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古建築之美,在於其凝聚了數千年的歷史文明,在於其映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特色。

古建築之美,更多地體現在一處處的細節中,巧奪天工,渾然天成。

曾幾何時,我國傳統的古建築驚豔了多少世人, 今天為大家介紹我國傳統古建築中的16個細節之美,一起來欣賞吧!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一、藻井

井中有水,水火相剋,這個簡單的道理,卻啟發了一項建築絕學——藻井。

藻井被認為是中華木造建築一項繁什的裝飾技術,常見於漢族宮殿、壇廟建築中室內頂棚。藻井上一般都繪有彩畫、浮雕。藻井一般呈傘蓋形,由細密的斗拱承託。形狀有方形、矩形、圓形、六角、八角等。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二、垂脊九獸

最早人們用瓦釘來固定簷角最前端的瓦片,後來在對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圖像,並賦予了表示等級的作用。

脊獸即垂脊前部即角脊上的一列琉璃雕飾件。位置在仙人之後、垂獸之前。其順序是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多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傳說中的異獸。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根據建築規模和等級不同而數目有所不同,多為一、三、五、七、九等單數,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用到了十個,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鳳:象徵尊貴、有聖德之人,是吉瑞的象徵,亦是皇后的代稱。

獅子:代表勇猛、威嚴。

天馬:象徵著威德通天,暢達四方。

海馬:象徵著威德入海,也是吉祥的象徵。

狻猊:能食虎豹的猛獸,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有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狎魚:海中異獸,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

獬豸:象徵正大光明、清平公正。

鬥牛:除禍滅災的吉祥與鎮物。

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壓尾獸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三、雀替

雀替是中國建築中的特殊名稱,安置於梁或闌額與柱交接處承託梁枋的木構件,可以減少梁枋的淨跨距離。也用在柱間的掛落下,或為純裝飾性構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頭抗剪能力或減少梁枋間的跨距。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託木”。

明清之後,雀替的雕刻裝飾效果日益突出,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圖案,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其形好似雙翼附於柱頭兩側,而輪廓曲線及其塗有華麗油漆雕刻極富裝飾趣味,為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四、瓦當

瓦當,俗稱瓦頭。瓦,即具有圓弧的陶片,用於覆蓋屋頂,遮光防水;當,底也,瓦覆簷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於簷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瓦當,建築中覆蓋建築簷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瓦片,它是中國古建築中重要的構件,也是中國建築美的標誌。

瓦當的主要作用是防水排水,保護屋簷的椽頭不受風雨的侵蝕,保護木構的屋架部分。其次是裝飾作用,瓦當的表面雕刻了各種花紋,增加了建築的美觀。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五、斗拱

斗拱,又稱枓栱、鬥科、欂櫨、鋪作等 ,是中國漢族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頂、額枋和簷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斗拱。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斗拱,是漢族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鬥、升、拱、翹、昂組成。 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簷,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它通過榫卯之間縱橫交錯的結合,不使用一根鐵釘,保證了許多木構建築屹立千年而不倒,同時也使建築物出簷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六、柱礎

柱礎石是古代中國建築石構件的一種,俗稱磉盤。就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奠基石,在中國傳統磚木結構建築中用以負荷和防潮,對防止建築物蹋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宮燈型、六錘型、須彌座型等多種式樣。

宋、元以前比較講究柱礎的雕刻,有蓮瓣、蟠龍等,以後則多為素平“鼓鏡”,但民間建築花樣很多,特別安在正廳簷廊下的幾隻柱礎,猶如人的眉目,不僅造型各異,並雕刻各式精緻圖案,成為藝術珍品,正面烘托房屋構築規格高雅和裝飾豪華。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七、槅扇

又稱格門、格扇,根據開間大小,每間可做四扇,由立向的邊挺和橫向的抹頭組成木構框架。

槅扇既能充分通風采光,又極盡空靈通透之美感,看起來很是莊嚴美觀。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八、飛簷

飛簷是中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

飛簷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不僅增添了建築的動感,也有利於屋面排水,增加採光面。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九、月梁

木構樑架是中國古建築發展的主流,樑架最主要的作用是承重。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木結構建築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則將梁稍加彎曲,形如月亮,故稱之為月梁。

加之南方天氣炎熱,殿堂基本上都做“徹上明造”而不做天棚,這樣一來月梁的形象暴露於外,當人們進入殿堂時,全部樑架構造一目瞭然。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十、木雕

木雕是通過對建築各構件的精雕細刻,並融於整體建築之中,與自然相融相生。

中國木雕,分佈極廣,由於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資源條件,取材不一,工藝不同,形成了諸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的流派。

這些木雕流派在全國或者當地都極具影響力,而最為著名的是泉州木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這五大流派被稱為"中國五大木雕"。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十一、門樓

門樓是中國傳統建築之一。門樓頂部結構和築法類似房屋,門框和門扇裝在中間,門扇外面置鐵或銅製的門環。門樓依附廳堂而建。

在古代,門樓是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徵,所謂的“門第等次”即為此意。故名門豪宅的門樓建築特別考究。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十二、美人靠

是指天井四周設置的靠椅的雅稱,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故稱此。

" 美人靠"也叫"飛來椅"、"吳王靠",學名"鵝頸椅",是一種下設條凳,上連靠欄的木製建築,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故名。其優雅曼妙的曲線設計合乎人體輪廓,靠坐著十分舒適。通常建於迴廊或亭閣圍檻的臨水一側,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十三、窗柩

指古時候的雕窗木框,也就是窗框。

窗柩上的各式各樣的紋路,都包含了古時人們對於生活的美好期盼。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十四、山牆

山牆一般稱為外橫牆,是指建築物兩端的橫向外牆。

民間多采用“人字形”的山牆,簡潔實用,造價也不高。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十五、馬頭牆

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稱“馬頭牆”。又稱風火牆、防火牆、封火牆。

馬頭牆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是徽派建築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時徽派建築風格。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十六、影壁

中國古建築中用於遮擋視線的牆壁,也稱照壁,古稱蕭牆。影壁可位於大門內,也可位於大門外,前者稱為內影壁,後者稱為外影壁。

據說是因為在古時,人們認為自己住宅中會不斷有鬼來訪,修上一堵牆,以斷鬼的來路。因為小鬼只走直線,不會轉彎,非常有趣。

旅遊時遇到古建築,這16個細節一定要拍照留念

中國的古代建築擁有著無窮微妙的細節,或大氣,或精緻,或繁複,或簡約,既蘊涵著審美旨趣,又表達著倫理規範,成為建築美學世界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