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原因,讓這些外國高官頻頻被感染?

平江人家


一是他們對病毒認識不夠,二是不戴口罩,三是不戴口罩還經常聚會。他們不是說感染了可以自己好嗎,那就叢政府高官開始唄。


邯鄲北方阿杜1770


為什麼會有眾多國外高官也感染了新冠肺炎?首先,西方社會本來對新冠疫情不夠重視。在西方疫情爆發的早期,並沒有引起官方的重視,很多西方國家的媒體和高官還向民眾呼籲不需要戴口罩,但戴口罩卻能隔離病毒的傳播,並還聲稱80%的感染者都可以自愈,不需要通過藥物治療就可以完全康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西方國家的民眾,增大了被感染的風險。

再者,跟西方人的禮儀也有關係。新冠病毒廣泛存在於皮膚表面、唾液之中,西方國家的見面禮儀既有擁抱,也有親吻面頰與手背,都是密切接觸,非常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甚至還有意大利當地媒體勸當地人不要擁抱、親吻面頰和手背時,當地人會覺得這實在是對朋友太不禮貌了。普通百姓如此,高官們更是有過之無不及,這樣明星政要們感染的機率就更高。

最後,西方國家喜歡搞大型的集會活動。西方高官,之所以也會被感染到,除了他們自己不夠重視疫情之外,與他們參加各種大型活動和會議也有很大關係,而且高官們在聚會時一直不戴口罩進行自我防護。現在看來,除了意大利之外,西方國家還沒有進行大型活動的管控。

新冠病毒疫情對每個人都很平等,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平姓,都有可能不幸感染此病毒。而且,西方國家剛開始對新冠病毒疫情不夠重視,除了低估了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外,還繼續不戴口罩,繼續人與人密切接觸,還繼續搞大型活動和盛會,這樣就會很容易感染。如果官方能早點採取防控疫情的緊急措施,就不會有新冠大面積蔓延的疫情發生了。



潮人阿曼


隨著疫情在全球擴散爆發,一些國家的高官紛紛被確診:

像包括伊朗第一副總統賈漢吉和副總統埃卡特卡爾在內的15名部長等政府高官以及23位國會議員;意大利陸軍參謀長薩爾瓦多萊.法利納中將,及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區主席奇里奧等;法國文化部長弗蘭克.里斯特;西班牙社會平等部長伊萊娜.蒙特羅;英國衛生與社會保障部副國務大臣納丁.多爾斯;波蘭武裝部隊總司令雅羅斯瓦夫.米卡上將;瑞典央行副行長;美國紐約州長葛謨;澳大利亞內政部長彼得.達頓;巴西總統助理法比奧.瓦恩加滕;……

據統計,目前己經有13個國家41名高官確診,其中有6人去世。

那麼究竟什麼原因,讓這些外國高官頻頻被感染?

在外國高官被感染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伊朗,一類是西方國家,而伊朗為最重。如果統一歸結原因的話,那麼就是兩點:一是沒有經驗;二是不戴口罩,但伊朗與西方國家又有所不同。

首先伊朗,伊朗疫情爆發,實事求是講,伊朗政府不是不重視,而是從來沒有經歷過,面對疫情可以說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政府尤其衛生部高官紛紛親臨第一線,又不戴口罩,其中在美國製裁下醫療技術和資源受限,增加了被感染的風險。另外,伊朗政府高層密集開會,會場上都不戴口罩,直接導致感染劇增,說到底就是對病毒傳染性的不知,也就是說不知道如何防範。期間,2月21日伊朗進行國會選舉,在溫和派和強硬派矛盾的對壘中投票,使部分議員感染,因為他們要到民眾中去演講拉票。

西方國家尤其歐洲是這樣的,披著人權自由的外衣,認為政府要求戴口罩和居家隔離是侵犯人權,在疫情爆發後,該舉行球賽的繼續比賽,該集會的集會,該到咖啡館和娛樂場所消遣的消遣,於是直接導致疫情大爆發。關鍵的是包括政府和軍方的官員及百姓都不戴口罩。

丹麥首相在疫情己經出現擴散的趨勢,仍然公開表示,讓民眾戴口罩和居家隔離是嚴重侵犯人權行為;而奧地利的法律規定,只有醫護人員出門可以戴口罩,其他任何人出門戴口罩要被罰款150歐元,相當於1000元人民幣。其實歐洲這種人權自由的思維是統一的,難免疫情不爆發。

英國與歐洲又有所不同,約翰遜政府主張政府不去控制,讓老百姓去感染,等到夏天消失,英國人身體上就有了免疫力,到2020年冬季再出現疫情時就不怕了。難怪英國要脫歐。

美國政府是不在乎,認為疫情並不可怕,對美國危害較小。特朗普曾經公開表示,美國人被感染的風險非常低。美國出現了在華盛頓為了怕醫護人員感染關閉了大批醫院的怪事。

其實,外國高官之所以被頻頻感染,最根本的原因是對疫情的無知,並不清楚病毒的危害性。除了伊朗之外,仍然抱著所謂的自由和人權冷眼看待我們的舉措,事實上在生命面前這種思維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政府號令,百姓遵從,上下團結一心,共同抗擊疫情,最終才能取得勝利。像西方那樣只能是一盤散沙,任由疫情肆虐。瑞典居然向疫情投降了,也就是說政府不管了。疫情焉有不擴散之理?當然也增加了政府高官被感染的風險。


適情雅趣


這些國外高官,輕視了冠狀病毒肺炎對人類侵害嚴重程度,過多的高估了自身國家的對抗病毒的能力,所以,感染病毒在所難免。


用戶維懿


因為這個問題沒有得到他們的重視

感染是在所難免的,再說感不感染又不分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