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東北的人口戰略 只要你能招到一百人 就能回遼東當個縣令

現在啊,一說哪個地方想要發展最缺的,都說是人才。而在幾百年前,從後金崛起一直到清朝初期,東北最缺的就是人口。

皇太極在得知永平之役後俘獲的人口比以前多,很滿意地說,“金銀財寶搶再多也沒什麼可喜的,唯有多俘獲人口才值得喜悅。”

但關於清軍入關之後,一直有說法是大清政府為了保護龍興之地,所以關外的東北地區嚴格禁止人口流入。但那都是乾隆朝時候發佈一系列“封禁令”後才發生的事,在一開始的時候,清朝統治者還是煞費苦心地招攬人口充實東北。甚至只要招到足夠的人,就能當官,哪怕是大字不識的,還可以做武官。

清初瀋陽人口只有五千多

瀋陽現在是東北最大城市,人口七八百萬之多,而瀋陽真正成為東北的中心城市,那是在努爾哈赤定都於此之後。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都城,哪怕是已經成為陪都,但在清軍入關後的幾年間,瀋陽也就是盛京的人口少得都讓人無法相信。

清朝初期東北的人口戰略 只要你能招到一百人 就能回遼東當個縣令

曾經努爾哈赤建都之地 清初才剩下五千人口

5557人,在順治朝,偌大的盛京城(單指瀋陽城而不是盛京將軍的東北轄地)只有五千來人!這一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記載於乾隆朝的《盛京通志》之中。而在後金定都瀋陽後,人口雖然沒有嚴謹的統計,但是比照赫圖阿拉,則至少有二十萬人。

造成這一人口銳減的原因不是戰亂,而是當時滿清的政策,就是百萬八旗兵丁拖家帶口從龍入關,以便全取天下。當時留守整個東北的只有一萬五千人。

“盛京將軍所屬協佐至領催凡額設馬兵一萬三千餘名,步兵一千五百七十餘名,水師五百四十名,以其禦侮折衝,足供調遣”(楊賓著《柳邊紀略》)

只盯著關內,關外就不要了?看著有點像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丟一穗,實則是從努爾哈赤開始就一直執行的戰爭策略。

努爾哈赤所到之處赤地千里無人煙

吞併對手掠奪人口強大自己,這是草原民族自古以來的習慣性動作。不過努爾哈赤做得更徹底,就是攻破一地之後,所有的人俘虜都帶包帶走,集中到一地。所以說努爾哈赤一出手就是赤地千里是沒錯,倒不是殺人有多少,而是弄得千里無人煙。

建州女真弱小的時候,努爾哈赤的目標就是其他部落的女真人。所謂十三副鎧甲起兵之後,努爾哈赤先做的就是統一建州女真。而對於被他征服的部落人丁如何處置,《滿洲老檔》等史料用的都是與掠奪人口相關詞,“盡被取之”“遷之以歸”“盡招來之”……僅“遷之以歸”的哈達部就有人口數萬。

大量的人口聚集在一起之後,滿清最初統治的基礎建築就建立了,也就是牛錄,

“以上諸國來服人眾,復編三百人為一牛錄。”(《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同意建州各部之後,努爾哈赤又開始對海東女真和野人女真下手。同樣是破其部奪其民,仍將所滅部落之民大多遷徙與自家根據地左近。

根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努爾哈赤每一次出兵都是俘虜多少人而還。最強大的對手葉赫部,“俱徙其人而還”,更北方那地方本來就沒多少人,結果還都被努爾哈赤給帶回建州了。

短短數年間,整個東北除了遼東之外,大概沒有幾個活人了。而被努爾哈赤集中整合到了一起的女真人,至少有二十萬之多,還不包括那些土著漢人。

清朝初期東北的人口戰略 只要你能招到一百人 就能回遼東當個縣令

努爾哈赤就是靠著掠奪人口逐漸壯大自己

這種讓各部女真融入集體併產生族群認同感的集中制,使得努爾哈赤的實力迅速強大起來,而明朝當時怕是還不瞭解情況,認為東北那荒山野嶺的能有多少人。

所以薩爾滸之戰,即便是真正派出四十萬大軍,怕也很難一舉剿滅已經在遼東這一地囤積了數十萬眾的努爾哈赤。更別說區區十萬人了。

遼寧在努爾哈赤統治之時急劇衰退

這麼多的人口聚集在一起,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吃飽飯,女真人是不錯的漁獵好手,可是說到種地那就不行了。

說起糧食危機爆發,最初階段,努爾哈赤曾經頒佈命令就是將所有沒有糧食的漢人處死。這一方面也說明了當時附屬於努爾哈赤的漢人不少,不然也不必專門下了這道殘忍的命令。

有能征善戰的將士,還有甘做牛馬的農民,這不就解決所有問題了嗎。於是,努爾哈赤在收攏了不少東北蒙古人的同時也開始掠奪漢人人口。

1618年,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伐明,攻下撫順等三州,

根據《滿文老檔》記載,“論將士功行賞,以俘獲人口三十萬分給之,其歸降人民編為一千戶。”

僅僅第一次攻破明朝城池,努爾哈赤麾下就多出了三十萬人口。

因為兵力一直捉襟見肘,所以這個時期的努爾哈赤的戰略仍然是攻一地奪其民而還,而且將城池全部破壞,免得人口眾多的大明朝捲土重來。

清朝初期東北的人口戰略 只要你能招到一百人 就能回遼東當個縣令

明朝經營遼東二百年 大部分衛所都成廢墟

大明朝經營遼東二百年,在努爾哈赤的焦土策略之下,曾經繁華的遼東各地城鎮與經濟可謂是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而後滿清蠶食遼東後,兩次率軍入關劫掠,第一次是皇太極時期的1639年,劫掠人口46萬人,第二次是1643年,“俘獲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名口。”(《清太宗實錄》)

據不完全統計,僅從關內,就掠奪了一百二萬人口回遼東。不僅增強了國力也增強的八旗軍的實力。為滿清入關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沃野千里 有土無人 全無可恃

但是相對於大明朝廣闊的疆土,滿清手中幾十年積累的人口實在拿不上臺面。為了奪取天下,滿清延續了努爾哈赤的戰略,就是把東北的人口大部分打包帶進了關內,僅僅八旗兵極其家屬僕隸就有百萬眾,還不包括,那些投誠的漢人官員和漢民。

這種孤注一擲其實也並不算危險,因為整個東北都沒多少人了,造反的話怕是千把人都很難聚起。

曾經繁華的遼東一地在滿清入關後又是什麼一番景象呢,奉天府尹張尚賢在順治朝所上奏疏中寫道,

“河東城堡雖多,皆成荒土。獨奉天、遼陽、海城三處稍成府縣之規,而遼、海兩縣仍無城池。如蓋州、鳳凰城、金州不過數百人……”

“合河東河西之腹裡以觀之,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全無可恃。”

顯而易見,不說本就深山老林的吉林黑龍江,就是經濟實力最強的遼寧地區,滿清入關之後已經殘破得和大荒野地沒什麼兩樣了。

隨著入關之後,大清朝向南方的迅速推進,眼見大局將定,所以大清朝廷終於開始正式自家“龍興之地”的衰敗問題。

招到一百人就能當縣令 考試都免了

順治六年,清朝大軍已經打過長江,於是對於東北地區開始放開墾荒,發佈了“遼東招民開墾令”允許民眾出關墾荒的諭令。

“山海關外荒地甚多,民人願出關墾地者,令山海道造冊報部,分地居住。”

四年之後,因為效果不佳,又頒佈了“遼東招民開墾授官令”,只要你能從關內招到人去關外墾殖,就能當官。

“定例遼東招民開墾,至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武備。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總。五十名以上,文授縣丞、主簿,武授百總。招民數多者,每百名加一級。所招民每名給月糧一斗,每地一晌給種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隻”。(乾隆《欽定盛京通志》)

當然這個縣令也是需要考試的,內容就包括身、言、書、判等方面。當然沒這方面的本事,那就被授予武官之職。

清朝初期東北的人口戰略 只要你能招到一百人 就能回遼東當個縣令

清朝修建柳條邊之初並不封禁民間出關墾殖

張尚賢此人在《盛京通志》中列入“名臣傳”,他的主要功績就是趕上了朝廷的好政策,招攬了很多人手到關外,因為政績卓著,成為第一任奉天府尹。

不過,當時天下未定,明朝殘餘還在,所以沒什麼效果,比如前文提到的,瀋陽城才五千來人,就已經是順治朝末期的統計數據了。

隨著康熙繼位,明朝滅亡,清朝更是把充實遼東當成了重要工作,連續三次發佈“招民出關開墾令”。

而且對於那些有能力招人的,全都破格錄取,只要你能招到一百人出關,那還考什麼試,直接就能當縣令。

隨著清王朝統治的鞏固,康熙朝出關開墾的人越來越多,僅僅不到十年間,瀋陽城的人口就翻了數倍,達到了一萬六千多人。

當然破壞要比重建容易得多,遼東此後百年間仍未能恢復明朝時候的關城林立的景況,直到滿清的“龍興之地”被外夷攻破,到後來甚至都敢割讓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