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特殊時期,大家別亂跑,乖乖在家就是做貢獻。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流感》

在此,敗家子推薦10部與傳染病有關的電影,希望用衝擊療法(衝擊療法,又叫滿灌療法或暴露療法,簡單說就是讓人長時間暴露在他最恐懼的畫面中,從而消除恐懼),驅走大家心頭的陰霾。

推薦原則如下:

1、電影與傳染病強相關,且沒有太多超現實的東西,所以《我是傳奇》、《嗜血破曉》這類殭屍吸血鬼題材的影片,就不考慮了;

2、各個國家、各種類型儘量兼顧,畢竟口味天差地別——比如我,只要是印度電影,無論多好都看不下去;

3、老規矩,沒有特別小眾的電影,大家找起來不會太困難。

為了幫你們挑選這10部電影,敗家子差不讀把他們都拉著重看了一遍,極其酸爽,現在心靈空明、焦慮大減。OK,就是這10部:

《流感》:此處禁止聯想

韓國2013年的電影,電影中的情節,稍微想深一點兒都不行。只能說非常真實,對韓國當權者的描繪,以及專業人士的奮鬥,刻畫得相當到位。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流感》

一種100%致死的高傳染疾病在衛星城市爆發後,會是怎樣的情境?這部電影交出的答卷雖然不是滿分,但卻能拿到迄今為止的影壇最高分。缺點是男主的“聖母”有些牽強,反而難得飾演純壞蛋的馬東錫,更有人味兒。

《傳染病》:凡人皆有一死

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低了。可能導演把國際巨星像群演一樣用完就扔,傷害了某些小朋友脆弱的神經,才導致分數高開低走。但事實上,這部電影雖然碎片,但在細節和某些橋段的刻畫方面,簡直是天才。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傳染病》

比如裘德·洛飾演的公知記者,那副為流量不惜當神棍、做畜生的嘴臉,一定能讓你想到某些熟悉的ID。而病毒的兇猛、傳播的殘酷,更是震撼。可惜結局治癒得太輕鬆了些,沖淡了最開始的彪悍。

《十二猴子》:宿命

這部電影有時間旅行,按說並不符合我這次的推薦原則。但是,它·實·在·太·好·看·了·!魔鬼級好看!當然,第一遍有可能看不懂。但是沒關係,看不懂也不會覺得難看,布拉德·皮特和布魯斯·威利斯的共同巔峰就在此處。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十二猴子》

關於時間旅行的宿命論,《十二猴子》比《前目的地》表現得更加精緻和絕望。囚徒被送回過去,阻止傳染病的爆發,但那些閃回、記憶碎片,以及神秘的“十二猴子軍”到底是什麼呢?懸念與表現都一等一的超前之作,上映之初被大大低估。

《屋頂上的輕騎兵》:地上都是屍體

名作改編的電影。在霍亂大爆發的十九世紀中期,誤入法國疫區的輕騎兵,被認為是投毒之人。他無奈之下,只能離開屍橫遍野的地面,在屋頂上穿梭。並機緣巧合地,遇到了與丈夫失散的女子。他為她去尋找丈夫,她卻感染了疫病……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屋頂上的輕騎兵》

誰說名著不狗血的。但是這狗血很好看、極純潔。在蒼茫混沌的世間,漂亮的人因唯美的感情而綁縛在了一起。歐洲文藝片的入門之作,完全不缺颯爽的俊男美女,和倥傯中泛出力度的景緻。

《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真可怕

其實《霍亂時期的愛情》這個標題,給上面那部電影用,也蠻貼切的。但真正著名的,卻是這部馬爾克斯(對,就是寫《百年孤獨》的那個馬爾克斯)原作的電影——小說原版也是馬爾克斯自己最滿意的一部書。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霍亂時期的愛情》

“我等得太久了,以至於不再著急。”

在《老無所依》中飾演冷血殺手的哈維爾·巴登,這次扮演了一個深情至極的男人。少不更事的男女相戀,後來因為男方地位低下,女方離開家鄉而告終。霍亂爆發後,少女嫁給了醫生,而少年繼承了親戚的家產,成為富商。她以為一切都已過去,他卻等了她近六十年。

《卡桑德拉大橋》:瘟疫列車

我的童年陰影中,《卡桑德拉大橋》的排名很靠前。一方面由於密閉空間中傳播的致死疾病,對年幼的我來說,實在太過可怕;另一方面,我媽是這部電影的粉絲,甚至錄了下來,沒事就看,臺詞我都能背下來。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卡桑德拉大橋》

甚至那時看來——美得十分重口的索菲亞·羅蘭,也深深地影響了我的審美。總而言之,沒人能否認這是一部緊張刺激、頗具隱喻的經典。火車車廂焊死的剎那,我一度幻覺自己是劇中人。幸好不是。

《極度恐慌》:小心野生動物

如果說“傳染病電影”有模板,那麼1995年的《極度恐慌》當之無愧。在這部片子裡,摩根·弗里曼的演技光芒,蓋過了男一號達斯汀·霍夫曼。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極度恐慌》

猴子、病毒、疫苗、病毒變異、廢土轟炸警報、神轉折——這一套路在當時看來天衣無縫,CCTV6也無數次推薦過該片。而這部電影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個問題:醫學的本質,如果是為了治病救人,那麼我們有多少研究,早已偏離了初衷?

《感染列島》:種下這棵蘋果樹

又是一部被某瓣低估到帶歪的電影,日本人的蹩腳英語竟成了打低分的最大理由。其實這部作品算得上相當不錯,每條故事線都有思考和抉擇,都有和風的叩問,和相對大氣的表現手法。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感染列島》

傷感過量並沒有錯,這部電影的重點,在於疫病面前每個人的立場和衝突,病毒其實淪為了工具,所以災難味道被傷感思考借勢了。所以有人覺得寡淡,但不應就此否認其價值。

《肩上蝶》:國產片我挑不出其他了

我想挑一部傳染病題材的純國產電影,結果找不到。想來想去,只有這部《肩上蝶》基本符合這次推薦的原則。但其中人變蝴蝶的設定實在太過奇幻,又沒什麼太大意思。放在這裡,純屬湊數。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肩上蝶》

你們如果想到什麼國產疫病題材的電影,可以在私信或評論告訴我,回頭補發。《肩上蝶》的原作是網文《你的肩膀上有蝴蝶嗎》,我沒看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藍本問題,所以電影拍得想“輕(小說)改”。

《伊波拉病毒》:香港邪典No.1

黃秋生最Cult的電影有倆:一是《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二就是這部《伊波拉病毒》,同時這兩作也是華語邪典電影的最高峰,至今無人可以比肩。當年的邱禮濤是真的生猛,拍這片兒真的去了非洲疫區。

推薦10部“傳染病”電影:用衝擊療法拯救不能出門的假期

《伊波拉病毒》劇照都太重口,不放了

這部電影的血腥暴力變態的程度,和其放浪形骸的病毒傳播過程,在今天看來依舊狂放殺念。對於“無良者”的人格刻畫,也達到了香港電影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稱1997之前最後的瘋狂。

衝擊療法暫告段落

其實還有很多電影也符合這次電影的推薦原則,比如《鐵線蟲入侵》、《盲流感》、《長大就得死》等等,但要麼跟推薦的電影有所重疊,要麼衝擊力不夠強,所以就都沒上榜。

我們看災難片,是為了居安思危,為了正視那些讓人害怕的疾病,並且堅定地相信,勝利終將到來。祝大家健康。想看什麼類型的榜單或單片,歡迎留言跟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