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變色龍,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動物“弄虛作假”的典型,在俄國作家契科夫的小說《變色龍》中,虛偽逢迎、見風使舵的巡警奧楚蔑洛夫被比喻為變色龍。圖/Wikipedia

即便作假,無傷大雅。


在3·15時,大家最為喜聞樂見的,就是假貨和騙子的曝光,但你知道麼,動物也會“弄虛作假”。 今天就讓我們來給動物的這些“欺騙”行為曝曝光吧!


它是睡了?還是死了?


在央視《挑戰不可能》這檔欄目中,曾有一個5歲的小姑娘,通過一系列的安撫,在短短几分鐘的時間內成功地將小狗、鱷魚、青蛙、雞和兔子五種動物催眠了

。這位小姑娘因為催眠大法一炮而紅,一年之後,她又把更多的動物帶上了舞臺,用一句句“睡覺、睡覺”,再次催眠了它們。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 節目中,小女孩正在“催眠”一隻鱷魚。圖/CCTV《挑戰不可能》

觀眾或許不明就裡,但主持人、小姑娘以及後臺編導,應該都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他們雖然嘴裡說的是深度睡眠,但這些動物其實都沒在睡覺,而是處於假死狀態。 假死是動物的一種防禦策略,當面對既打不過、又跑不過的對手時,假死便是最後的選擇。假死在動物界裡並不罕見,哺乳類、鳥類、爬行動物、魚類和昆蟲中的許多物種都掌握這項“騙術”,它是應對外界刺激的一種應激行為。 在動物準備進入假死狀態的時候,它們會像被點了穴一樣直接倒下,全身僵直,有些昆蟲甚至不惜從高處直接跌落。處於假死狀態的動物不僅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有的還減緩呼吸的速率、降低代謝。不過,這些看似癱瘓的傢伙們大都保持著頭腦清醒,假如捕獵者此時慢慢走開,它們也會瞅準時機,一骨碌翻起來逃掉。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 正在裝死的伯邁斯特葉蛙。圖/Wikipedia

北美負鼠在假死界堪稱奧斯卡最佳演員,當它們被追趕得窮途末路的時候,就會像“碰瓷”一樣瞬間倒地,眼睛一閉腿一蹬,嘴巴微張,舌頭都歪在一旁。為了達到更逼真的效果,它還會從嗅覺入手,它肛門附近的腺體能夠分泌一種黏液,味道就像死了幾天幾夜後的

屍臭,讓捕食者“聞”而卻步。北美負鼠憑藉著誇張的演技,在電影《冰河世紀》中也秀了一把。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影視作品中假死的負鼠。圖/《冰河世紀》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現實中假死的負鼠。圖/Wikipedia

假死,是一場生命的豪賭,有的時候有效,有的時候卻是陷阱。 在被貓科動物追逐時,假死就是高招,貓科動物對活動的東西興趣濃厚,對靜止的物體卻往往不屑一顧。蟑螂在被貓玩弄的時候就會假死,而貓也很吃這一套,玩兩下就膩了,否則,它即使不吃,也會擺弄蟑螂很久。 鯊魚的假死伎倆在虎鯨面前不僅無效,反而還成為了虎鯨攻擊鯊魚的工具。像白鰭鯊、檸檬鯊這些鯊魚,在身體翻個後就會進入假死狀態,時間甚至長達15分鐘,當虎鯨攻擊這些鯊魚時,會先從側面撞擊讓它翻肚兒,然後再將靜止不動的鯊魚生吞活剝。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虎鯨攻擊假死的鯊魚。圖/網絡

自然界中,假死不光是逃避技能,還被一些動物用來進攻。馬鯛通過側臥於河底,讓身上呈現出死亡後才會出現的斑點色,來吸引清道夫的注意。如果有清道夫上當,它就立刻翻身而起,一口反殺。 利用動物假死的機制,你可以輕鬆“催眠”它們。“催眠”雞時,你需要輕撫雞的脖子下方,再慢慢地把它放在地上,按著腦袋讓其貼住地面,等雞一動不動時,就意味著它假死了。網上有些在雞面前畫直線催眠的視頻,其實畫直線是障眼法,畫不畫都一樣。再如,你可以撫摸一隻兔子的頭,然後迅速將它翻轉過來,再輕輕摸它的耳朵,這樣兔子就會進入假死狀態。

不過,假死畢竟是一種應激反應,動物在假死時,經常是處於高度的恐懼和緊張狀態。所以,如果你老是用這種方法“催眠”它們,那它們可能就真死了,被你嚇死了!


跟你捉迷藏


很多科普書上都有這樣一個欄目:把一幅照片拿給你看,告訴你裡面有動物,但你往往很難找到。比如下面這隻貓頭鷹,幾乎和樹木融於一體了,它這種視覺欺騙的技巧叫做擬態。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 你能找到圖中的兩隻貓頭鷹麼?圖/Wikipedia

一種生物模擬另一種生物,或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體,從而獲得好處的行為,就是擬態。許多動物的擬態行為被人們所熟知,比如竹節蟲模仿樹枝、枯葉蝶模仿枯葉,再如變色龍變色等等,這些都是動物對環境的擬態。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行走於樹上的竹節蟲。圖/Wikipedia

動物在不同的季節要更換不同顏色的毛,也是對環境的擬態。北極地區的北極狐、北歐的雪兔、東北的雪貂、新疆的巖雷鳥、雪鴞等,在冬天都會換上白色的冬裝。它們這麼做有的是為了躲避天敵,有的是為了隱蔽自己提高捕獵成功幾率。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 冬季,雪鴞換上了一身雪白的羽毛。圖/視覺中國

除了上面對於環境的擬態外,動物之間的相互模仿也十分常見。 有時,一些無害的物種會演化出有害物種的樣子,這是自然界中最為常見的擬態方式,被稱為貝氏擬態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一隻蠅利用貝氏擬態模仿能夠蜇人的蜜蜂。圖/WIkipedia


所謂有害,既有可能是有毒,如舉尾蟲舉起尾巴模仿蠍子;也有可能是攻擊力強,比如寵物小精靈裡綠毛蟲的原形柑橘鳳蝶的幼蟲,會偽裝成蛇的樣子保護自己,它頭頂上有一個紅色的臭腺,在危險時會伸出以模擬蛇吐信子的效果,還能分泌難聞的氣味趕走敵人。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 寵物小精靈中的綠毛蟲,頭上的一對“犄角”就是它模仿蛇信子(舌頭)的臭腺。圖/網絡

有些動物,或許是因為貝氏擬態入了神,連生活習性都要模仿。有一種叫做黑腳螞蟻蜘蛛,在擬態具有進攻性的黑螞蟻時,甚至會許多隻聚集在一起,以模仿螞蟻群聚的方式。

有時,幾種均有警戒色的物種會互相“模仿”,人們稱其為穆氏擬態。這聽起來就奇怪了,如果它們都有毒,為什麼還需要互相模仿呢? 我們以釉蛺蝶亞科的蝴蝶為例,它們都有毒,但都不至於致死,所以需要捕食者中毒多次才能形成條件反射。我們假設捕食者需要吃5只蝴蝶才能記住這個教訓,如果這些蝴蝶長得不相似,那捕食者就得每種都吃5只才會放棄這個科的食物,但如果它們採用了穆氏擬態,整個亞科一共只需要損失5就可以達到保護全體的效果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 釉蛺蝶亞科的蝴蝶,穆氏擬態的典型。圖/Wikipedia

真正的偽裝大師,既能擬態環境,又會擬態動物。有一種章魚,名字直接就叫擬態章魚,它就是這樣一位大師。 和大多數章魚一樣,擬態章魚能夠依靠改變體色來融入環境

,但更絕的是,他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顏色和外形,來模擬多達15種海洋動物的行為方式。它可以將自己所有的觸角都收起來,讓自己成為一個水滴形的平面,來模仿有毒的比目魚;它還可以將身體顏色換為黑白相間的條紋,故意將一隻觸手拖在後面模擬有毒的海蛇。雖然有的時候,這些模仿略顯拙劣,但是在捕食者們看到它後發愣的那幾秒鐘,已足夠擬態章魚一溜煙地跑掉了。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 章魚在擬態有劇毒的獅子魚。圖/視覺中國

擬態不僅可以用於進攻和防禦,還能用於繁殖。我們所熟悉的杜鵑在別的鳥巢裡下蛋孵化小鳥這種名為巢寄生的行為,也是擬態的一種,學名叫韋斯曼氏擬態。杜鵑蛋的顏色擬態了宿主的蛋,所以才不容易被發現。同樣具有巢寄生行為的維達鳥,雛鳥的嘴部外形、求食鳴聲、頭部動作以及毛色都是酷似宿主幼鳥,這讓它的養父母從頭到尾一直被矇在鼓裡。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在上面兩個格子中,布穀鳥的蛋混在蘆葦鶯的蛋中,你能看出來區別麼?答案是,布穀鳥的蛋比較大。圖/Wikipedia


騙來騙去,只為生存

即使不會假死或擬態,各種動物還是會盡其所能地耍一些小聰明,讓自己可以吃得更飽,活得更好鮟鱇魚在成熟之後,一直都生活在深海的黑暗之中,它最前面背鰭的細長棘條已經演化為一盞會亮的燈籠。因為海底的生物都有趨光性,所以鮟鱇魚就以這盞燈籠作為誘餌,每日守株待兔,坐等獵物上鉤。有時為了增加真實性,鮟鱇魚還會搖晃或左右移動燈籠來模擬小生物的運動軌跡。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深海中的殺手鮟鱇魚。圖/視覺中國

動物不僅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騙”,當涉及後代安全的時候,它們更是“騙”得不遺餘力。 有一種鶯類會通過虛晃一槍的方式來保護鳥巢。在繁殖季節,雄鳥會隱藏在巢附近的草叢中,一旦有天敵接近巢穴,它就故意扇動翅膀造出聲響,還假裝翅膀受傷飛不起來,當天敵被它吸引撲過來時,它卻突然起飛,逃之夭夭。 呆頭呆腦的海龜也會聲東擊西,當它在沙灘上產完卵後,它不僅會用沙子把洞填平,還會在離洞較遠的地方亂跑亂挖,弄出許多偽造的“產卵現場”來,這樣真正的巢穴就不會被海鳥輕易發現了。

315打假來襲,扒一扒動物界的行騙手段

▲正在築巢的海龜。圖/Wikipedia

與人類的假冒偽劣產品相比,動物的“弄虛作假”,不過是為了生存下去。所以,當看穿他們的這些小伎倆時,我們不僅不會因為“受騙”而感到憤怒,還會為大自然的造化豎起拇指。


- END -

文丨張雨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