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留在記憶裡的那件衣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的服裝風格經歷了從單一到豐富、從嚴肅到活潑的過程,表現出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語言,它的變化以圖像和實物的方式記錄著經濟、社會及文化的歷史變遷。

通過資料的整理,我發現很難僅僅用一個畫面來詮釋服裝變化。於是我想通過繪畫創作中的格狀構圖,也就是類似漫畫畫格的方式來表現。畫面主要是把各個時期的縮影用片段式的語言表達出來,服裝、人物的表情和動作以及整體的色彩等元素,構成了一個個不同時期的氛圍。


70年,留在記憶裡的那件衣服


▲20世紀50年代,我們這個年輕的國家正在起步,當時流行蘇式服裝,以藍、黑、灰為主,款式也很簡單。這幅畫中主要突出的是質樸的整體氛圍。那時的穿衣以簡單實用為主,衣著風格流露出親切、自然的氣息。

70年,留在記憶裡的那件衣服

▲20世紀60年代,“綠色軍裝”“勞動服”是流行的樣式。當年人們穿衣都很樸素。“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我外婆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母親說,當年衣服都是姐姐穿過妹妹穿,之後再給弟弟穿。

70年,留在記憶裡的那件衣服

▲20世紀70年代,流行中山裝,時興“制服熱”,那個時候上檔次的好衣服是呢子大衣、毛料外套。人們都穿得很像,沒有奇裝異服,服裝很少有顯示個人魅力的功能。女孩子們都很羞澀,穿裙子是需要鼓起勇氣的事情。

70年,留在記憶裡的那件衣服

▲20世紀80年代,時尚和流行元素進入大眾生活,從街角流行的紅裙子,到伴隨著霹靂舞紅極一時的牛仔褲、喇叭褲、蝙蝠衫,人們紛紛脫下灰暗色系。我是“80後”,印象特別深的就是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後座,看著並排騎行的母親,她脖頸上總是圍著紅色的圍巾,那圍巾隨風溫柔地飛舞。

70年,留在記憶裡的那件衣服

▲20世紀90年代,服裝服飾更加豐富,人們對待新事物、新觀念也更加寬容。多變、時尚、表現人體美的服裝適應新的社會生活潮流,迅速得到人們的認可。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母親的衣服都是大墊肩的樣式,現在這種服裝款式也成為了經典。

70年,留在記憶裡的那件衣服

▲進入21世紀,服裝樣式更加多元,中國的服裝設計師開始登上國際舞臺。服裝樣式的更換週期越來越快,網購日漸普及,鼠標輕點,即可購買全世界的服飾。服裝從耐用品成為了快消品,穿衣不再單純是為了避寒保暖,更是自身氣質、品位和生活態度的表現。

(創作院校:中國美術學院 繪畫、撰文:楊毅弘)


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3日 1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