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沂源縣:隔離不隔愛,真心換真情

鄉鎮幹部化身“跑腿小哥”

“領導,俺父親的降壓藥吃完了,您能不能幫俺買點來啊,這種情況咱也不敢出去給大家添麻煩。”1月21,沂源縣石橋鎮沈先生一家6口從武漢返鄉被隔離在家,事發突然,沈國義的父親血壓血糖都偏高,可只隨身攜帶了1周量的藥。眼看沒了藥,情急之下,1月27日晚上,沈國義撥通了石橋鎮黨委委員、宣統委員婁燕富的電話。

婁燕富是沈先生一家6口的固定聯絡人。得到消息後,婁燕富趕忙聯繫了在縣城開藥房的朋友,連夜趕到縣城夠買了300多塊錢的藥。“當時打開門,看著遞過來的一包藥,俺也不知道說啥好了。”沈先生激動地說,“這是救命的藥啊!”

1月29日中午,沈先生打電話給石橋鎮黨委委員、宣統委員婁燕富打電話說:“婁委員,俺家孩子的尿不溼快用完了,能幫俺捎帶點回來嗎?”還是二話沒說,婁燕富第一時間跑進就近的超市,想到沈國義孩子九個半月大,正好是尿不溼用的快的時候,於是他一口氣買了150塊錢的,心想能用到疫情結束沒問題。

一來二去,短短几天時間,沈先生把婁燕富當成了自己的“跑腿小哥”,婁燕富把沈國義家的事當成了自己的心上事。為了緩解沈國義一家人的緊張情緒,婁燕富經常通過電話和微信和他聯繫,這天婁燕富接到了沈先生電話:“小老弟,等疫情過去了,俺非得和你喝頓酒才走!”

“大家聊的多了,心與心的距離就近了。”

橋衛生院副院長孟玲經常帶著醫務人員往隔離家庭跑,不是去量體溫就是送藥品、送吃的,因為每次都來去匆匆,別人都叫不出她名字。關河峪村隔離人員劉先生在微信群裡喊話:“今天來量體溫的是您嗎?”孟玲看到信息回答道:“呵呵呵,還真沒和您見過面……”“不管是不是,你們辛苦了,這次回來給大家添麻煩了。”

為了便於組織管理,石橋鎮建起了兩個武漢返鄉人員微信群,裡面既有武漢返鄉人員,也有鎮村的幹部和衛生院醫務工作人員。每天就是這麼簡單的幾句聊天,卻拉近了隔離線內外心與心的距離。1月29日下午4點多,武漢返鄉人員群裡突然蹦出了一篇感謝信。

“大家好!今天在醫護人員離開時我內心想表達的一些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到之處請涼解)因為我們的小家團聚給家鄉帶來了不少麻煩,因為我們來自疫區,家鄉並未拋棄我們,而是在積極幫助我們做好預防措施,在寒風中等待我們的體溫結果,我們應該按照預防措施做好自己,他們最願意聽到的一句話:我在家,我一切正常!我們有為家鄉增光的義務,沒有給家鄉抹黑的權力,在疫情結束後我們離開家鄉時,生養我們的家鄉一樣美麗,此時此刻是我們應該做到的,是我們回報辛苦工作的領導和醫護人員的最好成績,讓他們溫暖的笑容來溶化工作中的辛苦勞累!讓我們一起向他們道一聲您辛苦了!謝謝你們!”石橋鎮武漢返鄉人員陳敏在武漢返鄉微信群裡向我們的基層幹部吐露心聲。

“說實話,我一開始還擔心大家時間長了會不配合,能收到這些感謝地話真的很讓我意外和感動。”石橋衛生院副院長孟玲說,“只要大家理解,一切都好好地,我們醫務工作隊再苦再累也值!”

“大家聊的多了,心與心的距離也就近了。”正如葛莊責任區書記王政軍說的。

讓居民感受到“社區溫度”

“王嬸子,您需要什麼菜?”

“土豆、冬瓜、大白菜。”

“好來!那您在家裡坐著別出門,等我給您送過來。”

“好孩子,謝謝!”

“李爺爺,您需要什麼藥?”

“好來!那您在家裡坐著別出門,等我給您送過來。”

“哎,麻煩你啦,好孩子!”

2020年1月30日早晨7點,歷山街道富源社區工作者劉本成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26歲的他是今年新招聘的社區專職工作者,在此次疫情防疫工作中,在源泰景城小區負責武漢歸來人員的隔離防控工作。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街道要儘量引導社區居民不外出,特別是家中有從武漢歸來人員的,要全家隔離。可是外出採購生活必需品又是與這些要求相矛盾的。

群眾需求無小事,在與社區領導溝通後,劉本成想出了一個辦法。針對隔離不得外出家庭以及老人獨居家庭,他每天晚上八點,通過打電話、發微信等形式問需求,第二天一大早採買完成後再逐個送到家門口。居民紛紛表示,這一舉措很貼心,很暖心,很用心。

劉本成說:“社區居民被隔離在家,他們精神上的壓力大。我希望能通過這樣的舉動,讓大家感受到社區的溫暖,他們不是孤軍奮戰,我們都在!我剛參加工作,以前不知道社區工作是幹啥的,從一上班就開始除夕夜禁放,接著就是防疫。就是在這樣與居民緊密聯繫的工作中,我感覺自己的勞動很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