高煦繼位無望。無論朱高熾是否死於朱棣的前面只要有朱瞻基在,朱高煦都不會繼位。下面咱們分析下。

朱高煦為什麼與帝位不會有緣

主角就是朱高煦和朱瞻基

  • 回合一

兩人在朱棣心中的偏愛程度,朱瞻基更勝一籌。相較於因肥胖而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朱高煦勇武有力,不僅在四年靖難中經常隨朱棣出征,更是在白溝河之戰和東昌之戰的危難關頭救了朱棣性命,又在建文四年的浦子口,朱棣戰敗之後及時率軍趕到。而朱棣撫其背道,“勉之!世子多疾”,這句話給了他一個會立自己為儲君的暗示,貌似朱高煦太過看重這句話的意義,以至於給了自己的奪位之路的開始一個堅定地信念。

而相較於不得寵的父親,皇孫朱瞻基卻是自小便極受朱棣喜愛,出生不久便被朱棣給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的高度評價。

於此同時,朱棣對於朱瞻基的培養可謂傾心盡力,不僅親自挑選著名文臣擔任其老師,並且經常親自教導,更是在自己老爹能否繼承大統上起了決定作用。也就是說,朱高熾的大統是沾了自己兒子的光。這個結果朱高煦明白了吧。

  • 回合二

朱瞻基有著朱高煦比不了的順位和地位。關於皇位的傳承順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做了明確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毋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

就是說,兄終弟及只在“朝廷無皇子”時才可實行,因此朱瞻基的順位要遠高於朱高煦。

此外,朱瞻基早在永樂九年就被立為了皇太孫,乃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這一結果,朱高煦也是無力更改的。

  • 回合三

兩人的前朝後宮助力團隊對比。朱瞻基深得一眾維護嫡長子繼承製朝臣的支持及後宮徐皇后的支持。若是朱棣想立朱高煦為皇帝,那麼一些老臣會以朱元璋定的先例為由,拼死反對朱棣這麼幹。如果朱高熾死的過早,但是朱瞻基還在,那麼臣子們就會參照朱元璋定的皇位傳承辦法,一旦文武百官意見一致,朱棣就要慎重考慮立誰為太子了,也就是說皇帝朱棣並不能隨心所欲的根據自己的意志立誰為太子,而且我想朱棣不想看到後世子孫認為皇位是有機會爭取的,而使得血親相殘,更何況朱瞻基的才能不遜於朱高煦。所以就是朱高熾沒做一天皇帝,皇位基本也會到朱高煦頭上。


另外,雖說明朝嚴禁後宮干政,但在立儲這種事情上卻又不同,這種事情除了天子近臣外其他人很難左右皇帝想法,反倒是皇后等後宮妻妾更容易發揮作用。朱棣對待徐皇后的態度,其實與朱元璋對待馬皇后差不了多少,她雖不太乾政,但提出的意見往往能夠得到朱棣的重視和採納,算是朱棣的賢內助。而她對於朱高煦卻很是不滿,不僅極力阻止朱棣廢長立幼,甚至曾經直接點明朱高煦“性不順”。這一結果,朱高煦該是要仰天長嘆了吧。

雖然只是如果,但朱高煦必不會清楚自己的處境,或許只是一遍歷史的重演罷了。我們除了感嘆一下他的無限精力及無望結局,好像不能再做些什麼啦!(感謝友友們的閱讀,歡迎您的積極評論呀)


小姐姐講史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朱高熾體弱多病又有消渴症,如果他不早死的話他一定是一個盛世明君,可惜就是天意所致命不久矣,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的話,會把位子傳給二弟嗎?其實是不會的,按著祖訓是不合規矩的。明朝的傳位制度是選擇的是嫡長子傳位制度,就算太子死了也會傳位給朱瞻基而不是他二叔。而朱元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太子朱標死了就把位子傳給了太孫朱允文。


(大明風華中的朱瞻基)

所以就按常理來說的話,就算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邊,朱棣的皇位也要傳給朱瞻基。必須遵從明朝的嫡長子制度,縱觀整個大明朝,傳位制度一直嚴格履行,除了“靖難之役”和“土木堡之變”這是兩個例外,其他的都是如此。如果按法律角度來說位置是必須傳給朱瞻基的。當然,也是有特殊情況或者意外,如果從國家層面考慮的話,傳給朱高煦比較穩妥,畢竟朱高煦比朱瞻基穩重、更年老,對於統治會更加穩固。就像《大明風華》中朱棣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傳給老二更為穩妥。


(大明風華中朱棣駕崩前遺詔)

可惜就是他二叔沒有鬥過他侄子,所以到最後還是朱瞻基即位了。所以按常理,明朝的嫡長子制度則為正統,還是那句話,太子如果死了,就是太子的兒子即位,是輪不到他的兄弟的。如果皇帝沒有子嗣的話,才能將自己的皇位傳給兄弟。
(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煦)

——有什麼問題 親們可以直接私信問我 我都會無條件的幫助大家的 喜歡我的話 請給我點個關注吧 我很需要你 用你那發財的小手給我點一點吧




鵬正


成祖即位,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賢,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不果。——《明史·列傳第六·漢王高煦》


從上面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殺伐果決的朱棣繼位後,忠於朱高煦的人向朱棣建議立朱高煦為太子,比如與太子走得比較近的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而朱棣也在猶豫,到底該立誰呢?一直拖了一年多,最後,朱棣才決定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棣的理由是太子很仁厚,賢德。而且,朱高煦過失太多,不能立。

大家都知道朱棣喜歡朱高煦,朱高煦跟隨朱棣打天下,奪帝位,風裡雨裡的北伐,立下了赫赫戰功。在白溝何一戰中,在東昌一戰中,朱高煦勇猛異常,化解危難,在朱棣狼狽到快要丟了性命的時候,都是朱高煦解了圍,救了朱棣的性命。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一帶又被朱允炆的軍隊打得大敗,朱高煦這員福將又一次為朱棣增援解困。朱棣於是對朱高煦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有了這些,再結合朱高煦的性格特點,他就飄了,覺得自己是不二的太子人選。


但朱棣在權衡利弊下,最終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並沒有立朱高煦為太子,而是立他為漢王,藩國雲南。因為朱高煦為人粗魯,不是當皇上的料。就連他的親媽徐皇后都不看好他,群臣更是如此。因為他的種種劣跡,比如天天拿自己和李世民相提並論,縱容士兵搶掠等等。


而朱高熾恰恰在人品和治理國家等方面是棒棒的,無可挑剔。就是身體胖點,腿瘸點。

賢臣解縉立推朱高熾當太子,他說:

“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

而且,解縉又說“好聖孫”,所以,朱棣果斷立了朱高熾為太子。朱棣也明白,朱高熾也活不了多久,但是之後把皇位傳給朱瞻基,平穩過渡就可以了。而如果把皇位給朱高煦,那他的好聖孫就很難保會是下一代的皇帝了。


所以,在朱棣有生之年,他是力挺朱高熾、朱瞻基父子的。朱棣活著,朱高煦就沒有戲份。那麼,朱棣如果也和他的父親朱元璋的命運一樣,朱高熾早死了呢?朱高熾死在了朱棣的前面,那麼這個局面尷尬不尷尬?


其實,從朱元璋那裡吸取了教訓,為了防止這樣的局面產生,朱棣是做好了多方面的準備的。他讓不善於馬上作戰的太子朱高熾監國,帶著其他兩個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作戰。同時,在朱瞻基小時候,就開始親力親為的全方面的培養孫子朱瞻基。在朱瞻基十幾歲的時候,就跟隨朱元璋北伐,增長實戰經驗。


所以,朱棣雖然勇猛好武,但是做事全面周到。他為朱高熾一脈繼位,做好了多方面的準備。他努力培養朱瞻基,也開始“打壓”朱高煦:


永樂二年, 仁宗立為太子,封高煦漢王,國雲南。高煦曰:“我何罪!斥萬里。”不肯行。從成祖巡北京,力請並其子歸南京。成祖不得已,聽之。請得天策衛為護衛,輒以唐太宗自比。己,復乘間請益兩護衛,所為益恣。

最後,朱高熾終於去了樂安,他的封地,低下了倔強的頭。朱高煦曾說,“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朱瞻基對答,“更有後人知警也。”朱瞻基是高他一籌的。


只要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朱棣能說了算,朱高煦就不可能繼承皇位。即使是朱棣死了之後,他的好孫兒朱瞻基一樣把他的二叔朱高煦給收拾了。


朱高煦是一個武夫,根本沒有當皇上的命。他的一生都夢想當皇上,也一直在作亂,但是能力不行,空有抱負,是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的。他的所有的夢想,都註定是白日夢。


歷史漫談君


曾經朱棣詢問過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一件事,如果要立儲,應該將哪位皇子立為皇儲,恃才自傲的解縉回答道“好聖孫”。

朱高熾,在明史的記載中,並非如何天資聰慧之人,與此同時,朱高熾長得肥胖,還生有腿疾,可以說選擇讓朱高熾做皇子本就是一件看似不正確的事情。

奈何,一句“好聖孫”讓朱棣徹底的放下心來,朱高熾不靠譜,但是自己的孫子朱瞻基靠譜呀,朱瞻基天資聰慧,出生以來就受到朱棣的寵愛,可以說打從一開始,朱棣就打算讓皇孫朱瞻基繼承自己的皇位。

與朱元璋時期又不一樣,朱元璋時期,太子朱標做皇儲做了幾十年,十幾歲就開始了自己的監國史,朱標是一開始就受到朱棣寵愛的,只是可惜,理所應當繼承朱元璋皇位的朱標卻是英年早逝,走在了朱元璋前頭,若非朱標走的早,朱允炆想要一步到位,坐上皇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兒子,朱標,紀念歸紀念,朱元璋在不得已之下,只好將自己曾經為朱標留下的底牌一一清洗,可以說,朱元璋之所以會屠殺功臣集團,根本原因就是朱標英年早逝。

為了防止功臣集團亂政,朱元璋直接將功臣集團全部清洗,此後,朱允炆登基時,不必再擔心功臣集團奪權,朱元璋的確很有政治眼光,但他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藩王,儘管朱元璋下令自己駕崩以後藩王不得回京奔喪,但藩王始終是朱允炆眼中的一根刺。

如果說朱高熾死在了朱棣前面,那麼歷史就會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如果朱高熾走在了朱棣前面,那麼朱瞻基不就像是朱允炆一般?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奈何,朱瞻基從一開始就是朱棣欽定的候選人,與朱允炆不同的是,朱允炆是在朱標去世以後臨時被朱元璋選擇成為候選人的,而朱瞻基從一開始就是朱棣欽定的繼承者,朱棣所設計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朱瞻基能夠順利的繼承皇位。

即使是朱高熾繼承皇位這件事,也不過是朱棣為了讓朱瞻基能夠順利登基而被迫做出的選擇,雖然朱高洵也是一個不錯的候選,但若是朱高洵登基,朱瞻基便失去了機會。

朱棣為了讓朱瞻基能夠順利登基,從朱瞻基年幼的時候就開始鍛鍊朱瞻基,讓朱瞻基學習騎射,學習兵法,學習掌權之道,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朱瞻基來日能夠順利登基。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朱瞻基是朱棣的選擇,而朱允炆卻並非朱元璋眼中的最佳選擇,朱棣可以為朱瞻基做好一切準備,為其準備輔佐之人,而朱元璋明顯準備不足。

因此,即使是朱高熾英年早逝,也不影響朱瞻基繼位。


魏青衣



問題有個錯別字,應該是指朱高煦而不是朱高洵。

也就是說問題在問如果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的話,朱棣是選擇老二漢王朱高煦呢,還是選擇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他孫子朱瞻基呢?

如果真有這種情況,那麼朱棣無疑面對的情況如同他父親朱元璋面對的情況一般了。他的父親選擇的是孫子朱允炆繼位,結果朱棣這個四叔奪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

所以朱棣肯定會糾結一番,畢竟前面就有一個失敗例子。

不過宋安之個人認為朱棣肯定會選擇孫子朱瞻基繼位。

因為朱棣對孫子朱瞻基的喜愛可是出了名的,所以永樂二年冊封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也就是儲君以後,又在永樂九年冊封孫子朱瞻基為皇太孫,這在歷代可是很少見的,說明朱棣對孫子朱瞻基的喜愛和對他的能力肯定。

而且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朱棣時代和朱元璋的時代不一樣了,環境不同,是很有利於孫子朱瞻基的。

以對皇權威脅很大的藩王來說,歷經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削藩以後,朱棣雖然繼位以後為了獲取這些兄弟的支持,沒有削藩,並且恢復了被削藩王的地位。


但朱棣其實換了一種方式削藩,就是剝奪藩王的兵權,通過各種方法收回了這些藩王的三護衛兵權。比如說通過隱晦敲打的方式,主動使同母弟周王交出他的三護衛的兵權。

雖然朱棣時代並沒有完成對所有藩王的剝奪兵權大業,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擁有兵權的十三個藩王有六個被他削去兵權。這樣的成果已經是很不錯了,最起碼藩王對於皇權的威脅已經很小了。

至於漢王朱高煦,雖然朱棣寵愛他,還給他了他護衛的兵權,但他只是個有勇無謀的主兒。雖然靖難之役立過赫赫戰功,並且還自比為唐太宗李世民,但很明顯他並沒有以此擁有兵權或者建立自己的穩固政治小團體。不然也不至於朱瞻基繼位以後,他匆匆造反,結果朱瞻基來了一個御駕親征,他就馬上眾叛親離然後害怕之下投降的。

朱高煦這般有勇無謀,朱棣肯定是清楚的,所以他知道孫子朱瞻基肯定治得了不安分的二叔朱高煦。

因此綜合來說,如果太子朱高熾真的死在父親朱棣前面,那麼朱棣肯定選擇孫子朱瞻基繼位。因為老二朱高煦有勇無謀,沒有能力統御天下。老三朱高燧更不用說了,如果說老二還有“勇”,那麼老三是什麼都很一般。


而孫子朱瞻基有勇有謀,能力很強,叔叔老二也不是他的對手,所以聰明的朱棣肯定會選擇孫子朱瞻基繼位的。


宋安之


《大明風華》很精彩,朱瞻基的皇帝之路可謂是來之不易。朱棣欲傳位於朱高熾父子,又恐他們父子孱弱,不是次子朱高熙的對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臨終前終於決定將皇位傳於朱高熙,只為了保住他們的性命。不過,朱棣還是給了朱瞻基一個選擇的機會,特意在臨終之前召來太子黨楊士奇。而楊士奇的足智多謀和對太子一脈的忠貞不二也許會給朱瞻基帶來解決之道。

劇中的朱棣十分疼愛太孫朱瞻基,多處流露出要通過老大朱高熾傳位於朱瞻基的打算。眾所周知,朱棣從始至終就抱著這樣的想法。然而朱高熾渾身多病,還有足疾,萬一不幸死在了其父朱棣之前,那麼朱棣該怎麼辦?是傳位於朱高熙,還是朱瞻基呢?

事實上,朱高熾在朱棣死後不到10個月就駕鶴西去了,這樣的擔心並不多餘。那麼我們來分析下朱棣會如何傳位。

朱高熙

朱高熙驍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曾數次解救朱棣於危難之間,朱棣因此常誇讚他有自己的風範。後來,朱棣即位不久,又將其安排在北燕之地,如同自己當年一樣,鎮守邊疆,可見其對朱高熙武功的肯定。

朱棣欣賞老二,也給他一些特權,獎賞其三護衛。要知道,這些護衛就是皇帝自己掌握的禁衛軍,經過精挑細選,個個武藝不凡。而且,每隊護衛有數千人的規模,那朱高熙的三護衛人數就過萬了。一個在京的親王擁有這麼多親兵,萬一動了造反之心,後果難以設想。可見朱棣對其真得很信任。

然而朱高熙為人輕佻,恃強凌弱。年少時,朱元璋常安排皇孫們赴京學習儒道,然而這傢伙非但不好好學習,常出言不遜,朱元璋對他的評價恐怕是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朱高熙依仗著手上的親兵,胡作非為,傷害朝廷命官,縱使手下劫掠百姓。不僅如此,他還自恃朱棣對其的恩寵,兩次拒絕就蕃的聖旨,並且多次在朱棣面前羅織太子朱高熾的罪名,致使多位名臣含冤入獄。

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夢見朱元璋託夢於他,賜他大圭,並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大圭就是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那麼也就是說,朱元璋之所以把江山託付於朱棣,是希望他將來把皇位傳於朱棣之孫,這樣明朝將世代永昌。這時,傳來朱瞻基出生的消息,朱棣暗暗稱奇,從那時就認定了這位皇孫將來必是大明皇帝。

不久建文帝開始削蕃,眼看著菜刀已經落到了自己頭上,朱棣懷揣著這個預言,就開始了為期數年的靖難之役。

永樂九年,時年13歲的朱瞻基便被冊封為皇太孫。朱棣非常重視對朱瞻基的培養,安排朝中名臣從小便教導他攻讀儒道以及治國之道。等到朱瞻基年齡稍長,便常將其伴於自己左右,巡察民情,遠征大漠,朱瞻基16歲時便跟著朱棣來到了瓦剌的王庭處。

朱棣口中常提“上馬安邦,下馬治國”,他如此煞費苦心地教導朱瞻基,就希望這個皇太孫將來能成為文韜武略的好皇帝,開啟大明盛世。如此朱棣百年之後,亦能坦然面對父親朱元璋。

朱瞻基也不負聖望,文武雙全,且禮賢下士,仁政愛民,深得朝廷重臣的擁護。

朱棣之抉擇

對比朱高熙和朱瞻基二人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朱高熙實乃一有勇無謀、狂妄自大之草包,而朱瞻基卻已經具備了帝王之資。

記得朱棣常對朱高熾說:“朱瞻基就是大明的太平天子”。言下之意,朱元璋、朱棣二代人的宵衣旰食已經為大明建立了赫赫武功,外邦已然不足為患。而大明的昌盛就必須依靠文治來實現,因此朱棣非常重視儒家的治國之道,特意安排朱瞻基從小學習儒道。朱高熾父子的仁政讓朱棣看到了希望。相反,在朱棣的眼中,朱高熙不過是一位英勇的武將,寵愛他僅僅是因為他的皇子身份。

其實,朱棣也早就用行動告訴了世人他的選擇。朱棣不但收回了朱高熙的三護衛,還將其驅逐到樂安就蕃,而將朱瞻基時刻帶在身旁,親自教導。

另外,朱棣駕崩之時,朱瞻基時齡26歲,他能否堪當大任,朱棣心中是一清二楚。而且朱棣臨終之時也知道太子朱高熾來日不多,仍堅持將帝位傳給他,恰恰就說明了朱高熾只是一個過渡。因此,無論朱高熾能否繼承大統,朱瞻基早就是朱棣心中認定的繼承者的不二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