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建築以木結構體系為主,而如今保留下來的卻很少,您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古建說


木結構建築是不易長期保存的。這是它的致命缺陷。

由於中國古人對木材防腐、防蟲蛀、防火技術能力有限,這些裸露在大自然日曬雨淋、風霜侵襲的木結構建築,很難長期保留。


加上歷史上連綿不絕的戰亂,這些木建築沒人修繕,甚至人為破壞,他們一個個被荒蕪損壞、破拆,或遭遇雷電火災、人為縱火等厄運,消失了!

這樣的記載很多;例如;

秦代的阿房宮、大明宮,毀於縱火;北齊的黃河文化傑出代表作鸛雀樓,在元初毀於火災;北魏的宏偉建築洛陽永寧高塔,毀於雷電火災;清代園林藝術瑰寶圓明園,毀於縱火。

阿房宮想象圖

中國保留下來的古建築,例如長城,敦煌、雲崗石窟,趙州橋,它們能保留至今,最重要原因是它們是石結構建築。

中國現在保留的古木結構建築屈指可數,全部集中在氣候乾燥、歷史上戰亂騷擾相對較少的山西偏僻之地。有中國迄今唯一保存的四大隋唐時期建築,它們是;

佛光寺
南禪寺




廣仁王廟天台庵

它們是中國古木建築文物的瑰寶。


諶人


沒保存下來的主要原因:

1.現代建築材料的出現。

2.新建建築面積佔地成本攤薄的需求。

3.城市無限發展擴容增大需要。

4.傳承缺失。自認為落後形勢。

像“平遙古城”怎會申“遺”成功?

其實並不是都是木結構、過去的會、廟等,基本也採用石、木、磚混用,可見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拍攝的眾多中國各地老建築照片中彼彼皆是。

在城市建築中城牆城樓都是石、磚,木混用。居家相鄰庭院間都修了有防火牆垛,只是在上部房頂沒用石材而用木材,這更便於受力分佈傳遞和飛簷斗拱翹尖造型。鹹輕下部貨載過重,增大梁跨度,挑外伸長度。在橋樑牌坊及墳墓均用石材為了永存。

秦磚漢瓦。


愛石5262


西安(位於中國中西部)半坡村發掘的房屋遺址表明,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木結構房屋。中國建築與世界其他所有建築體系都以石或磚結構為主不同,是一的以木結構為主的體系,獨具風姿。

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本位,建築的體量不能太大,體型不能很複雜,為了表達宮殿的尊崇壯麗,建築群向橫向鋪展,通過多樣化的院落,以各單體的烘托對比,院庭的流通變化,庭院空間和建築實體的虛實互映,室內外空間的交融,達到量的壯麗和形的豐富,渲染出強烈的氣氛。而西方石結構建築則更加強調豎向的延伸和單體形象的突兀變化,這些,都是中西建築藝術的重大差別。

現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重要者為南禪寺大殿與佛光寺大殿。

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一座小型殿堂,屋頂單簷歇山式(上部兩坡,下部四坡),屋坡平緩。由於平面近於方形,若採用廡殿頂(四坡),正脊將顯得過短,結構也很複雜,採用歇山,比例就很合宜,以後,這成了方形或近於方形平面殿堂普遍的處理方式。

佛光寺大殿也在五臺山,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中型殿堂,平面長方形,正面七間,屋頂為單簷廡殿,屋坡也很緩和。殿內有一圈內柱,把全殿空間分為兩部:內柱所圍的空間稱“內槽”,內柱和簷柱之間的一圈空間稱“外槽”。內槽有佛壇,上有五組造像,與建築配合默契,空間較高,天花下坦率地暴露樑架,既是結構所必需,又是體現結構美和劃分空間的重要手段;外槽較低較窄,是內槽的襯托,空間形象上也取得對比,但樑架和天花的手法與內槽一致,全體一氣呵成,有很強的整體感和秩序感。

另外,中國的樓閣式塔建築也以木結構為多,也有磚石的,或磚心木簷,不論哪種材料,形象都模仿木結構樓閣。但由於木材不容易保存,中國現存唐以前木樓閣塔已無一存,而在日本保存尚多。在保存下來的中國傳統建築中,不但凝聚了中國先輩的巨大勞動,更體現了古人卓越的藝術智慧,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見證和文化藝術珍品,是全民的甚至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產。尤其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不易保存,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家居生活志


我國古建築以木結構體系為主,而如今保留下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木結構不容易保存

一是木結構材料容易被蟲蛀,造成主結構過早損壞,失去支撐功能倒塌。

二是木質結構的建築容易受潮腐朽而變質損壞。

三是木質結構的建築容易發生火災而燒燬。

這是我國木質結構的古建築至今保留下來很少的主要自然原因。

古建築損壞和被破壞的具體例子非常多。例如,古代皇宮就有多次失火毀壞的記載;再例如,八國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的事情更是家喻戶曉。

二、對古建築缺乏保護意識和建造修復技術

我國古建築非常多,然而保留下來的卻很少,材質問題和自然原因固然很重要,但是,缺乏對古建築的保護意識,以及對古建築建造與保護技術的傳承不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人們普遍注重更新,追求新材料,採用新工藝,而對古老的東西不重視,隨便丟棄。這樣,有不少古建築就毀滅於拆遷重建。

其次,人們不願意再用耗時費力的古老工藝搞建築,而是採用省時省力的新材料新工藝建造新建築。例如,過去木工採用的榫卯結構,耗時費力,不如用釘子即省事又結實。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古建築工藝失傳,修復重建古建築變得越來越困難,木質古建築越來越少。

九華山寺廟古建築

九華山寺廟古建築

九華山寺廟古建築

希望我國重視古建築研究開發和利用,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古建築研究開發和利用,恢復重建一些古建築,從而使我國古建築文化傳承發揚光大。

個人意見,供參考。


清閒老農劉振營


這個話題元旦的時候剛好和老公討論過。古代中國既不缺木頭也不缺石頭,木頭沒有石頭結實,那為什麼古人選擇了木頭作為建築主材而非石頭呢?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說這是受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論建築還是園林,老祖宗都崇尚自然。那麼木材和石頭都源自大自然,為什麼古人選擇木材呢?首先木材來自植物,在古人眼裡,它是有生命的,有溫度的,更接近大自然。其次,木材屬可再生資源,運輸和加工相對來說都較容易,而且導熱係數小,冬天更保暖,相對來說可以節省更多的資源。總之,我認為還是古人的思想影響了對材料的選擇,然後根據木材的特點,才不斷髮展出各種技術,營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木質建築。


雪落蕭瑟桀無心


《以事實為依據,用歷史遺存來說話。論石結構建築與磚木結構建築》當下部分囯人的錢包鼓起來了,想到了出國旅遊,消耗錢包的厚度。可是去了趟歐洲各國,巴黎,倫敦,羅馬,華沙,斯德哥爾摩,雅典,摩納哥,布拉格,等等,等等,一番跑馬觀花後,大失所望,連連驚呼上當上當。與從小印刻在腦海裡經濟發達科技發達的印象有天差地別落差。正個歐洲國家都是破破爛爛,仍然處在十八世紀十七世紀中的景象,比我國的三線城市都不如。隨後高呼我國的偉大,善於毀滅一箇舊世界,創造一個新世界。全國各地上上下就象一隻大工地,到處塵土飛揚,一座座磚木結構的建築從東方的地平線上消失了, 隨之而來是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摩天大樓撥地而起,感到無比的驕傲。雷鋒塔是新的,岳陽樓是新的,魯迅故居是新的,矛盾故居烏鎮是新的。如果老人家返世一定找不到家。而看一看歐洲各國,十八世紀十七世紀的建築比比皆是,有古希臘建築,古羅馬建築,拜占庭式建築,哥特式建築,巴洛克建築,法國建築,洛克克風格,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等等,等等,多彩多姿的呈現在當代人的面前。這些輝煌的歷史建築遺產,向世界所說著它的歷史,而這些世界寶貴的遺產大多是石結構。再回過頭來看中國,除了萬里長城外,鮮見其他磚木結構的歷史遺存。箇中有人為的因素,也有建材的因素。一句話,中國不缺石材,只是磚木結構更容易建造罷了。


一滴水1118


是的,我國古建築都是以木結構為主,而且我家就住在山裡頭,山裡頭樹木多,能工巧匠都會就地取材,用木頭來建造房子,我家祖輩也世代以木屋棲身。木屋最大的優點是冬暖夏涼,受為均衡抗震良好。所以我們小山村現在還是以木屋為主。

那麼為什麼我國古建築以木結構保存下來的很少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火災,木結構容易失火。例如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一一雲南巍山喲拱辰樓2015年毀於火災。建於五代後晉開運二年的福州法海寺,距今己有1000多年的歷史,也於2011年火燒近半。木結構的古建築除了人為的失火之外,雷擊引起的火災也屢見不鮮。例如我國故宮從1420年建成至今的600多年的時間裡,有記錄的雷擊事件就有五十多起。據載天壇祈年殿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8月24日因雷擊起火,致使整個祈年殿化為灰燼。

由於古建築一般鋪有錫片防水層,一些亭式建築安裝有銅製寶頂構件。在遇雷電氣候時這些金屬構件形成了良好的電流通道,雷電首先被導流到建築物上來,通過引電放電引起火災。所以那些被雷電毀滅的木結構古建築也是數不勝數。



2水浸。古時木結構建築在建設初期為了防止雨水對木質的腐朽,用生漆或桐油對木材表面進行刷塗以便降低雨水對木質的漫入。這種防腐在初期作用明顯,霧水難入。但由於木質的天然屬性,風吹日曬時間久了易於開裂,有了裂縫不及時封刷油漆,風吹雨打這些水分便順著裂縫侵入木質中,由於這些水分貯在內部,日積月累造成了木質的腐敗,腐朽的木建築是很易 倒塌的。

3:蟻咀蟲咬。

其實!不光是木結構古建築由於天災人禍的原因會越來越少。現時最嚴重的是,由於現代鋼筋水泥建築的興起,加之匠人的辛勞與薪資的不匹配,在民間以很少有年輕人願意承接這一技藝了,將來隨著老一輩匠人的老去,也許這種由主柱、橫樑、順檁等構件用榫卯相吻合的木房子也是難得一見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47c58e6ccb80411da95058e959eb9dde\

龍頭潛海


我國古代建築確實是以木質結構為主,木質結構的優缺點也十分明顯!

第一,木質建築最大的問題就是防火!常言道:水火無情,木質結構最怕失火!以故宮為例,中軸線上的三大殿,為了防火,放置了很多鐵質大缸,就是為了防火!一旦失火,將是災難性的!另外,我國曆史上,戰亂頻發,成王敗寇,勝利的一方往往會將敵人的宮殿甚至是城市付之一炬!

第二,另一個問題就是防潮!一般的民房都是建築在平地上,而非富即貴的人家,都會將房子建在石基底座上。這樣做有2個好處,一個是防止小動物(包括蛇鼠等),另一個就是防潮!木結構房屋,一旦受潮變形,會導致坍塌!尤其是身份極高的人家,會將柱子砌在牆內!這時就會在對應的牆面的位置上留出一個口,有句俗話: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個口就叫做“透風”!所以,房屋一旦無人居住,時間長了就會坍塌!

第三,就是人為損毀。我國曆史悠久,朝代更替、文明的交替都會引起戰端,這對我國古建築是毀滅性的災難!另外,近現代對於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不足,也導致了大量古建築被毀!


紅領軍錢狼


主要原因有二條

一、舊新朝銜接時對舊朝建築物的竭力破壞

新期大肆毀滅舊朝標誌性的建築

如皇宮

太廟

各地的行宮

重要的官府

統統付之一炬

更有甚者

還會將原皇城搗毀

另建新都

以表明

不破不立

以新代舊

圖迎新氣象

進而標榜自己是

應天順地

天經地義

堂堂正正的新朝

使前朝臣民

徹徹底底拋棄舊朝

縱觀歷史

清朝入關後

定都北京

將原明朝的皇宮

全面接受享用

從而使故宮保存至今

二、建材的因素

中國古建築

磚木結構

易於腐朽

很難保存

故,中國的古建築

傳世太少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我國古代建築確實是以木質結構為主,木質結構的優缺點也十分明顯!

第一,木質建築最大的問題就是防火!常言道:水火無情,木質結構最怕失火!以故宮為例,中軸線上的三大殿,為了防火,放置了很多鐵質大缸,就是為了防火!一旦失火,將是災難性的!另外,我國曆史上,戰亂頻發,成王敗寇,勝利的一方往往會將敵人的宮殿甚至是城市付之一炬!

第二,另一個問題就是防潮!一般的民房都是建築在平地上,而非富即貴的人家,都會將房子建在石基底座上。這樣做有2個好處,一個是防止小動物(包括蛇鼠等),另一個就是防潮!木結構房屋,一旦受潮變形,會導致坍塌!尤其是身份極高的人家,會將柱子砌在牆內!這時就會在對應的牆面的位置上留出一個口,有句俗話: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個口就叫做“透風”!所以,房屋一旦無人居住,時間長了就會坍塌!

第三,就是人為損毀。我國曆史悠久,朝代更替、文明的交替都會引起戰端,這對我國古建築是毀滅性的災難!另外,近現代對於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不足,也導致了大量古建築被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