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國傾城的男人,南宋叛將劉整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裡面,香港這個城市的陷落,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就是為了成全一對有情人。

在南宋末年,也曾經有一個男人,因為他,一座城池陷落,因為他,一個百年王朝滅亡。

他就是叛降蒙古的南宋將領劉整。


傾國傾城的男人,南宋叛將劉整


公元1267年,蒙古再次開始進攻襄陽。由阿術、劉整統帥軍隊。

第二年,蒙古軍隊在襄陽城外修築城外城,襄陽成為一座孤城。

公元1269年張世傑率軍前來援助襄陽。漢江上水戰失敗退回。夏貴隨後從漢江水路運物資進襄陽城。

公元張順張橫兄弟援助襄陽之戰失敗。

公元 年龍尾州之戰宋軍再次戰敗。

公元 年,蒙古軍隊切斷襄陽與襄樊的水路聯繫,佔領襄樊並屠城。

公元1273 年,呂文煥力竭降元。

公元1274年呂文煥跟隨伯顏征討南宋,沿江各地將領望風而降。

公元1276年元軍進入臨安城。

公元1273年,陸秀夫揹負衛王趙昺投海而死。

南宋從此徹底滅亡。

命運也曾經幾次眷顧僅憑長江天塹苦苦支撐的南宋朝廷。

公元1161年,虞允文一介書生,在採石磯力挽狂瀾指揮宋軍,擊退了南下侵宋的完顏亮,南宋的國脈才得以延續下去。

公元1259年,釣魚城一戰,蒙哥大汗死於城下,忽必烈為奪汗位,放棄攻打襄陽,匆忙回國。一顆石子暫時挽救了危機四伏的南宋王朝。

但是命運的天平正在慢慢的向著另一邊傾斜。

公元1254年劉整跟隨 李曾伯入川。屢立戰功,擔任瀘州知府兼任潼川路安撫副使,他的戰功招致了南方將領的嫉恨,呂文德更是對劉整各種打壓。

公元1261年劉整以瀘州及所屬十五郡三十萬戶百姓投降了元朝。

至此,南宋失去了能夠繼餘玠、孟珙等名將支撐半壁河山的劉整,當然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此時,南宋滅亡的命運已經註定。

劉整其人,有勇有謀。

他在孟珙帳下下任先鋒,率領十二騎兵跨河登城,攻佔信陽,孟珙大為驚訝,認為劉整可以和五代名將李存孝相提並論。於是給他的旗幟上寫上:賽存孝。

在鄂州保衛戰當中,賈似道就是採用了劉整的策略,擊敗了忽必烈的軍隊,

劉整的老上司趙方,曾經對兒子說,劉整這個人才能非凡,將來如果無法為你所用,那就一定要殺了他。

《新元史》:趙方“臨卒,謂其子葵曰:‘劉整才氣,非汝曹所能馭,宜殺之,勿留為後日患。’葵心未然之”

趙方看到了劉整的非凡才能,也看到了他的桀驁和氣度。

或許有人會質疑,劉整真的有那樣的才能,如果他不叛宋降元,能夠力挽狂瀾,拯救已經日暮西山的南宋王朝嗎?


傾國傾城的男人,南宋叛將劉整


這當然只是一個假設,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降元以後,從軍事策略到軍事行動中來證明,劉整確實是一個謀略上極其有全局意識,作戰方面又能夠拿得起來的將帥之才。

權相賈似道並不是單憑諂媚奉上才起家的,他在鄂州的守城一役中表現出非凡的果敢勇氣,就連忽必烈也這樣說: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

《元史.廉希憲傳》希憲曰:昔攻鄂時,賈似道作木柵環城,一夕而成,陛下顧扈從諸臣曰 '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


以文臣出身,憑武功成名,賈似道明白軍權的重要性,但是統馭那些身經百戰的沙場宿將,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他提出的打算法,就是為了拿捏武將們的手段。賈似道在軍隊中大搞清正廉潔運動,名臣吳潛,名將向士璧、曹士雄先後被殺。

宋史是這樣記載打算法的:鄂州圍解,賈似道既罔上要功,惡閫外之臣與己分功,乃行打算法以諸路,欲于軍興時支散官物為罪系去之。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針對軍隊的一次大範圍的經濟審計。大批的軍方將帥都被查出問題而獲罪。淮將杜庶死後,妻子仍然被追索錢財。

北宋從建國伊始,文臣對武將的輕視防範,君主對將領們既是重用,同時更加防範,這種潛意識的不自信和對武將們忠心的無視,隨著南宋王朝逐漸沒落更加嚴重。

每個人的價值觀念是不一樣的,不是所有的臣子都會像于謙那樣,把國家利益看得高於自己的生命。當命運把身家性命和家國天下放在一個天平上的時候,很多人猶豫過後,選擇了身家性命。就算是儒家理論,也會說良禽擇枝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俗話說的好,水至清則無魚,劉整作為瀘州的封疆大吏,肯定經濟上多少有點問題,眼看著同僚們下獄問罪被殺,劉整最後也是這樣選擇的,我們沒辦法責備。畢竟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抉擇。

作為降將,劉整也明白自己的價值,不止他下屬的西川數十縣的版圖和幾十萬的百姓。他必須讓忽必烈看到自己更大的價值,他也必須為新的君主掙來功勳,才能讓自己在這個新興的王朝站穩腳跟。那就是,身先士卒,打開南宋固守多年的軍事防線,直到消滅曾經的故國。


傾國傾城的男人,南宋叛將劉整

宋元戰爭示意圖


但是,經過前幾次艱苦的大規模戰爭,蒙古人並沒有能擊穿南宋的防線,不管是雲貴四川,還是襄陽陝西。他們的鐵騎嚮往的地方還有很多,跨過西北的邊境線,歐洲直到非洲的平原可以供草原的駿馬盡情馳騁,可以讓草原的勇士的彎刀隨意品嚐異族人的鮮血。他們對南宋王朝江南這一隅有點喪失了興趣。所以當降將劉整提出繼續攻打南宋的時候,蒙古的大臣們否決了這一建議。

劉整別看是武將,他的心思很細膩,應該已經摸準了忽必烈等蒙古政治高層的脈搏,他的口才也相當了得。在自己的建議沒有被接受的情況下,仍然不斷勸說忽必烈:“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

就是說目前宋國皇帝不夠英明,臣子也沒有能幹的幾個,這就是老天爺白給的一統天下的機會。”忽必烈把蒙古的國號定為元,對中華文化也很親近。劉整用來說服忽必烈的就是漢文化中的大一統念:“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者,不為正統。”至此忽必烈終於下定了滅宋的決心。

如果沒有劉整的這一番話,忽必烈的眼光就會放到更遙遠的地方。畢竟釣魚城一戰已經讓蒙古鐵騎停止了歐洲的殺戮與戰爭。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曾經為南宋征戰多年的劉整,為忽必烈策劃了新階段宋元戰爭的突破口,那就是襄陽。劉整的戰略就是:“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先攻襄陽,撤其捍蔽,則南宋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得也。”

蒙古將領郭侃、郝經把攻宋的重點定位在漢水流域,忽必烈最後認可了劉整的戰略計劃。


傾國傾城的男人,南宋叛將劉整

忽必烈畫像


《錢塘遺事》卷六《襄陽受圍》:“襄者,東南之脊,無襄則不可立國。呂祉常謂得襄陽則可以通蜀漢而綴關輔;失襄陽則江表之業可憂者,正此也。”


襄陽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岳飛收復荊襄之地,就著意經營,還曾為此向高宗上書陳述襄陽的重要性。公元1234年,南宋聯合蒙古滅掉了唇齒相依的金國以後,蒙古很快就背棄了盟約,在第二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率軍五十萬,兵分三路開啟了伐宋之戰,中路軍劍鋒直指南宋軍事重鎮襄陽。

京湖安撫制置使趙範好酒無能,被部下金國降兵獻城後隻身逃走,襄陽失陷。這對南宋在軍事戰略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公元1239 年名將孟珙也曾經奪回襄陽,因為城池殘破,人口和物資經過蒙古的搶掠極度匱乏,不得不放棄。

公元1251年,京湖地區新任長官李增伯,認為郢、襄一帶特別是襄陽,在戰略形勢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派遣高達、王登率領荊湖軍隊再次奪回襄陽,他修建加固了襄陽的城池和軍事設備,並且向朝廷提出農業、賦稅、軍事等方面對襄陽進行全面建設的建議。

宋理宗在位期間,朝廷也意識到襄陽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在十幾年的時間當中,把襄陽經營成為一座易守難攻的軍事據點,一道堅不可摧的戰爭防線。


傾國傾城的男人,南宋叛將劉整

襄陽銘摩崖石刻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陽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於峴,其銘曰”;正文:"壯哉峴,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


劉整選擇襄陽為突破口,從戰略上看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如果從宿命的角度看,則有著復仇的意味。因為他是被賈似道搞清算,不得不叛國投元。而這始作俑者,就是現在襄陽的鎮守將領呂文德。

襄陽城已經建成牢固的防禦工程,單單靠進攻短時間那是白費力氣。蒙古人暫時的平靜,讓宋人們覺得,他們可能知難而退了。呂文德鎮守襄陽也有好些年了,但是,他缺乏軍事上的敏感性和前瞻性,竟然輕易答應了蒙古人提出的在襄陽附近修建用於貿易的榷城。

當他有一天忽然發現,襄陽已經成為城中之城,交通運輸的通道被斷絕了,他落入了蒙古人的圈套裡面。大錯鑄成,一切無可挽回。呂文德在痛悔之下,沒多久就去世了。接下這個面臨無限艱險的亂攤子的,是他的弟弟呂文煥。

南宋詩人兼琴師汪元量有詩云:呂將軍在守襄陽,十載襄陽鐵脊樑。望斷援兵無信息,聲聲罵殺賈平章。賈似道這罵挨的有點冤。襄陽對南宋王朝的重要性,大家還是明白的,從襄陽被城外城圍困以後,朝廷組織的救援就有好幾次。

劉整在宋元開戰後,意識到荊襄地勢的優勢在於水上交通便利,而蒙古軍隊不習慣水戰,於是忽必烈同意了他組建水師的建議。劉整從前在四川的根據地原來就有戰艦五百艘,在此基礎之上,又建造了五千艘,晝夜不停操練演習,蒙古很快就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水師。劉整可以說是蒙古水師的創始人之一。

《元史 劉整傳》鹹淳六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


傾國傾城的男人,南宋叛將劉整

襄陽甕城


正是因為蒙古水師的成立和迅速強大,宋軍在襄陽附近進行的救援活動沒有絲毫的優勢,失敗也是必然的。

鹿門堡、白河城的修建完成,標誌著襄陽已經完全被蒙古包圍。南宋朝廷也意識到危機的迫近,從公元1267年開始的三年裡,進行了多次援救襄陽的戰役,但是,都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

公元1272,蒙古軍隊正式對襄陽發動攻擊。縮小襄陽的包圍圈,宋軍只能退守內城。李庭芝從民間招募勇士,由張橫張順兄弟率領,從水上攜帶大批物資,將士們勇往直前,強弩開路,大斧近身搏鬥,殺出一條血路,抵達了襄陽城,但是張順也在此次戰役中陣亡。

接下來宋軍聯繫郢州范文虎,計劃裡外夾攻,為襄陽開闢一條交通生路。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遭遇戰,劉整軍以逸待勞,宋軍大敗,張橫也陣亡於此役。

至此襄陽已經是窮途末路。蒙古軍隊切斷了襄陽襄樊的水上浮橋,劉整的水軍用新式武器回回炮打開襄樊的西南城角,襄樊就此陷落。屠城的慘烈就在眼前,襄陽軍心動搖,呂文煥孤立無援,舉城投降。

襄陽的陷落,開啟了蒙古大軍鐵騎南下的征途。1279年陸秀夫揹負少帝投海身亡,南宋王朝就此覆滅。

劉整在宋元襄陽之戰中的亮眼表現,招致了蒙古將領的嫉恨,他自1274年到1275年,統帥水軍大破宋軍。從淮南出師,作為東翼協助主力軍隊進攻。他本來希望渡江北上,成就滅宋的大功,但是被伯顏阻攔。當他聽到伯顏所部跨江攻入鄂州,氣憤悲痛,當天晚上就死在安徽的無為城下。


傾國傾城的男人,南宋叛將劉整

襄陽護城河


也許這就是劉整的人生悲劇。他為了保全身家性命背叛了大宋,一心希望為元朝建功立業,成就不朽的功勳,但是無論是在那裡,異族的降將不可能真正受到重視。

這也是大宋的悲劇。在江山風雨飄搖的時候,為了挽救財政危機,對軍中將帥進行清洗,許多良將因此身亡,逼迫劉整不得不投降元朝。

沒有劉整的投降,蒙古人一時半會找不到突破南宋戰略防線的方法,襄陽仍然會守護南宋王朝的門戶,南宋王朝就會暫時延續下去。

然而,這只是假設。在亂世的烽火裡,他做出了傾向於自己的選擇,於是,劉整投降了元朝,襄陽城陷落了,南宋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