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記:都江堰

要閱讀成都這本大書,翻開第一頁,應該就是都江堰!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都江堰,還會不會有成都這一座魅力之城!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之前,“天府”二字,其實是周王朝管理國庫的官職名稱。而擁有“天府之國”美譽的,是關中平原一帶。那時候的成都平原,不過是遍佈沼澤,時時遭受洪水威脅的蠻荒之地。古蜀國的歷史,亦不過是與洪水斗智鬥勇的過程。惡劣的生存條件,使先民們難以走進平原的中心,即使從岷山深處走出來了,也只能在平原與山區結合的龍門山一帶活動。因為洪水總是把剛剛建好的家園沖毀。與洪水斗爭的歷程,也是原始漁獵向馴養農耕生活艱難邁進的過程!

有意識的治理洪水始於第四代蜀王~杜宇時期;形成系統方法,有效的治理洪水,是第五代蜀王~開明王朝時期!正是因為洪水能被安流順軌,成都城才得以在一片衝擊平原上建立起來,併成為開明王朝的王城。秦國派駐西川的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集大成者,集合了五百年來的治水經驗,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終於使得岷江從水患完全變成了水利!成都平原,也從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蠻荒之地,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天府之國!

讀城記:都江堰

今天進入都江堰景區,能看到的,其實是整個水利工程的渠首工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其中魚嘴分水(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飛沙堰與魚嘴一起雙保險排沙,寶瓶口引水進入成都平原,在出岷山山口海拔720米的地方流向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中心,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逐漸分成密密的水網,在成都平原上形成完整的自動引流灌溉系統,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工程啊!它只是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流原理,把桀驁不馴的河流稍加調撥,就使得汩汩清水,無需人工搬運就流入一塊塊田地,千百年來,把成都平原滋養成為膏腴之地,源源不斷地產出糧食,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娛樂、務虛、風花雪月!

讀城記: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了不起的,就是它的治水理念: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逢正抽心遇灣截角,深淘灘低作堰等治水方法,無不浸透出一種順應自然去改變自然的思想,有人說這種思想來源於道家,在我看來,可能古人們當時並沒有想那麼多高深哲學層面的事,而是認真勘察沿江地形,測算枯水與洪水季節的水流量,最終才形成三大主體工程相輔相成,最終達成分水排沙引流的目的!這其實是一種實證精神的具體提現了!

讀城記:都江堰

兩千多年時間過去,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還在發揮作用,這在世界工程史上都是罕見的!這得益於歷代的行政長官堅定不移地執行了歲修制度。每年冬季枯水季節對魚嘴重新加固、飛沙堰疏淘、寶瓶口浚通,保證了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既不缺水,也不形成澇災,這也使最初只有130萬畝的灌溉面積逐年擴大到現在的1300萬畝。

讀城記:都江堰

如果從上空俯瞰,成都平原上,遍佈著從寶瓶口出來逐漸分細的,像血管一樣的灌溉水網,這才是完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這是整個成都的源頭,讀懂了這一頁,才能真正去了解成都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