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天道》,解讀《天道》,參悟天道。(52)

觀看《天道》,解讀《天道》,參悟天道。

我認為無論是電視劇《天道》還是原著《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韓楚風與智玄大師在五臺山論道這一段,都是絕對經典中的經典。看過原著小說的道友都知道,五臺山論道這一段在電視劇裡被某些審批部門刪減了很多。

五臺山的得道高僧智玄大師是這樣評價丁元英的:“施主身上乃三氣居中,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還有一氣住與身中,遊離心外----痞氣。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道,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境界?得道,又是一個怎樣的高度呢?

道非道,非常道。道,有N層深度,一個人即使對“道”有再深的理解,當他在用語言解釋“道”的時候,此人就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去訴說,他口中所說的“道”,就是一種個人的理解角度與理解層次,只能代表了他個人的視角。這個單一的視角,就不是真正的“道”。正如《天道》中丁元英所說:“言語道斷,一說就錯。”

言語道斷,一說就錯。“道”與“得道”,無論是誰描述,都是錯的。在說“道”的人他自己都還沒有得道,只是憑著自己的大腦去理解,哪怕他描述的再好,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毫無疑問,也是錯的。

“道”是什麼?“得道”又是什麼樣子?這要聽那些得了道的人來說,哪怕每一個得道之人所描述的都不一樣,那也是對的。

可問題又來了,但凡是得道之人,根本就不會輕易與平常人等談經論道。因為他們認為:“道,在悟不在修。道可道、非常道。”

古往今來,許多人苦苦修行孔孟之道、修禪之道、莊子之道、瑜伽之道,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達成一個得道的境界,成為一個世外的高人。

智玄大師評價丁元英是“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一分痞氣”;

我客觀評估自己身上有“三分躁氣、三分俗氣、三分傻氣、一分戾氣”。

高人丁元英離得道尚差一步,就這一步,還難如登天。而我離丁元英的境界與高度都差著有十萬八千里,“道”離我太遠了,可望而不可及。

枕著黃粱做美夢,我真是太搞笑了。我開始懷疑自己,就我這等人也參禪悟道,是否已錯的離譜?

看《天道》,讀《天道》,悟天道。

人生悟道,悟道人生。

朝聞道,夕死足矣!
觀看《天道》,解讀《天道》,參悟天道。(52)

觀看《天道》,解讀《天道》,參悟天道。(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