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再受傷的消費者!


剛剛過去的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一到這個時節,關於消費者權益的新聞也便多起來。比如本報報道,“3·15”到來之際,市市場監管局、市消保委公佈了去年我市一些不良商家坑害消費者的“套路”,建議市民多看多瞭解,避免今後受騙上當。

儘管有關部門年年出重拳打擊,但不良商家總是像捉不完的蝨子,“頑強”地在我們周邊生存著。於是,消費者成了容易受傷的人。這顯然不好,容易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衝擊。為什麼?因為消費者的受傷,極容易激發消費者與商家的矛盾,由此,又很容易產生蝴蝶效應,最終,對社會和諧穩定造成衝擊。因為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所以,這樣的衝擊就不可忽視。2019年,陝西西安一女子花66萬買了一輛奔馳新車,可車還沒開出門就發現發動機漏油。此後,車就一直放在店裡。在15天之內,經多次協商,該店的解決方案從退款、換車變成免費換髮動機,女子自稱是研究生畢業,不接受便坐在店內的車頂上要說法,有理有據思路清晰的維權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本來是消費維權個案,最終,卻演變成了一起公共輿論事件,傷害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儘管很難,還是希望有更多人,都能做不再受傷的消費者。

做不再受傷的消費者,需要小心謹慎。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小心謹慎,面對商家的懸河之口,面對天花亂墜的廣告,你得多些冷靜,多分辨其真假。小心謹慎之下,許多端倪是可以被及時發現的,也就不至於讓自己入了坑,受了傷害。這就像過獨木橋,危險肯定是危險的,怎麼辦?眼睛要睜大了,腳步要踏實了,還得時刻提防外部干擾,多加小心,獨木橋過去也不是什麼難事。

也需要多多學習。學什麼?學各種避坑知識。如今的時代可謂日新月異,一天不學習你就可能落後,跟不上時代。所以,連騙子都在不斷學習,不斷翻新騙術。作為消費者,也是如此。多學習避坑知識,讓自己與時俱進,才能及時發現問題,避免被坑。在青田,經營者林某某聲稱自家店內所銷售的羅麥保健食品具有神奇功效,結果老年消費者吳某某對產品功效深信不疑,短短半年時間,吳某某陸續花費13.3萬元。當然最後發現,自己被騙了。這樣的事媒體刊發了不少,其實,吳某某如果平時多學習,就能看透商家的把戲,何至於入坑?

還需要較真。較什麼真?就是一旦發現自己被侵權,不能怕麻煩,要較真,想辦法給自己維權。如果人人較真,相信不良商家會後背發涼心裡發虛,就不敢再去坑人,這不光保護了別的消費者,也保護了自己。前面提及的案子結果是,2019年2月25日,吳某某向青田縣消保委投訴。經調解,林某某誠懇向吳某某道歉,並退還其剩餘貨款9.3萬元。較較真,自己的傷害總是會少一點的。

當然,更希望有關部門重拳頻出,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這樣,做不受傷害的消費者就更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